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性知识视角解析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性知识视角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观是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看法和观点。由于这些特定的教育情境是丰富、鲜活、多样的,因而赋予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情境性。加强教师的实践反思、创建教师共同体、强化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等途径,是增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途径。不言而喻,在教师们共同探索与解决“三教”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各自的实践性知识都会得到明显的增进。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观是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看法和观点。最早提出教师具有实践性知识这一观点的是埃尔巴兹,他指出:教师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它通过实践行为以及对这些行为的反思来表达。这种知识难以编码,是经验性、内隐的,它源于对实践情景的“洞见”。实践性知识观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是通过教师在体验与反思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具有个体差异性。值得指出的是,在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学者们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称谓不尽一致,如教师实践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缄默性知识、教师实践智慧、教师个人知识、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教师个人理论、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等,本书采用教师实践性知识这一提法。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柯兰迪宁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从经验中出现且在教师个人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信念体。教师实践性知识直接与教师的“三教”(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实践相联系并服务于教师的“三教”实践。这表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通过日常的教学获得的。“三教”实践是教师建构与展示实践性知识的基本平台,若离开这个平台,则教师实践性知识不仅难以构建而且难以找到“用武之地”。

2.个体性

每一名教师都有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各自的教学实践,饱含着教师个体的主观经验、热情、情感、信念与价值观等,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基本每一名教师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能力技能的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有自身独特的方式。

3.情境性

教师实践性知识来自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一份实践性知识都有着不同的教学情境。生命的存在与意义是以生命与境遇的内在融合性和整合性为前提的,社会问题最初产生于并将最终落实于具体的境遇中,必须由个人的见解、判断和选择来解决。教师在特定的校园里和在特定的教室中,拿着专属教材对着一定的年龄段的学生授课时,会形成特定的教学情境。由于这些特定的教育情境是丰富、鲜活、多样的,因而赋予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情境性。

4.默会性

从知识的存在方式和可传递性角度而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大部分是具有个人品格的、隐性的和不易传递的默会知识。对教师来说,他们有时候并不能清晰地表达出他们的“三教”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三教”实践活动的直觉与体悟,因而,这些实践性知识变成了一种默会知识。

5.整体性

教师的“三教”实践总是在整体地发生着。在丰富、鲜活、生动的“三教”实践现场中,教师面对的不仅有学生个体的多样性、教育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还有诸多复杂的相关因素,为此,教师必须整合自身的多种知识、多种能力、多种品格,才能完成“三教”实践活动。正是在这种整体性参与的“三教”实践中,教师才逐渐建构起实践性知识。可见,教师实践性知识其实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复杂的知识群。

6.创造性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产生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份知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每一位教师所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也是专属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可以被教师个体之间相互借鉴和模仿,但不可以被复制和重现。比如,即使是教师本人,也不可能机械地沿袭或套用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学生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三教”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总是不可重复、变化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三教”实践活动必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7.发展性

教师实践性知识真实与否、有用与否,有赖于教师在下一次“三教”实践活动的进行检验和完善。可见,不像理论性知识证实的过程只是回头验证一个已经存在的、脱离现实情境的观念或思想,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丰富的过程。此外,教师实践性知识不像理论性知识那么固化、静态、确定、精准。当教育问题需要立刻解决时,教师的行动具有紧迫性,其实践性知识也具有行动的逻辑。而理论性知识具有纯思辨的逻辑,不必过多考虑行动的步骤、程序和紧迫性。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进途径

要想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必须增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加强教师的实践反思、创建教师共同体、强化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等途径,是增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途径。

1.加强教师的实践反思

一般来说,只要具有一定“三教”实践经历的教师,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起初,这些实践性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但经过教师自己反思总结后就可能比较系统、比较理性,进而就会对教师今后的“三教”实践具有指导价值。为此,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三教”实践,以之增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十分必要。(www.xing528.com)

2.创建教师共同体

由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与教学情境性特征,因而一旦遇到复杂的“三教”问题情境时,单个教师往往会出现无助感。然而,在平等、合作的原则下构建教师共同体,可以促使教师们通过研讨、协商、支持等方式共同探索与解决“三教”问题。不言而喻,在教师们共同探索与解决“三教”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各自的实践性知识都会得到明显的增进。

3.强化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大量实践体验中产生的,为增进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必要强化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及职后培训等各阶段的实践环节。比如,在入职教育及职后培训阶段,通过调整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增加教学技能和教学培训的课时量;在职前培养阶段,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长度,保证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的有效性等。

【注释】

[1]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页.

[2]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40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138页.

[4]秦娟娟,姜红贵.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愿景[J].职业技术教育,2014(34)23-26.

[5]蒋涛,胡小京.师范教育研究综述[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6]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7]汪文贤.教师教育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8]梅新林.浙江教师教育6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9]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3.

[10]柴生秦.什么是知识?——盖梯尔反例评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l990(4):26-30.

[11]王通讯.论知识结构[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1.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12.

[1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169.

[14]潘洪建.什么是知识教;育学的界说[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18-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