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关风月,偏怜桃花:赏析《桃花扇》

无关风月,偏怜桃花:赏析《桃花扇》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惹桃花。《桃花扇》有对权奸的痛恨,有对故明的伤悼,更是深深怜惜苍茫历史之下渺小的我们。桃花扇最引人争议的地方还是在于结局的出乎意料。――我收藏了一套桃花扇的手绘明信片。在这幅画中,我看到桃花扇的全部灵魂,高贵、自尊、细腻、热烈到极致趋于宁静,无关风月,偏怜桃花。

无关风月,偏怜桃花:赏析《桃花扇》

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惹桃花。《桃花扇》有对权奸的痛恨,有对故明的伤悼,更是深深怜惜苍茫历史之下渺小的我们。当人身处乱世,尊严何处,此情何存?

正如作者孔尚任所希望的,桃花扇描绘了明末南京覆灭前的回光返照。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从复社文人、秦淮八艳,到江北四镇、市井艺人,无数真人真事轮番登场;华灯映水,画舫凌波,淮水旧月照不尽离合之情,书不完兴亡之感。“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荡子之题,游客之画也。”与传统的爱情故事不同,侯方域李香君的结合原来是一场政治阴谋――权奸阮大铖借此攀附复社才子以图清誉,却被李香君义正言辞地拒绝,使他们的爱情第一次得到升华(《却奁》)。随后侯方域送给香君定情的素扇,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短短一年的南明弘光朝廷局势岌岌可危,侯李被迫分离。李香君独守翠楼,因不肯屈从田仰,竟撞墙明志,友人杨文骢感怀于此,借血迹点染出一枝桃花;另一边侯方域留驻扬州,得说书艺人柳敬亭捎带的桃花扇,毅然返回寻找爱人,却不料清军攻占南京,留都金陵付之一炬。到结局时南明覆灭,侯李刚刚相逢,还未诉尽相思,又被张道士呵斥,“啊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也割他不断么?”侯李二人猛然惊醒,双双入道,徒留风月往事年年岁岁传遍天涯

读《桃花扇》时,我曾无数次地幻想300多年前的留都南京,夜幕垂垂,媚香楼畔笙歌袅袅,从琉璃瓦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歌才发,灯未昏,佳人重抖玉精神,诗题壁,酒粘唇,才郎偏会语温存;也曾信手勾出一束桃花,想象着杨龙友的妙笔:疏疏密密、浓浓淡淡,鲜血乱蘸,不是杜鹃抛,是脸上桃花做红雨儿飞落,一点点溅上冰鮹。我看着江北四镇为了争夺元帅军长的座位排列,大动干戈,“没见镇上逞威风,早已窝里相争闹”,我听到徐达后人徐青君在最后一出淡淡的自嘲“开国元勋留狗尾”,回想起大明三百年光辉岁月,我不愿唱出“看他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戏文,只因心中始终存在一份哀怜。

同一时代,文坛还有《长生殿》,稍后有《红楼梦》,它们都若有若无的淡化了桃花扇的魅力,包括之前的《牡丹亭》。对于我们而言,“至情”的主题似乎更加吸引人,因而总觉得桃花扇有点尴尬:说它是爱情故事吧,全文超过一半的篇幅在描写侯李之外的配角;说它是历史故事吧,毕竟只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上不了青史书稿。李香君太正,侯方域太懦,史可法能力堪忧,江北四镇如同跳梁小丑。作者有太多太多想说的,灌注笔端竟有些凝涩不通。反而马士英和阮大铖这两个奸臣写的不错,让人恨到骨子里,又是说不出的悲哀。三百年积弊腐败,不是一人的过错。恨权奸,何尝不是自恨?

入骨相思,碧桃青萧。桃花扇最引人争议的地方还是在于结局的出乎意料。按照传统逻辑,故事一路发展,历经磨难总该“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点连《西厢记》《牡丹亭》都不能免俗),而桃花扇竟采取双双入道的清冷结局收尾,颇有些“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意味。我看到很多人表示不解甚至反对。国亡了,家不能存在吗?历史上的李香君和侯方域在南明灭亡后,似乎做了夫妻,侯方域甚至参加了清朝的科举――朝代灭亡,可自己的生活还得继续,愿意做遗民也好,顺民也罢,个体在历史中就是如此无奈。当初南京攻陷时,侯李的错位未逢,让那份爱情在最高潮时戛然而止,最终湮没于世俗的指指点点。

记得张爱玲说过“普通人一生,再好些也不过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聪明之人,就在扇子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话是刻薄些,但是似乎也没错。人面对历史洪流,强调自我尊严,追求卑微感情,似乎是螳臂当车。然而在《桃花扇》中,我却分明看到作者超脱明亡清兴,对于整个历史与人类的悲惋赞歌:不是说朝代灭亡,人人都应当为此殉葬,也不是纠缠于一家一姓的江山易主,只是人的高贵就在于心胸中不可磨灭的自尊与大义。

――我收藏了一套桃花扇的手绘明信片。浅黄的底色,淡淡的勾勒,侯方域穿着水蓝色的直身,李香君身着胭脂红的襦裙,纤指轻轻点在素扇上,两人相视而笑。在这幅画中,我看到桃花扇的全部灵魂,高贵、自尊、细腻、热烈到极致趋于宁静,无关风月,偏怜桃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