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情画意
黄羿数(9岁) 绘
子曰诗云
水池的水从何处来?有了这样的疑问,再去仔细观看,原来是有一股泉水,静静地、细细地流淌着。我们生活中常常说“细水长流”大致就能解释“惜细流”的含义——泉水担心源头无水,担心水池干涸,就选择了静静地、细细地流着,而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股脑儿地涌出。
天气晴朗,微风徐徐,静静的水面也荡起柔波,就连池边的树也喜爱这晴朗柔和的风光,俯下身来,把树荫映照在水面,为小池遮挡阳光,也减少了水汽的蒸发。水池中的荷花的花骨朵含苞待放,尖尖嫩角上已经有一只蜻蜓停在了上头。(www.xing528.com)
这首诗有四处字词用得特别妙。先是前两句的“惜”和“爱”,让泉水和绿树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没有了“惜”和“爱”,就会出现诗人杨公远在《池上芙蓉》所描述的“悲剧”了:“小池惊雨已无荷。”后两句的“才露”和“早有”,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却用得绝妙,诗人仿佛有了让时空瞬间定格的魔法。
诗文积累
荷花的花骨朵、新荷叶刚长出时会卷成一个细条,都可称为“尖尖角”。不过,蜻蜓落在粉白的荷花尖尖上要更好看些。
蜻蜓看来比聒噪的鸣蝉更得诗人的喜爱,宋代田园诗名家范成大写了跨越一年四季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中一首是我们将来要学习的“夏日十二首”中的第一首,写的也是一个安静的夏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唐代诗人杜甫在长安曲江也写了小池、溪流常见的两种昆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宋代诗人梅尧臣在西湖边也写了这两样:“蛱蝶作团起,蜻蜓相戴飞。”(《同诸韩及孙曼叔晚游西湖三首》)那么,范成大、杜甫和梅尧臣笔下的蛱蝶是哪种蝴蝶呢?其实,蛱蝶是蝴蝶的总称,具体他们看到的是哪种蝴蝶,估计诗人自己也不知道。
古诗童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