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传统酒的成熟期。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我听说过有葡萄酒,只用葡萄并不杂以他物,酿出的酒甘醇味美。这说明葡萄酒文化在宋代还有一定的地位。
宋代,如窦子野《酒谱》记载诃陵国(在今印尼爪哇岛)人以柳花椰子为酒。岳珂《桯史》记外国侨民,在番禺酿制味甘如崖蜜的美酒。宋、元之际暹罗酒传入,这种蒸馏的烧酒对中国酿酒业有一定影响。《广东通志》卷52引《外国名酒记》:“乌丸有东墙酒,诃陵有柳花椰子酒,波斯、拂菻有肉汁酒,南蛮有槟榔酒,扶南有安石榴酒、土瓜根酒”,“赤土有甘蔗酒,真腊有明芽酒,波斯有三勒浆酒,以暹罗酒为第一”。其中,赤土国有今马来半岛,出产甘蔗所制之酒,在明代极受欢迎。真腊,今之柬埔寨,所产之明芽酒为当地名酒之一。又扶南在今之柬埔寨,拂菻古代称东罗马帝国及其所属西亚地中海一带。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到外国名酒的纷纷输入。
元朝也是中外酒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来自中国的各种米酒(大米和小米酿造的酒),也在10世纪开始出现在伊朗各地,其名称都借用回鹘语(畏吾儿语)或汉语。伊儿汗国的蒙古人特别喜饮啤酒和各种大米酒、小米酒,因此米酒也流行于伊朗。
波斯饮食流传中国,时间更早。汉代波斯饮食已进入内地。波斯酒、波斯果浆、波斯糖果、波斯枣、扁桃、无花果、安石榴、莳萝、甜菜、波斯菜,都是源出波斯,且久已流传中国民间的饮料、食品和蔬果。果子露(舍里必、舍里卜),也在元代进入中国上层社会。
元代葡萄烧酒普遍推广,许有壬(公元1287—1364年)《至正集》十六有《咏酒露次解庶斋韵》:“世以水火鼎,炼酒取露,气烈而清。秋空沆瀣不过也,虽败酒亦可为。其法出西域,由尚方达贵家,今汗漫天下矣,译曰阿剌吉云。”蒙古文《格撒尔王传》中列举了八种用阿剌吉(烧酒、白葡萄酒)蒸馏而成的酒。阿剌吉(araq)是波斯语、阿拉伯语,专指以蒸馏法提炼酒精。元代此法大盛,可以用葡萄酒、枣酒、好酒等设计专门的蒸馏器加以提取,也称酒露、重酿酒。忽思慧在公元1330年为元代朝廷编纂《饮膳正要》,卷三 “米谷品”,提到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朱德润在公元1334年家居江苏昆山时,从推官冯时可得到轧赖机酒(阿剌吉酒),说译意是重酿酒。[1]还有元顺宗时来自伊朗南部乌弋山离国(锡斯坦)的龙膏酒,苏鹗《杜阳杂编》卷中记:“顺宗(公元805年)时处士伊祈玄召入宫,饮龙膏酒,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此本乌弋山离国所献。”(www.xing528.com)
蔷薇露,宋代已列入名酒,元代萨都剌以蔷薇露比做紫髓琼浆。陶宗仪《元氏掖庭侈政》列举元代宫廷有酒,名蔷薇露。
唐朝和元朝从外地将葡萄酿酒方法引入内地。而以元朝时的规模最大。其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一带。
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非常喜爱,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在今山西的太原、江苏的南京开辟葡萄园。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在皇宫中建造葡萄酒室。葡萄酒在元代,已经有大量的产品在市场销售。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一书中记载道:在山西太原府有许多好葡萄园,制造很多的葡萄酒,贩运到各地去销售。所以山西那里,早就有这样一首诗:“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说明当地老百姓,把种葡萄酿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元朝《农桑辑要》的官修农书中,更有指导地方官员和百姓发展葡萄生产的记载,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栽培水平。
元代的葡萄酒生产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酿造方法和世界各国已无多大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