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魏时期的酒文化交流及影响

汉魏时期的酒文化交流及影响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酒文化交流始于汉武帝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中土与西域的交流。这一则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邦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一些边远地区时常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同时,应该关注的是,汉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国家的酒文化交流。为了满足匈奴的这一要求,汉高祖刘邦派刘敬出使匈奴,送去用酒曲制酒的方法,从此以后每年奉送酒米食物等。

汉魏时期的酒文化交流及影响

汉代酒文化交流始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中土西域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后,葡萄作为酿制葡萄酒的原料被引进而大量种植,葡萄酒开始成为中国酒的重要品种。

我国最早的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yú)”的 “”就是野葡萄。我国原生的山葡萄,也称野葡萄,有20多种。从东北到西北,从南方到北方,野生葡萄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人工栽培的家葡萄,在我国自古有之。周朝的时候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葡萄和葡萄园。《周礼》一书的 “地官篇”中,也有记载,并把葡萄列为珍果之属。

但是,中国葡萄和葡萄酒业开始,还是在汉武帝时期。

据考证我国在汉代(公元前206年)以前就已开始种植葡萄并有葡萄酒的生产了。史书中关于葡萄酒的最早记载是《史记·大宛列传》,有汉朝大使张骞出使西域见闻。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则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邦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吐鲁番出土文书》(现代根据出土文书汇编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引进酿酒艺人,将西域的葡萄及葡萄酒酿造技术引进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土开始有了葡萄酒,葡萄酒的酿造过程比黄酒酿造要简单,但是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终究不如谷物原料那么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未大面积推广。所以东汉以至盛唐,葡萄酒一直为达官贵人的奢侈品

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记载: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就被任命为凉州刺史。以至于苏轼对这件事感慨地写道:“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葡萄酒的珍贵。

汉代虽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术,但却未使之传播开来。汉代之后,中原地区大概就不再种植葡萄。一些边远地区时常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

汉代以后,仍然有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后汉书·栗弋国传》记载西域 “栗弋国,出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晋张华曾记述当时对葡萄酒的传说:“西域有蒲桃酒,积年不败。彼俗传云,可至十年。欲饮之,弥日乃解。”三国曹丕(公元220—226年在位)的酒诗甚多,不少谈论到葡萄。

汉代已经有胡人开设的酒店,国外的饮食也传入京城。汉乐府《羽林郎》:“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倚仗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立壶。就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鱼。”这里记载了汉代长安城胡人经营的酒店,年方十五的胡姬当垆卖酒的情景。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根据有关记载,此时胡人的一些饮食制作方法已传入中国,比如胡羹、胡饭、胡炮、外国豉法,而有关酒的制作,也有外国苦酒法,《齐民要术》就记载着这种外国酒的制作方法。

确实,汉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一方面是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而外来的饮食文化也输入并融合到中国饮食文化中来。据《太平广记》卷233所引《古今注》:“乌孙国有青田酒核,莫知其树与实,而核大如五六升瓠。空之盛水,俄而成酒。刘章曾得二枚,集宾设之,可供二十人”,“因名其核曰青田壶,酒曰青田酒。”这里记录的是乌孙国(后归并哈萨克)的青田酒在汉时传入了中国。

汉时还有一种 “瑶琨碧酒”来自远域,汉郭宪《别国洞冥记》:“瑶琨去玉门九万里,有碧草如麦,割之酿酒,味如醇酎。”又 “汉武帝坐神明台,酌瑶琨碧酒”。用这种如麦的 “碧草”酿成美酒,或推测是一种粮食酒,汉武帝品尝之,说明已以珍贵的佳酿身份跻身于帝王的食谱中去了。(www.xing528.com)

同时,应该关注的是,汉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国家的酒文化交流。

匈奴是中原政权北方的劲敌,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他是夏后氏的后裔,属于游牧民族,无城郭,逐水草而居。当秋天草高马肥的时候,就会呼啸南下,席卷山岗,攻城略地。从商高宗的时候起,就不断的有中原国家与匈奴交战的记载。匈奴的酒主要是马乳酒,酿制手法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匈奴对汉族的食品十分欣赏,对中原所酿制的酒更是十分羡慕。为了满足匈奴的这一要求,汉高祖刘邦派刘敬出使匈奴,送去用酒曲制酒的方法,从此以后每年奉送酒米食物等。《史记·匈奴列传》:“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魏晋北朝时期,丝路畅达,胡风东渐,葡萄纹样在此时传入了中原,甘肃靖远出土的北魏酒神骑豹葡萄纹银盘,和大同平城出土的北魏童子葡萄纹鎏金青铜杯,都是由西方制作而传入中国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西方交流的明证。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西行取经,历时十四年,广游西土,留学印度,携经归来扩大了中西交流。此前公元384年,十六国的吕光征龟兹(今新疆库车),发现其地富饶葡萄,“胡人奢侈,厚于养生,家有蒲桃酒,或至千斛,经十年不败,士卒沦没酒藏者相继矣。”南朝梁才子庾信(公元513~581年),因为出使而羁留于北朝为官,与魏之来使尉瑾有这样一段对话:

信曰:我在邺,遂得大葡萄,奇有滋味。

瑾曰:在汉西京(长安),似亦不少,杜陵田五十亩,中有葡萄百树。今在京兆(洛阳),非直此禁林也。

信曰:乃园种户植,接荫连架。

邺,即古代河南安阳,曾是鲜卑统治下北齐的邺都。安阳出土过北齐(公元550~577年)石雕屏风,描绘了茂密的葡萄荫下,有十余人围坐宴饮,观看歌舞。中心人物身着胡服,手擎角状来通(来通,酒器)饮酒正酣。从这个北齐人的帽子,饰有联珠纹的胡服、来通的形状和持来通饮酒的姿势来看,与中亚片治肯特第24室壁画,年代稍晚的7世纪粟特贵族饮酒的细节非常相似。这些都说明了这一时期内地已经普遍种植葡萄,主要用途就是酿酒。

晋时开始,今越南中南部古称为林邑的杨梅酒已输入。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酝酿,号梅花酎,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其书中还记载了诃梨勒果酒,“诃梨勒树,花白,子形如橄榄,六路,皮肉相著,可作饮”。这是南亚酒品输入的一些概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