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 “礼仪之邦”。凡事都讲 “礼”,喝酒也有酒礼。而且,酒礼几乎与酒同步诞生。古今中外的酒礼,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一切酒礼作为观念、行为和现象,都须态度诚恳,既尊重自己,更尊重他人。
中国礼节源自 “周礼”,即周朝的礼。西周时的酒礼非常严格和具体。对宴会上按长、幼、尊、卑的不同,坐什么位置,使用什么酒杯,谁给谁敬酒,怎样敬酒等,都有十分详尽的规定。而且特别讲究时、序、数、令。时,即必须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有天子、诸侯加冕,婚丧,祭祀或其他喜庆大典时才可饮酒;序,即必须严格遵守等级次序,按天、地、鬼(祖)、神、长、幼、尊、卑的次序来饮酒;数,即严格控制饮酒的数量,每饮不超过三爵;令,即必须服从酒官的指挥。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酒礼为维护统治者地位服务。明太祖就曾下令:居官之人除非在宗族及至亲的家庭便宴上可按长幼之礼饮酒,在正式宴席上则必须按尊卑之礼,居官之人在亲戚宗族中即使辈分较低、年纪较轻,也要坐在长辈、长者的上席。(www.xing528.com)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尤为特别,他们所定酒礼极为丰富多彩,集中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饮酒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和环境,构成特定的诗意氛围,否则便失去了饮酒的情趣。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真率、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荷亭;饮酒时节为:春郊、花时、清秋、新绿、积雪、新月、晚凉。凡此种种,都充分体现士大夫阶层对超凡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
一般说来,老百姓饮酒不那么讲究 “礼”,而是更注重饮酒本身,更接近酒精神的原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大碗大碗地喝酒,大块大块地吃肉。武松自有一套 “没酒没本事”的 “理论”,武松打虎之前,喝了九碗酒之后,酒家不肯筛酒给他,他硬是要酒:“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爹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前后共吃了十八碗,何 “礼”之有?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民间看似 “无礼”的饮酒方式中,也不难发现 “礼”的影响,譬如对长者和领袖人物的遵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对饮酒对象的选择等,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