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是世界文字中的一大奇迹,其历史悠悠数千年从未被割断,其内涵之至深至厚亦非其他古老文字能比拟。酒与汉语文化结缘也是至深至厚,酿成香溢 “文化美酒”。
酒是先民最重要的饮料之一,人们充分享受饮酒的愉悦与美感,并智慧地造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汉字。甲骨文中有 “酉”字即 “酒”字,《说文》中关于酉部的字有数十个,有的关于制造,有的关于酒质,有的关于饮者状态,不一而足。
而汉语中反映、记录酒文化的词语、成语、典故、谚语更是数不胜数。
汉唐以降,酒的别称甚多,如 “黄封”、“黄娇”、“曲居士”、“曲道士”、“曲秀才”、“曲生”、“曲君”、“玉友”、“郎官清”、“索郎”、“快活汤”、“天禄大夫”、“金盘露”、“椒花雨”、“玉液”、“琼浆”等,且大都有典可考。
有趣味的是,佛家在宋代给酒送了个隐词 “般若汤”。“般若”是梵语中智慧、慧明的意思,“般若汤”当然成了智慧之酒了。赵朴初有一首《访杏花村》,序云:“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一日陪日中友好净土家协会第一次友好访华团来访杏花村,稻冈团长云日人称酒为不老长寿水,而佛家则呼酒为般若汤,宜与良朋开怀畅饮。”诗云:“和风华雨正纷纷,举盏欲招千古魂。般若汤兮长寿水,不妨畅饮杏花村。”赵朴初的这首诗写得有景有情有意有象,写出与日本友人在名酒产地杏花村畅饮美酒的胜状,如果我们懂得了 “般若汤”以及日本人所说的 “不老长寿水”的酒名别称,品味起来更有情趣。
而关乎酒的成语俗语有 “酒入舌出”、“酒囊饭袋”、“酒色财气”、“酒肉朋友”、“饮鸩止渴”等,“敬酒不吃吃罚酒”、“酒香不怕巷子深”、“无酒不成席”、“酒不醉人人自醉”、“烟酒不分家”、“旧瓶装新酒”、“酒在肚里,事在心头”等。俗语中还有许多歇后语,如:酒杯掉进酒坛里——醉上加醉(罪上加罪);酒壶里打跟头——壶(胡)闹;酒肉和尚菜道士——岂有此理;酒醉倚门帘——靠不住等,均不乏意趣。
高阳酒徒。秦末时刘邦起义,郦食其在河南杞县高阳乡做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小兵真的向刘邦推荐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这天,郦食其来了。门卫进去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看他的举止打扮,像个儒生。”刘邦历来对读书人有一种偏见,曾经往读书人的帽子里撒过尿。这次听说来的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十分生气,瞪着大眼按着宝剑说:“你再告诉刘邦,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刘邦从郦食其的口气中感觉此人非同一般,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攀谈,十分投机,刘邦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供应,被刘邦封为广野君。
白衣送酒。这是陶渊明的典故。据说陶渊明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菊花,并坐于旁侧,这时望见一白衣人,乃王弘送酒使至,便酌饮,醉而归。白衣即是僮仆。后来文人在 “重九”节或 “宴饮”的作品中常用此典故。
葛巾漉酒。这也是关于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在酒熟后曾以头上葛巾漉酒,表现了陶渊明爱酒及其真率放达的性格。(www.xing528.com)
金貂换酒、金龟换酒。都说因嗜酒而将标志自己身份的所著、所佩之物用来换酒吃。晋代阮咸曾以金貂换酒喝。金貂是汉魏时官员的冠饰,侍中、中常侍佩戴。唐贺知章曾用金龟换酒喝。金龟为唐三品官员的佩饰。
刘伶酒、刘伶五斗酒、酒不到刘伶坟。这些典故都说的是刘伶与酒的事情。晋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并云:“死便埋我。”[1]
毕卓缚瓮边。这是晋代名士毕卓嗜酒、不拘形迹的典故,毕卓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曾夜间盗饮他人酿熟之酒,为人所捆缚于酒瓮边。毕卓曾对人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泊浮酒船中,足了一生矣。”后来此典常出现在文人笔下,并又以 “持蟹螯”来写隐居和以诗酒自傲的生活。
煮酒论英雄。东汉末年,曹操曾经邀请刘备 “青梅煮酒论英雄”,实际上是想以酒试才,看看刘备是否有与自己分争天下之心,谁知道刘备反应机敏,巧借因胆小而闻雷失箸,硬是在一场政治陷阱中转危为安,逃过了一劫,被后世传为美谈。
杯酒释兵权。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7月的一天,皇帝赵匡胤准备了非常丰盛的酒宴,宴请以前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有功之臣。武将韩令坤、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赵彦微等都应邀前往。席间,赵匡胤说:“我靠大家的力量才打下了江山,做了皇帝,但做了皇帝之后又寝食难安。”众武将不解其意,问起原因。赵匡胤说:“你们想想,皇帝就这么一个,谁不想当呢?我又怎能不担心忧虑呢?”石守信等人这才听出了弦外之音,顿感如坐针毡,忙解释说:“大家既然保万岁登基,就不会……”没等石守信、韩令坤等人把话说完,赵匡胤就打断了他们的话:“大家怎么想到这上面去了,我们是什么样的关系,难道我对大家还信不过?我所担心的,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硬要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想推脱也推脱不掉,到时候问题就难办了。”武将们都给唬得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赵匡胤这才说:“如果到了那时候,咱们君臣兵戈相见,争斗起来,无论谁胜谁败,都不好看。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还是要尽早想个妥善的办法才是。”石守信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忙对他说:“万岁有什么好办法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照办。”赵匡胤见时机已经成熟,故意做出很随便的样子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你们何不交出兵权,多置田产美妾,歌酒欢度,君臣之间相安无事,互不猜忌,那不是很好吗?国家要是有事,用得着谁,就调谁来,用不着谁,谁就在自己管辖的地盘享清福。我们的儿女之间可以相互结为亲眷,咱们既是君臣,又是亲家;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国与家合二为一,这样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请诸位兄弟三思。”第二天,这些手握兵权的将领都称病交出了兵权,赵匡胤厚加赏赐。这样,兵权都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七年后,赵匡胤又宴请有名望有势力的王彦超等,杯盏交错,温情脉脉,收回了藩镇兵权,北宋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以酒试臣。明太祖朱元璋以酒试臣。他相信酒后吐真言,所以多以酒来试探臣下。朱元璋得了天下,但并不安心,总担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会有不臣之心。为此,他还专门设立一个叫做 “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谁被发现有什么嫌疑,就有牢狱之灾、杀头甚至满门抄斩的危险。大学士宋濂,是明朝开国初期跟刘基一起受朱元璋重用的,后来,又当过太子的老师。宋濂为人一向谨慎小心,但是朱元璋对他并不放心。有一次,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你没欺骗我!”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朱元璋已暗暗派人去监视了。另有一日,朱元璋令宋濂强饮三觞,宋濂不敢违逆,再加上本来就不能喝酒,很快面呈赭色,走路不成步子,朱元璋见了非常高兴,亲自写了 “楚辞”一章赐给宋濂。后来,朱元璋在朝廷上称赞宋濂说:“宋濂伺候我19年,从没说过一句谎言,也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贤人啊!”宋濂68岁那年告老回乡,朱元璋还送他一匹锦缎,说:“留着它,再过32年,做件百岁衣吧!”
对于开国元勋徐达,朱元璋也不放心,担心这类位高权重的人夺权。一次,他把徐达请来喝酒,等其醉后,特意让内侍扶徐达去旧内睡觉。旧内曾是朱元璋称王时居住之地,按例皇帝住过的地方其他人可不能随便住,否则便是僭越。半夜徐达酒醒,发现竟在旧内,吓得赶紧下床,并且面北再拜稽首,才跌跌撞撞地出宫跑回自己府上。朱元璋听说后,暗自高兴,也消除了疑虑。但是最终徐达也没有逃出朱元璋的怀疑和清算。后来,朱元璋知道徐达背上长了个瘤子后,便借机让人给徐达送去蒸鹅,蒸鹅是发物,为病人所忌,徐达当然知道皇帝是让臣死,便不得不吃掉蒸鹅,最后全身溃烂,不治身亡。
又一次,朱元璋考验大将郭德成。郭德成也是开国功臣,朱元璋也是邀他喝酒,不同的是,这次是乘其酣醉,故意偷偷塞给对方两锭赏金,并叮嘱不要声张。郭德成唯唯称是,但其酒醉心明,抓个藏金而出是死罪,一面谢主隆恩,一面把赏金藏入鞋中,暗自盘算着该怎么办。到出宫门时,郭德成假装醉倒,特意将赏金从鞋里跌出,守门官吏见状,当然立即禀报皇帝,朱元璋闻讯,心中暗喜,觉得郭德成实在是个诚实可靠的人,便说:“不必见怪,是朕赐予他的。”郭德成这才成功化险为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