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欧阳修,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欧阳修遭诬被贬官到滁州做太守,一日来到琅琊,与一老者开怀畅谈结为知己,并在半山腰修一凉亭,常常与友人在此饮酒赋诗或借酒浇愁,并取名为 “醉翁亭”。
有一天,欧阳修带些酒食又去游山,途中遇到几位砍柴的百姓和一位教书匠,便邀一同到醉翁亭歇息,一起猜拳共饮。其友人智山听说欧阳修上山,也即上山,但久等未见踪影,便下山来寻。在醉翁亭外,但见欧阳修醉眼微睁,面红耳赤,忙上前问道:“太守为何醉成这样?”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是醉了!百姓之情可醉我,山水之美可醉我,这酒如何使我醉?偶有醉时,就是以酒浇愁,自作胡涂罢了。”说罢又自斟一杯,一饮而尽,稍倾片刻,竟脱口吟出:“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自暴自弃记吾年!”那位教书先生从席间站起,随即附诗一首:“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于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直至今日,这首诗的碑记仍然保留在醉翁亭里。
欧阳修写的醉翁亭,全文以 “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等推行的 “庆历新政”失败,他们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却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苏轼,字东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李白被称作 “谪仙”,苏轼被尊为 “坡仙”。神仙的性格总有共同点,于是人们把这两位同乡(都生于四川)而异代的精英都称做 “豪放”派。
苏轼酒量不大,但他常常饮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饮酒,是为解闷而饮,为适性而饮,为创作而饮,为治病而饮,为应酬而饮。他在《饮酒说》里面透露 “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但酒量确实小得可怜,自言“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今亦能饮三蕉叶矣”。蕉叶杯三杯,也就是今天白酒二两的量。不过,他实事求是,说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说明看得开,服气,不硬撑英雄好汉。
苏轼为酒说了不少好话。他说诗歌创作少不了酒:“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和饮酒二十首并叙》);他说成名离不开酒:“使我有名全是酒”。酒确实让人感性活泼、精神亢奋,激发诗兴和创作欲望。
苏轼懂酒。他在《书东皋子传后》中写道:“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苏轼提到饮酒中 “浩浩焉”、“落落焉”的那种旷适感,确实说到纵酒放歌者的心底里去了!
苏轼还自造了不少好酒,可以说是现在药酒的前身吧。在惠州,自造酒,号罗浮春。在黄州,他酿过蜜酒。所谓蜜酒,是以蜂蜜酿制的酒。在定州,他曾用松膏酿酒。明代冯时化《酒史》卷上:“东坡守定州时,于曲阳得松膏酿酒,因赋《中山松醪赋》。”并称松醪酒 “味甘余而小苦”。在海南,他酿过真一酒。在《真一酒歌》诗前的小引中,反复强调物以 “天造”为最佳,并认为真一酒就是 “天造之药”。苏轼在海南还酿过桂酒,并作了一篇《桂酒颂》。酿成后酒色如玉,“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
苏轼很喜欢与友人聚饮,他在《超然台记》中写道:超然台 “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只要大家志趣相投,“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喝到兴头上,他或歌或书,再与友人四处踏访,兴尽乃归。《春渚纪闻》记 “无以侑酒,西邻耕牛适病足,乃以为炙。饮既醉,遂从东坡之东直出,至春草亭而归,时已三鼓矣”。
苏轼也与亲人饮酒。苏轼所作《游白水书付过》记他与儿子苏过饮酒,在夜游之后,“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苏轼之兄苏辙亦不善饮,惟骨肉情深,加之散多聚少,一旦相逢,兄弟俩还是免不了喝上几杯。《山家清供》记他与苏辙饮酒:“东坡一夕与子由饮,酣甚,搥萝菔烂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为糁,食之。”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二苏饮酒即达此境界。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也能喝一点酒,这在苏轼写给李之仪的一封信中提到。王闰之对丈夫饮酒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当苏轼要饮酒时,王闰之 “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侯鲭录》中也有黄州张从惠请苏轼夫妻饮酒的记载。
他谪居黄州时不忘酒,游览赤壁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留下诗文颇多。其中广为传诵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三篇。这三篇诗文都没有离开酒。《念奴娇·赤壁怀古》末了一句,感慨道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前赤壁赋》则是展现了作者与客赤壁之下泛舟饮酒放歌的全景。由晚上的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到即将黎明时分的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写出了陶醉于美景中的诗酒之乐。《后赤壁赋》写道:二客从予过黄泥之阪。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可见,苏轼的妻子知道他与朋友爱在一起饮酒作赋,为他们珍藏着酒呢。没有此酒,恐怕这《后赤壁赋》也很难写得这样有情调吧。
苏东坡爱酒,但没有沉溺于酒,一般是浅尝浅醉辄止。他在饮酒赋诗时写下的多是对生活的赞美或是酒醉后对人生苦难反思后超然物外的解脱。《虞美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坡。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苏轼在《书临皋亭》中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坋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若有思”当思被贬谪之痛;“无所思”当指他的身心完全融化于白云朵朵、清江流淌、林峦苍翠的仙境,那么仕途的风波又算什么!“惭愧”者何?领受自然万物的恩泽,却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实在有愧于当地百姓。可见,苏轼喜酒,但不玩酒,更不被酒所玩,醉后多是对人生的思考,只是喜欢酒所营造出的浓浓的融洽氛围和酒后带给他的创作灵感。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 “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9300余首。其中许多诗篇酒缘甚厚,“孤村薄暮从我,惟是诗囊与酒壶。”他十分自得地记述自己的行事:“日日得钱惟买酒”,“诗酒放怀穷亦乐”。陆游长期生活在酒乡绍兴,坎坷的身世,怀才不遇的处境、桀骜狂放的性格常使他涉肆歌楼,并写下了许多带着酒香的诗句。
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都是典型与酒结下奇缘的文人,陆游与他们相比毫不逊色。他喝酒的时间最长,他诗中记述的名酒最多,他写下与酒有关诗作最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诗人中,陆游的酒诗数量最多。被人誉为 “篇篇有酒”的陶渊明,在现存的120篇诗文中,有酒的也只有56篇,而陆游诗作中,与酒有涉的比比皆是,他有不少诗命名为 “醉书”、“醉题”、“醉赋”、“醉歌”,他有《楼上醉书》、《池上醉歌》、《月下醉题》、《醉中长歌》、《醉中书怀》、《醉中自赠》。他既有 “江渎醉归马上作”激情,也有 “东郊饮村酒大醉后作”的灵感。既有 “夜宴赏海棠醉书”、“大醉梅花下走笔赋此”的雅趣,又有 “猎罢夜饮示孤生”、“醉书秦望山石壁”的豪举。这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陆游的酒诗并不只是单纯的咏酒记醉,它是诗人借以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复杂感情的万花筒。陆游的饮酒诗,都是爱国诗,他饮酒也罢,酒醉也罢,都怀有爱国的激情,这是其他饮酒诗所不能企及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真一世奇女,喝得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见。但李清照又绝非滥酒之人,以词中所写,某日黄昏,一个妙人儿,独自驾着小船,一边游湖一边品酒,那该是一种多么浪漫惬意的情景啊。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而其爱酒之深,亦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在李清照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读李清照的词,会发现词人常以酒抒发内心的种种情思。在她毕生的词作中,反映出时超时代限制的女性特有的饮酒体验。在她的一生中,少女的天真、浪漫、任性;少妇的闺怨、苦恼、思夫;晚年的孤寂、哀怨、无奈、思国统统寄寓于酒。可以说酒里有词人的情感世界,有词人的精神寄托。
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以及与丈夫赵明诚的相亲相爱。此时,清照词中的酒,也是一种浪漫、潇洒与祥和的美丽,前面这首《如梦令》便是例证。另外还有《渔家傲》“雪里已知春有意,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樽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
另外,李清照还有一些写离别之情的,如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有写思乡之情的,如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有写相思之愁的,如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等。这些词中,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李清照爱酒在女子中少有,而其为人亦刚烈,又令多少须眉生愧色。一首短短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成了千古绝唱。只是没办法考证,李清照为人的刚烈与她之爱酒,有什么内在联系。
李清照45岁时,赵明诚突犯急疾,不治身亡。为了驱除心灵的苦痛,打发苦闷的岁月,缓解浓郁的乡愁,词人更加沉醉于酒。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声声慢》。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引进了无尽的悲凉,表达了词人空虚迷惘、孤寂沉痛的心理状况。经历巨大的打击,往日欢乐已成梦寐,丈夫已经去世,生活已经破碎,一切已消失。如今,她要寻找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想找一个可以寄托情感的对象吧,但,找来找去四周冷冷清清,就连饮下的酒也淡薄乏味了。这里,酒慰藉了她的心灵,填补了她空虚迷茫孤寂的生活。同时,暮年生活的凄清落寞也在酒中浸出了况味。晚年的李清照带着对往事的追忆,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哀怨、无奈、思国的情思走完了她曲折坎坷的一生。
我们可以看到:在 “但愿人醉不复醒”的背后,隐藏着李清照借酒浇愁的内心苦衷。她的词,前期的芳馨俊逸,后期的飞扬健举,用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感知人生和书写内心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酒引发了她的创作灵感,焕发了她的创作热情。
唐伯虎是姑苏趋里(今苏州吴县)人,生于明成化六年庚寅年(公元1470年),故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称唐伯虎。他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开了一家酒店,当时文征明父亲文林去酒店喝酒,见唐寅才学过人,决定让唐寅与文征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从此唐寅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现。后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杰。他的画风纤柔委婉、清隽生动,尤擅长山水仕女画,兼善书法,诗文俱佳。
说起这位大名鼎鼎的江南才子,人们都认为他一生潇洒快活,至少是衣食无忧,但实则不然,唐伯虎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坎坷与艰辛。他自幼性格不羁,自称为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19岁娶徐氏。徐氏文静秀气,温柔体贴,夫妻恩爱。正在他意气风发时,父亲突然中风过世,不久母亲因太悲伤也随父亲而去,后又惊闻妹妹在夫家丧亡,心爱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不幸辞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三天后,也随亲娘而去。亲人接连病故,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此时的唐家也更为萧条。
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征明的鼓励下,唐寅重拾古文,发愤苦读,结果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时名遍南京城。后因考场舞弊案,被除掉 “士”籍,发配到浙江为吏。唐伯虎因耻于为吏,愤然辞而不就。后来他潜心作画,在丹青上大有进展,呼朋引伴,诗酒度日。《桃花庵歌》是其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诗曰: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www.xing528.com)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贫贱比贵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此外,诗人还趁兴写下欣慕李白的《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诗。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到了当代,共和国元勋与酒的趣事也颇多,如毛主席吃辣椒比喝酒、周总理推崇茅台、薄一波与苏联壮汉喝汾酒、棺木中放了茅台酒的许世友等,皆属美谈。
思考题
1.过量饮酒对古代文人有何负面影响?请举例说明。
2.简述李白、杜甫与酒关系的异同点?
3.简述李清照与酒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