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酒联增添了饮酒的 “食外之趣”,不但值得作酒文化的研究,也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同时,酒令与酒联与饮食文化的关系又有所不同。楹联脱胎于民俗文化,是饮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交集部分;酒令则天生就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无论怎样,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与酒搭上关系,而酒令是酒文化中的精粹。
酒令,指宴饮时佐酒助兴的一种游戏,推选同座中一人为令官,其他人听令官发号施令,轮流依照规定方式游戏,违者罚酒,或者按令喝酒。种类多样,形式灵活,有雅有俗,适合各色人等。酒令,又称 “酒律”、“觞政”。“酒律”,意思是说喝酒行令如律令一样。“汉朝每下文书,皆云:如律令。”意谓那些不是法令的文书下达之后,有关部门和百姓应引起重视,不得懈怠。“酒律”大概取其意,显示其权威性。“觞”,酒杯之意。“觞政”指酒令事小体大,关乎政事。“一国之政观于酒”。“觞政”又代表行令规则,宋代赵与时就曾撰有《觞政述》一书,考释了各种酒令的来源及行令方法。酒令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竞技性的特征,能给宴饮宾主带来智慧的快感、娱乐的快意,增添了不少 “食外之趣”。中国文化的大总结时期,出现了不少酒令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清代俞敦培的《酒令丛抄》。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酒令就在黄河流域的宴席上出现了。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行。白居易曰:“闲徵雅令穷经史,醉听新吟胜管弦。”认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乐曲佐酒更有意趣。文字令又包括字词令、谜语令、筹令等。
酒令是酒与游戏的结合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 “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种酒令。但是游戏发展成了一种带有强制性与结束性的游戏后,就成了一种既轻松又严肃的文化现象了。西汉时吕后曾大宴群臣,命刘章为监酒令,刘章请以军令行酒令,席间,吕氏族人有逃席者,被刘章挥剑斩首,为喝酒游戏而戏掉了脑袋这也许就是戏中之戏了。此即为 “酒令如军令”的由来。唐宋是中国古代最会玩的朝代,酒令当然也丰富多彩。白居易便有 “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之咏。酒令在明清两代更步上层楼,发展到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清代俞敦培将酒令分为四类:古令、雅令、通令、筹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
筹令,顾名思义,行酒令必用筹子,筹子是此类酒令的显著特征。说起筹令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筹。筹本是古代的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善计者可以不依赖算具求得结果,因此筹引申为筹谋、筹划。《汉书·高帝记》记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时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现在把军事指挥将在室内制订作战计划,即称为运筹帷幄。其中的筹为筹划、筹略、筹谋之义。从唐代开始,筹子在饮酒中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用法:其一,仍用以记数,白居易诗“醉折花枝作酒筹”中的 “酒筹”即为此类,这种意义下的筹在后代酒令游戏中仍可见到,作用是以筹计数后,再按所得的筹的数量行酒。另一种就比较复杂了,人不满足于筹子的原始用法,而把它变化成了一种行令的工具。筹的制法也复杂化了,在用银、象牙、兽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合席按顺序摇筒掣筹,再按筹中规定的令约、酒约行令饮酒。据考,唐代的 “论语酒筹”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种筹令。
筹令的包容量很大,长短不拘。大型筹令动辄有八十筹,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
筹令因有这样的特点,才有能力从长篇巨作的戏剧《西厢记》及《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中取材,也才能有像《易经》的六十四卦等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
酒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设想,在高节奏运转的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再有几个年轻人慢腾腾地坐麦当劳玩什么《红楼梦》酒筹。但是酒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仍然是我们老祖宗留下一份宝贵财产,除了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外,在某种特定的适当场合也会有一定的文明作用。比如,无论如何,总比什么 “感情深,一口闷”式的蛮喝,“哥俩好哇,五魁首哇”地俗喝要好一些。因为 “附庸风雅”总比 “附庸粗鄙”要有品位。而 “附庸风雅”本来也不是个贬义词。
酒筹文化是中国饮食合餐制的产物,它的本质是农业文化。酒宴中的酒筹令有着很大的文化含量,参加者自古今名著、诗词歌赋,至天文地理、民俗俚语都要胸中有数才能现场发挥得好而不被罚酒。人们在欢宴中也锻炼了才思敏捷和竞争精神;既活跃了饮食的氛围又增添了审美情趣。
与楹联相比,酒令与酒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这样说,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国情、文化心理、艺术、宗教、伦理、物质、制度、法律等方方面面的面貌。一部酒令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饮酒行令,道出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或同或异的饮食思想,各时代变化发展的饮食方式,各地域融化创新的饮食风格。一部酒令史,就是一部饮食行为文化史。
酒令文化,是酒文化的一部分。对酒令研究探析,实际上就是在破译一个个饮食文化密码,意义重大。
历来酒令分类标准不一,除了上述俞敦培的 “四分法”外,今人何权衡等在《古今酒令大观》中将酒令分为词令、诗语令、花鸟虫鱼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七类。因为从古到今酒令品种很多,为叙述方便,现以有无物质性辅助工具为标准,略举几例酒令。
1.物质性辅助酒令
(1)投壶令 投壶令是最古老的酒令之一,是由礼射演化而来。古代乡射时,射礼不能举行,改行投壶令。后成为酒令的形式之一。投壶时,要求执箭者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将(一支支)箭射入特制的箭壶中,以投中数量的多寡决定胜负,寡者罚饮酒。《礼记》朱熹注中投壶礼一章详细地记载了投壶的礼节,十分繁冗。至汉代,投壶更为流行。三国时的左思在《吴都赋》中云:“里巷燕饮,飞觞举白,翘关扛鼎,弁(音变)射壶博”,通过文字再现了当时吴国都城投壶令的盛况。明代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曾出土一件金投壶,细细的长颈,扁圆的肚子,两侧有两个贯耳,圈形的底足。“贯足”就是投矢之处。至唐宋时,雅令兴起,投壶令渐衰。之后也偶尔有人效古,据说大军阀孙传芳就曾经组织过一次。
(2)曲水流觞令 这是一种由民俗演化而来的酒令活动。江南地区的人有三月三上旬巳日在曲水池边沐浴饮酒的风俗,希望驱除邪秽之气。因此,行曲水令时对地势的要求很高,九曲十八弯的细流最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令宴,非王羲之于公元353年3月3日在绍兴兰亭举行的莫属。大书法家王羲之与一群社会名流聚会于九曲水池之滨,在水的上游放置一只羽觞,顺流而下,酒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吟诗。一说当时参加行令的共有42人,26个会吟诗的共创作了41首诗,被王羲之汇编成册,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兰亭集》。后代许多富豪帝王,请能工巧匠,在府邸中修建曲水池,以弥补行曲水令时择时择地的缺陷。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也曾举办过礼节隆重的 “曲水宴”。发展至后代,曲水令的文化形式,渐渐被 “击鼓传花”令所取代。
(3)筹令 筹令,是在唐代产生、发展起来的。筹,原本是计数的筹码。后被引用至酒宴上,成为酒筹。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竹类·越王竹》中记载:“越王竹,根生石上,若细狄,高尺余,南海有之。南人爱其青色,用为酒筹。”可见,南方人喜欢用越王竹做酒筹。酒筹不仅有计数的功用,有些筹上有令格,可以直接按令格的规定饮酒。1982年,在江苏省丹徒县丁茂桥出土了唐代金龟背负《论语》玉烛筹筒一种,酒令筹五十枚。现在收藏于江苏镇江博物馆。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筹令。这些筹令上就写有行令的令格。如有的令筹上写有:“恭近于礼乐,远耻辱也。放。”有 “贫儿(而)无谄,富儿(而)无娇。任劝两人饮。”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律事五分。”…… “放”、“任劝两人饮”、“律事五分”是唐代的酒令话语,抽到令筹者,按令饮酒,或自饮,或劝他人饮,或饮五分,或饮七分,或不饮,十分有趣。筹令的种类很多,除了上述的 “论语”筹令外,还有 “安雅堂筹令”等。
(4)骰子令 骰子,用兽骨制成的边长为五毫米左右的正立方体,呈白色,共六个面,每个面刻有从一到六的点数,四点为红色,其余黑色。这是现代的骰子,由古代的 “樗蒲”演变而来,早在《楚辞》中就有记载。现在的骰子据说为曹操所改进,魏晋以后多为六面。骰子也有十八面的,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出土了一枚十八面的酒令铜骰。嵌有 “一”至 “十六”和 “酒”、“骄”二字。骰子令在唐代尤为盛行。皇甫松《醉乡日月》中说:“大凡初筵,皆先用骰子,盖欲微酣,然后迤逦入令。”就是说,在唐代的酒宴上,往往变令,先用简单、热闹的骰子令调动气氛,待饮酒微酣之际,再转用其他种类的酒令。骰子令的种类很多,玩法也很多。《红楼梦》第108回。宝钗寿辰,席上所用的酒令就是一种骰子令——朱窝骰令。还有中秋赏月令,一骰递摇,“幺”点是 “月”,摇到者满座饮酒,没摇到者,自饮。
(5)猜枚令 古时叫藏钩,得名于汉武帝的钩弋夫人。猜枚,《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行酒令的人取些小物件,如棋子、钱币、瓜子、莲子等物,握在手心里,让其他人猜,可猜单双数目、颜色,未猜中罚酒。猜枚,到晋代,才形成分曹射覆形式。参加游戏的人数是偶数,正好分为两曹;如果是奇数,则剩下的一个人可属上曹,也可属下曹,叫游附。以猜枚令为题材的诗歌,古今为数不少,最著名的如李商隐的《无题》:“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腊灯红。”
(6)拍七令 以桌子为辅助工具。从1数至49,挨次顺数,7、17、27、37、47叫“明七”,数到明七者用右手拍桌面。14、21、28等叫 “暗七”,数到者用左手拍桌子背面。迟误者罚酒,所以参加行令的人反应要迅速。
(7)酒胡令 是唐代盛行的一种酒令。“酒胡子”,是人们用坚木雕刻成的不倒翁式的玩偶,“一手前指,上身丰满,下身瘦削,有点像陀螺的形状。用它行酒令时,先放在盘内,双手一搓”,手指向谁,就谁饮酒。这是唐代受 “胡风”影响的表现。
2.非物质性辅助饮酒
(1)歌舞令 这是刘初棠先生在《中国古代酒令》一书中列出的一令。唐代受“胡风”的影响很深,上到皇帝,下至黎民,不仅喜欢胡食,而且喜行胡令,按西域少数民族的方式劝酒,以歌舞为手段,劝宾客饮酒。唐时胡旋舞盛行,大概酒令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歌舞令的风俗至今仍在新疆西部少数民族中流传,少数民族女子载歌载舞,每唱一首歌,就手捧一杯酒给客人,客人接来饮尽。这是他们至高的礼节。
(2)赋诗令 与 “曲水令”有相似之处,但不需在曲水之滨。赋诗令源于先秦时期,诸侯会盟时在酒宴上 “赋诗言志”。后来汉武帝和朝中群臣在柏梁台上饮酒作诗,每人依次作一句,都有相同的平声韵脚,连缀成一组诗,被称为 “柏梁体”诗。古人崇尚雅致,当筵作诗,不仅活跃了酒席上的气氛,又彰显了自己的才华。因此,赋诗令最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到近代,诗学衰微,赋诗令才渐渐隐没于历史的帷幕后。
(3)豁拳 又称搳拳、划拳,是一种手势酒令,两人同时出拳,各猜出手指的合计数,猜对者胜出。因为是互猜合数,所以又称作猜拳。《红楼梦》很多章节都提到豁拳令,62回: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时,丫鬟们没了管束,便纷纷喝酒猜拳,任意取乐。63回:“宝玉和芳官两个先搳拳。”豁拳令的种类甚繁,如抬轿令,三人划拳,两人手势相同则为轿夫,另一坐轿人饮酒。又有对坐猜拳令、点将令等。豁拳令的术语,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志趣。如 “哥俩好”,体现中国传统伦常;“四敬财”,寄托人民对福禄的期盼;“三桃园”,表现义气;“六顺风”、“十八如意”,寄托美好的愿望。因为简便易行,雅俗共赏,豁拳令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4)文字令 一种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酒令。在《酒令丛抄》中被纳入 “雅令”一类。文字令种类很多,这里介绍几种。《镜花缘》中有一则字体象形的酒令。“春辉道:我说一个甘字,好像木匠用的刨子。施春燕道:我说一个且字,像个神主牌。褚月芳道:我说非字,好像篦子……”另外还有字体增损令、数目令、并头离合字令、省小令、成语接龙令、声韵令等。文字令对行令的文化修养要求较高,所以也是较受文人欢迎的一种酒令。
再介绍一种离合格的酒令。明朝郎瑛《七修类稿》记一个例子:陈询因忤逆权贵被贬官,同事为他送行,饮酒行令。陈循说:“轟(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高谷说:“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陈询则说:“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行焉往而不三黜。”从这个例子看来,可见陈询和他同僚的酒令是限用 “离合格”,再以一诗句或古语作结,而结句末字必为 “合文”之字,而叠用三字者必为 “离形”之字,且离形之字必与合文之字同韵。约制之严,真是难上加难。更难得的,是陈询于此时此际也能借酒令抒发一己之牢骚。所谓 “离合格”是 “离形”和 “合文”之格。“离形”即将一字拆开其结构,例中如 “轰”字拆成 “车车车”等是;“合文”即将两字以上之形体合成一字,例中如“余”和 “斗”两字合成 “斜”字等是。
另外还有口语类,如唐太宗与李君羡将军宴饮时,曾行过的 “言小名令”、猜谜令、填字令等。
发展到当代,由于时代、历史、环境的种种因素,许多酒令都成了 “无源之水”,渐渐干涸了。幸存下来的,如豁拳令、骰子令、拍七令、击鼓传花令、歌舞令等,大多是些通令。对于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及时地予以记录、整理、保存,选择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加以创新推广。这样,我们的饮食文化才会走上健康发展、良性传承的轨道上来。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在酒令中有一种专门的诗令,或要求根据诗的一定格律和韵脚,或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首诗或一句诗,以行酒令。有时还 “刻烛限诗成”,若过时限,或诗作不符合韵脚格律要求,都要罚酒。《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
饮酒行令,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酒联又称酒楹联。楹,指堂屋前面的柱子。楹联,就是挂或贴在堂屋前面柱子上的对联,又称楹帖、对联、对子。通常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形式上,分为上下两联,字数相等,音律和谐,上下对称,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内容上,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从写景状物、寄意抒怀、述志自警、赠答劝勉、庆贺吊挽,到戏谑嘲讽、自我解嘲,无一主旨不可。因而应用广泛,上至宫廷、宗庙,下到胜迹、书斋、茶楼、酒肆,随处可见。
楹联作为一种固定、独立的文化形式确立下来,至少始于五代,是结合了诗歌艺术与民俗文化而推陈出新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较为广泛运用,则在宋代。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明朱元璋的大力倡导,提升了楹联的政治地位,登堂入室,身价倍增。有人统计,从对联的产生,至明清时代全盛,至少产生过80万至90万副[4]。发展至今,楹联的适用更广泛,更实用,与现代商业文明和酒文化相结合,雅得更现代了。
酒,是浪漫的化身,大多数酒联都带有浪漫主义的风格。酒,可以使人暂时忘却现实的烦忧,超凡脱尘。鲁迅有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那么,超脱的方式有哪些呢?隐逸、出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多地选择是畅游胜迹或小酌酒肆。酒联,则以楹联的方式表达了人们这样一种心态,令人神畅。
湖北采石矶太白楼中联句以王有才的 “吾辈此中堪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最著名,奇巧而雅切,意思是说:我们在太白先生您在世时喝过酒的地方饮酒,“斗酒诗百篇”的您在天之灵可不要诗兴大发啊。滇南省垣海心亭,黄星岩题联云:“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这副胜迹酒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闲暇的时候,独自在坐落于绿水中央的海心亭上饮酒,与明月对饮,有亭子做伴。杭州西湖仙乐酒家联:“翘首迎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今我买醉湖山里非仙亦仙,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尔来寻诗风雪里不乐也乐。”这一联很奇特,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 “仙”和 “乐”二字,巧妙地将酒家名 “仙乐”二字缀于对联中,似有隐士的飘逸之感。这类楹联数不胜数,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大气豪放的一面。
酒联主要有三种:赞酒对联,酒店的楹联和劝戒酒的对联。
1.赞酒的对联
赞酒的对联也有两种:赞酒和赞具体的酒,赞具体的酒类似于给某酒厂做广告,提高酒的知名度。如:“柳林千家醉;西凤万里香。”“西岐飞彩凤;斗酒壮秦川。”“人游西府胜地;心醉柳林酒香。”“贪嘴和尚访西安;西凤酒香传东瀛。”都是赞西凤酒的酒联;还有赞泸州老窖酒联:“芳流十里外;香溢泸州城。”赞五粮液的酒联:“太白若饮五粮液;唐诗定添三百章。”赞汾酒联:“竹叶杯中万里溪山闲送缘;杏花村里一帘风月独飘香。”赞杜康酒联:“酒泉芳香眠龙凤;杜康甘醇醉神仙。”
更多赞酒的对联是赞酒的功效、酒的香味、酒的度数高、劲儿大。如:“捧杯消倦意,把酒振精神。”“三杯能壮英雄胆,两盏便成锦绣文。”“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酒香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也甜。”“琼浆玉液名天下,闻香不禁口流涎。”“一杯香露落入口,千粒珍珠滚下喉。”“三杯入腹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陈酿美酒迎风醉;琼浆玉液透瓶香。”“铁汉三杯脚软,金刚一盏摇头。”“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
2.酒店的对联
一副好的酒联比一个酒广告、酒说明书更具有吸引力。它既是诗化的广告,又是一种雅致的陈设,其古朴纯厚与店号、匾额、门面修嵌、室内摆设相配合,能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之效,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愉悦享受。千百年来,酒店和其他店馆都十分讲究酒联的撰拟与装潢,使得店馆酒联更加色彩纷呈,趣味盎然。民国初年,成都张有贵酒家悬一副新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饮两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拿一壶酒来。
江南某陈兴酒家对联:(www.xing528.com)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馆);兴也罢衰也罢喝罢(吧)。
这些楹联都曾为店家起到了生意大振的作用。而广州翠园酒家、槟城天醉酒楼的征联活动,都使其名声大噪,因而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般酒楼的酒联可分为以下数种:
赞美酒菜:
楼小乾坤大;酒香顾客多。
美味招来天下客;酒香引出洞中仙。
佳肴美酒餐厨满;送客迎宾座不虚。
菜蔬本无奇,厨师巧制十样锦;酒肉真有味,顾客能闻五里香。
五洲宾客竞来,同品尝五香美馔;一样酒肴捧上,却别有一番风情。
东西盛馔,南北珍馐,酒溢奇香香四海;城乡佳宾,中外贵友,店归众望望三秦。
劝客饮酒吃饭:
杯中酒不满实难过瘾;店里客怎依定要一醉。
店有佳肴,但可随心挑几样;客爱名酒,不妨就此喝一杯。
暖屋生辉话胜利,高兴喝几杯;满堂欢笑乐新春,努力加餐饭。
突出环境美:
短墙披藤隔闹市;小桥流水连酒家。
挹东海以为觞,三楚云山浮海里;酿长江而做醴,四方豪杰聚楼头。
筵前青幛迎人,当画里寻诗,添我得闲小坐处;槛外杨柳如许,恐客中买醉,惹他兴起故乡情。
表达服务态度:
人走茶不冷;客来酒尤香。
佳肴美酒君莫醉;真情实意客常来。
美食烹美肴美味可口;热情温热酒热气暖心。
嵌入字号,叫响店名:
韩愈送穷,江淹作赋;刘伶醉酒,王粲登楼。(广东潮州韩江酒楼联)
兴家立业,可以取则取;顺理成章,不期然而然。(陕西咸阳兴顺酒家联)
3.劝戒酒联
人类生活需要酒,但酒是一把双刃剑,适时适量饮酒确有好处,但是,过量饮酒又会使人伤身、误事、败德。一些酒联就直截了当指出了酒的两重性:“小酌令人兴奋;狂饮使人发疯”。“酒能弄性仙家饮之;酒也乱性佛家戒之。”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水可载舟,水可覆舟。”劝诫人们不能乱饮。“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长流。”“交不可滥,谨防良莠难辨;酒勿过量,慎止乐极生悲。” “书未成名,叹尔今生空伏案;酒能丧命,劝君来世莫贪杯。”号召人们要饮酒适量。“好花半开;美酒微醺。”“请勿入座三杯醉者也;须防出门一拱歪之乎。”“君子善饮贵斟酌;酒徒贪杯贱名节。”
酒与艺术的结缘历史悠久,意蕴深远,常常有人追问:为什么酒与艺术会有如此深厚的缘分?
这除了酒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外,最主要的还是和酒的特殊性能有关。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乙醇(即酒精)。乙醇对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乙醇有一个奇妙的特性:血液中浓度高时,会对大脑和中枢神经产生麻痹;但当浓度低时,作用却相反,能使人大脑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刺激人主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右脑,使人浮想联翩。正因为乙醇的这个奇妙特性,才使得人在酒的帮助下,暂时摆脱礼教的束缚,自由的释放自己的情感,毫无拘束的享受一种自在的境界,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性灵,才在文学艺术上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自西周时期周公建立了以 “亲亲尊尊”为基础的宗法制以来,每个人都依附于家庭,长幼之序严格区分;下级依附于上级,共同维持天子的特权。族权、政权、神权的统一形成一个大共同体。宗法制的建立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对个人的权利和个性的形成却最大限度地约束。在宗法制度下,人们为了保全自己,为了博得贤臣孝子之名,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人性本能、人格特性和思想行为。而艺术都是感性的,它需要摆脱理性思维的严密监控,破除内心深处的种种禁忌,超越了现实的困境与束缚,冲破了世俗的繁文缛节的罗网,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毫无疑问,在古代能给文人提供帮助的只能是酒。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正如当代诗人艾青所言:水的外形,火的性格。
艺术创作需要超越,而诗神和酒神都是精神对现实的超越。一个优秀的诗人达到那种精神境界的时候,这个和酒的精神是相通的,这是一个根本的关联,就是精神对物质的一种超越,精神对现实的超越,灵魂对肉体的一种超越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很多的烦恼、很多的忧患,酒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诗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酒使人在慢慢失去意识、超越时空的限制和功利的欲求的时候,心理放松,激情澎湃,灵性回归,想象奇特。李白诗说得好:“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知识分子与酒一结合,许多艺术作品就产生了。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是:人在酒醉之后,大脑兴奋中心的神经活动受到抑制,意识的控制降至最低限度,心理状态相对变得宁静弛懈,但潜意识活动在已经抑制的神经区域会更加活跃,这样就可保证有更多有用的相关记忆表象在潜意识中进行组接,就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选择,酝酿已久的东西就有可能在大脑神经回路上突然接通,就有可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樊篱,为灵感这位不速之客的光临提供一个最佳环境。打个比方说,人的大脑平时有一个严厉的看守——意识。它严守着一整套不许人越雷池一步的清规戒律,酒的麻醉作用使这个监控神经中枢的忠实看守醉眼朦胧,陷于半瘫痪状态,一时玩忽职守,潜意识就以非自觉的本能方式趁机奔逃出来,暗中接管了主宰文人思维、情感活动的权柄,指挥着各种意念表象的排列组合过程,促使文人陷入一种意不由主、情难自禁、天机偶发、如有神助的创作迷狂状态,从而写出平时百思不得的惊人之作。这就是中国艺术之所以充满酒的芳香,中国历史之所以酒歌绵长的原因。
但是还应该说明另外一点,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诗人是不饮酒的,但是写过很好的诗,比如宋代一位非常伟大的词人苏轼,他写过很多和酒有关的诗词,最著名的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千古绝唱,但是苏轼说古往今来最不能喝酒的就是他,他爱看别人喝。因为过去是米酒,就像现在的啤酒,他喝一小杯就会醉,但是苏轼非常爱看别人喝酒,自己也会酿酒,会造酒,会出酒方,会组织各种酒会,一有点钱就请朋友喝酒,但是他自己不大喝。再如清代的顾贞观也是一个不喝酒的人。他跟纳兰性德的交情、友谊很深厚,他写了一首非常好的词《季子平安否》,用来怀念他的一个朋友。他这个朋友因为一个案子被皇帝发配到宁古塔,他在北京为了营救他的朋友,等了二十多年,写了这样一首诗,这首诗被纳兰性德认为古今以来三首写得最有感情的诗之一,他就是一滴酒都不饮的人。他不饮酒,但是在诗里面写到酒。他自己不能喝,看着别人喝,这就是双重的超越,所以他能写出这么多好的作品。
思考题
1.酒与诗的密切关系有哪些具体的体现?
2.酒与艺术结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酒与音乐的关系有哪些?
4.收集并解读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酒令、酒联。
[1](宋)张炎《词源》。
[2] 酒与音乐——美酒飘香歌绕梁,http://www.foodmate.net/topic/162/62008.html
[3] 酒与戏曲——壶中日月,粉墨春秋。中国网。
[4] 徐少华.中国酒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