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们饮酒和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裴李岗文化(公元前6000—5000年)、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5100年)、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4000年)、三星堆文化(公元前4800—2870年)等文化遗址中均出土过古代酒器。据此可知,中国谷物酿酒技术的起源至少在7000年以前,更有专家大胆推测其实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开始酿酒。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就提出了这种观点:“从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诸文化面貌来看,特别是伴随新石器时代而到来的农业振兴,制陶术的出现,表明谷物酿酒的社会物质条件已逐渐成熟了,谷物酿酒由此肇兴。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许多部落已掌握了谷物酿酒的技术,酿酒、喝酒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龙山文化时期,粮食更多了,酿酒逐渐普及,并初具规模。”[1]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虽然有大量关于饮酒和酿酒的记载,但是关于酒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说。
《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都记载了仪狄造酒的传说。
相传由战国史官辑录、西汉末年刘向编撰的《战国策》中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2]可以看出,在夏禹时代已经出现了酒,而仪狄就是一名会酿酒的大臣。大约与《战国策》同时代的《世本》中更有记载称:“仪狄始作酒醪。”[3]其中 “始作酒”就意味着仪狄不仅会酿酒而且他就是酒的发明者。虽然《世本》原书在宋代时散佚,现只有清代的辑本,但后世有很多不同朝代的人都曾引用过《世本》“仪狄始作酒”的论述(如宋代李昉等撰《太平御览》,明代陈耀文《天中记》,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等),毫无疑问,《世本》中的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是支持 “仪狄酿酒说”的最有力的证据,也因此广为流传。汉代成书的《淮南子·泰族训》也记载仪狄造酒:“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所以遏流湎之行也”。晋代陶渊明在《陶渊明集》中也称:“(酒)仪狄造,杜康润色之。”但是在《孔丛子》卷四中又有记载:“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hē,同喝),尚饮十榼(kē),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也,吾子何辞焉?”[4]平原君劝子高饮酒,举例说到尧舜都可以饮到千钟酒,说明在夏禹以前的尧舜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饮酒,而且酒量相当的大。同样,在《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也记载了一则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的对话: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这段对话又将中国古人开始酿酒的时间,由夏以前的尧舜时代,向前推至比黄帝时代更加遥远的上古时代。当然,我们知道内经成书于战国末至西汉间,借古圣贤口述我主张耳。但中国酒发祥久远确乎令人振奋。
魏武帝曹操的一句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使杜康似乎成为了酒的代名词。不少名人以 “杜康”代酒,诗圣杜甫云:“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词赋大家苏轼留下豪言:“如今东坡宝,不立杜康祀。”“竹林七贤”之一的诗人阮籍 “惟重杜康”,听说步兵校尉衙门藏有杜康三百斛,便直奔酒去。(www.xing528.com)
杜康相传为周代人,酿的美酒名扬四海,对后世影响极深,直到今天,在陕西省白水县还有个叫康家卫的村庄,相传就是杜康的出生地,在村子的东边还有杜康墓,村边有一眼甘泉,四季长流不息,相传杜康曾用这里的泉水酿酒。在河南省汝州市也有杜康酿酒的遗址。今河南汝阳县有杜康村,有酒祖殿,供奉着酒祖杜康的塑像,至今还按时进行酒业的寻根祭祖大典;还有一眼杜康泉,相传为当年杜康汲水酿酒处,现已建亭保护。杜康村有稀世珍奇的水土资源。杜水,《水经注》名康水,据说是当年杜康踏遍千山万水,苦心寻到的酿酒佳泉。杜康泉清莹碧透,味甜质纯,地愈旱泉愈旺,天冷水更暖,每逢夏天阴晦季节,可闻到一股天然酒香。据化验分析,泉水含有40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杜康村的男女老少皆无胃病、心血管病和癌症,妇女更年期推迟,老年人延年益寿,这与长饮杜康水切切相关。杜康村遍野都是朱红土壤,有助于微生物的生存繁衍。号称 “一里百泉”的杜康河滨,除红土外,岩石也很特别,横断石面中布有千孔万穴,泉水就是从数不清的孔穴里渗透出来的。真可谓玉液奇浆,一尘不染,与世界著名的法国维基矿泉水比较,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故杜康酒好,实好在酒泉。
明清以降有很多关于 “猿猴造酒”的记载,如《清稗类钞·粤西偶记》记载:“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白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紫桃轩杂缀·篷栊夜话》中也曾提到:“黄山多猿猴,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清代李调元的《粤东笔记》中,也记 “琼州多猿,……常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动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猿猴是一种十分机敏的动物,深居于山林之中。猿猴之所以会 “造酒”,是因为猿猴以山林里的野果为生,在水果成熟的季节,猿猴贮存大量的野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经自然发酵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 “酒”。猿猴可能曾经偶然间遇到成熟后坠落发酵的野果,于是才采集 “花果”,酝酿成 “酒”。但是猿猴造酒与人工酿酒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猿猴并不是有意识的要酿酒,其主要是自然发酵的结果。但是,这无疑会为先民造酒提供启发。远古时代,农业尚未兴起,先祖们过着女采野果男狩猎的生活。有时采摘的野果食用不完,便被贮存起来,因没有保鲜方法,野果里含有的发酵性糖分与空气中的真菌(酵母菌)相遇,就会发酵,生成含有酒香气味的果子。这种自然发酵现象,使祖先有了发酵酿酒的模糊意识,时日长久,便积累了以野果酿酒的经验。
“酒旗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用来确定某颗星的一个专用名词,在天文古籍中,确有 “酒旗星”、“酒旗星图”的记载。酒旗星,最早见《周礼》一书,二十八宿的说法,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能在浩瀚的星河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么明亮的 “酒旗星”,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虽然有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提到过 “酒星”或 “酒旗”,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诗之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中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皮日休《酒中十咏并序·酒星》“谁遗酒旗耀,天文列其份”,还有陆龟蒙的《奉和袭美酒中十咏并序·酒星》“不独祭天庙,亦应邀客星”等。然而,“酒旗星造酒说”毫无科学论据,只是中国古人的想象和文学渲染,所以并不能作为证明酿酒起源有力证据。
综合以上四说,仪狄酿酒说和杜康酿酒说是在历史上流传最为广泛的,直到今天仍有人将仪狄和杜康奉为酒业的始祖。在中国古代,人们更倾向于将各种伟大的发明归功于个人,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纪念。但是现代科学家普遍认为,酒是天然发酵的产物,并不是由某个人发明的,但也一定是由某些智者发现、实验、提高与传播的。
在新石器时期,简单的劳动工具足以使祖先们衣可暖身,食可果腹,而且还有了剩余。但粗陋的生存条件难以实现粮食的完备储存,剩余的粮食只能堆积在潮湿的山洞里或地窖中,时日一久,粮食发霉发芽。霉变的粮食浸在水里,经过天然发酵成酒,这便是天然粮食酒。饮之,芬芳甘洌。又经历长久的摸索,人们逐渐掌握了酿酒的一些技术。
酒的创造发明过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一点古人也注意到了,晋代江统在《酒诰》中说:“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的就是粮食酿造黄酒的起源。我国晋代的江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自然发酵观点的人。
其实人类有意识的酿酒,正是从模仿自然的杰作开始的。我国古籍中有不少关于水果自然发酵成酒的记载。如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山梨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后变成清香扑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也记载:某山民因避难山中,发现堆积在缸中的葡萄变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先民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等,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发酵生成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糖,也极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很有可能意外的从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黄帝内经》中记载的 “醴酪”就是一种乳酒,这是关于我国乳酒的最早记载。根据古代的传说及酿酒原理来推测:人类有意识的酿造的、最原始的酒应是果酒和乳酒。因为水果和动物的乳汁均极易发酵成酒,而谷物酿酒技术则是中国古人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渐掌握的。
关于我国酿酒创始的传说虽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夏朝或夏朝以前已有酿酒存在。夏朝距今4000多年,而考古发现的酿酒器具已距今5000多年,又依常理判断,一门技术的发展应该是长期渐进的过程,既然已发现5000多年前的酿酒器具,那么酿酒技术起始日期必然还要更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酿酒的起源应该早在5000年之前已渐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