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蹄类就是那些至今仍生存着的有蹄类如马、斑马、驴、和犀牛所属的大家族,它们的趾数常常为奇数,而且脚的中轴通过中趾。在所有的奇蹄类中,内趾,也就是前、后脚的大拇趾,已经消失了,后脚的第五趾也是这样。在大多数奇蹄类中,前脚的第五趾也已经消失,但在某些较原始的类型中,这一趾仍保留着。这样,奇蹄类的前脚和后脚常常有三个起作用的趾,或者在进步的马类中只剩下一个趾。
在奇蹄类的踝部,距骨有一个双重隆起的滑车形的面,与股骨相连接,远端与踝部其它骨头相接处则为扁平的面。股骨在骨干的外侧有一显着的突起,称第三转节。
在奇蹄类中,上下门齿通常是完整的(但不是不变的)组成一嚼咬植物的有效剪割器官。在门齿和颊齿之间通常有一齿缺,在这齿缺中,犬齿或有或无,如果犬齿存在的话,通常是与前面的门齿和后面的前臼齿相脱离。前臼齿的臼齿化在原始的奇蹄类中还没有发展得太远,但是在这一目的比较进步的成员中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即除第一个前臼齿外,所有其它的前臼齿都完全成了臼齿型。这种发展大大地增加了牙齿的研磨面积,也就增加了牙齿研磨坚硬植物的效能。
始马(通常也称为始祖马),虽然被归为最早的原始的马,却也具有任何早期奇蹄类同样的原始性质,因此可作为这一目哺乳动物的共同原型。这是一种小动物,只有狐那么大。身体结构轻巧。有较弯曲的背,较短的尾和长而低的头骨。19对肋骨,其后约有5个没有肋骨的脊椎。肩部的脊椎刺比较长,供强大的背肌附着。四肢细长,脚也加长,腕部和踝离开地面抬起,趾骨几乎是垂直的的。前脚有四趾,后脚有三趾。但所有的脚起作用的都是三趾,每趾末端为小的蹄。
伸长的头骨有一较小的脑颅,眼眶后不封闭,不像后期的马那样有骨质棒将眼孔和颞颥孔隔开。门齿小,有类似凿状的齿冠,有小的犬齿。颊齿为丘形齿,低的齿冠,上面有圆锥形的齿尖。前臼齿尚未臼齿化,最后两个上前臼齿呈三角形。但上臼齿为四方形,有四个大的齿尖:原尖,前尖、后尖和次尖。还有两个小的、中间的副尖:原小和后小尖,以两条低而斜的脊:原脊与后脊,和两内尖相连。下臼齿下齿座和牙齿前部一样高;前内尖(下前尖)大大退化,两个前面的齿尖(下原尖和下后尖)和两个后面的齿尖(下次尖和下内尖)被横脊相连。(www.xing528.com)
这些特征可能十分容易地追溯到某些踝节类的牙齿和脚(或许通过某些过渡性的“原奇蹄类”),特别是北美古新世的四尖兽属——原蹄兽的近亲。四尖兽上臼齿呈方形,六个发育良好的、低的丘形齿尖组成齿冠面。这一图形稍经改变,就是在始新世的始马属中所看到的。经过这一简单的进化步骤,前面的中间尖和内尖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斜的脊或原脊,同样,后面的中间尖和内尖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斜的后脊,前后脊将两外尖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外脊,典型的原始奇蹄类臼齿的图形便形成了。同样,在四尖兽这样的哺乳动物中,下臼齿上的各个尖可能也转变成横的脊或下脊了,而这正是原始奇蹄类的特征,在始马的下臼齿上已经隐约出现了。
在脚的构造上四尖兽的腕骨有点圆,排列成连续的样式,上下各一排,髁骨中的距骨下关节面是圆的,使脚可以大大的弯曲。在始马中,腕骨交互排列,因此它们是互相结合的;距骨的下关节面比较平。因此始马的脚不易弯曲,也不易向侧方活动。而且,始马的脚比起踝节类的脚,趾骨大大延长了。
从四尖兽到始马的这些变化,指出了适应中的变换,食嫩枝叶的效力和在坚硬地面上奔跑的效力大大增加,使始马对吃食植物和对迅速逃避食肉类的进攻有了一套很好的装备。很可能,快速奔跑以对付侵略成性的食肉类的威胁,这种适应性是最早的奇蹄类取得成功的因素;而相反的,踝节类由于缺乏这样的适应性,使它们终于绝灭。始新世和渐新世之交,许多食肉裂脚类兴起而成为有效的猎食者,踝节类就灭亡了。而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的后代奇蹄类兴旺起来,走上了许多不同的进化路线。在第三纪中期达到了它们进化历史的顶点,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内盛极一时的有蹄类。以后便开始衰退。
从原始类型起,奇蹄类向着三个明显的方向进化。其中之一即马形亚目,包括古兽、雷兽和今类。第二支为角形亚目,包括犀牛类。第三支为爪脚亚目,包括爪兽类及其祖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