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洲人民的反抗殖民主义侵略斗争探析

非洲人民的反抗殖民主义侵略斗争探析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非洲和世界人民反对奴隶贸易的压力下,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禁止贩卖奴隶的法令。自欧洲殖民者踏上非洲土地之日起,非洲人民就展开了英勇的反抗斗争。这样,法国共占一千零九十多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九,成为占有非洲土地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非洲殖民地的斗争中是十分激烈的。这就是帝国主义分割非洲的“有效占领”原则。

非洲人民的反抗殖民主义侵略斗争探析

一、帝国主义国家对非洲的侵略与瓜分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把非洲大陆分成人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有显著差别的两个部分。撒哈拉以北,统称北非,居民主要是阿拉伯柏柏尔人;撒哈拉以南,居民主要是黑人,此外还有埃塞俄比亚人和马尔加什人。十七、十八世纪时,北部非洲的埃及已处于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阶段,到十八世纪后期,已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埃及以西的马格里布各国[1],也都进入封建社会不的同发展阶段。撒哈拉以南,各国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埃塞俄比亚封建关系较发达,十八世纪末分裂为六个封建小王国;苏丹一带,多为奴隶制国家;而索马里则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西非地区的发展较为缓慢,多数国家处于奴隶制社会。南非地区发展最为缓慢,居住在那里的班图人,在十七、八世纪时仍处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土地为部落公有。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还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

西方殖民者很早就侵入非洲。一五一四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摩洛哥休达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个殖民据点。此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纷纷建立殖民据点,进行海盗式的掠夺和欺骗性的贸易,以及罪恶的奴隶贸易。最早从事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1444年,第一批黑奴被运往欧洲,当时需要量不大,仅限家用。十六世纪初,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而当地印第安人已被屠杀殆尽。这样,就促使奴隶贸易大规模地进行起来。从此非洲转化为商业性的黑人掠夺场所,一直延续了近四百年。参与这项罪恶活动的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瑞典、丹麦等国的殖民者。自十七世纪起,英国成为最大的贩买奴隶的国家。

长期的奴隶贸易,在大西洋上逐渐形成一条循环路线,被称为“三角贸易”。贩奴船从利物浦、伦敦、马赛等欧洲港口装运粗劣货物去非洲换取黑人,称为“出程”;从非洲将黑人运往美洲高价出售,称为“中程”;再由美洲换取蔗糖棉花烟草等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约需六个月,其中尤以“中程”获利极大。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英国的利物浦、布里斯特尔,法国的马赛、南特等城市,就是在贩运奴隶中繁荣起来的。奴隶贸易使非洲损失了一亿人口;许多部族被灭绝;许多国家的正常发展被中断。从而使非洲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

随着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发展,需要以雇佣劳动代替奴隶劳动;非洲因长期贩卖黑奴人口减少,黑奴来源枯竭;非洲本身开发,也需要劳动力;加之,黑奴起义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海地革命的成功,说明奴隶制度已难以继续维持。在非洲和世界人民反对奴隶贸易的压力下,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禁止贩卖奴隶的法令。以后,法国、美国、西班牙等国也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但实际上,贩奴的活动并未立即结束,仍继续进行了一段时期。

在奴隶贸易日趋衰落之时,西方殖民者开始扩大对非洲的侵略,把非洲变成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从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中期,英法等国相继把北非各国沦为半殖民地。在撒哈拉以南,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在沿海地区不断扩大殖民据点,并派遣探险队潜入内陆,搜集情报,建立活动据点,为大规模入侵做准备。在南非,十九世纪中期之前,英荷殖民者深入了内陆,建立了开普殖民地、德兰士瓦共和国与奥兰治自由邦[2]。欧洲殖民者总共占领了百分之十点八的非洲土地。

自欧洲殖民者踏上非洲土地之日起,非洲人民就展开了英勇的反抗斗争。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著名的反抗斗争有:喀德尔领导的阿尔及利亚人民抗法斗争,歼灭了四万法军,有力地打击了法国殖民者;西非黄金海岸阿散蒂人的抗英斗争,前后共进行八次,而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的五次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维护了其独立主权;南非班图族科萨人、祖鲁人的抗荷、抗英斗争长达一个世纪,使荷、英殖民者一度无法深入内陆。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而在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在非洲出现了帝国主义抢夺殖民地的狂潮;到二十世纪初,非洲除了利比利亚和埃塞俄比亚以外,都被帝国主义瓜分了。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并且深入撒哈拉沙漠,占领了从北非到西非及赤道的广阔土地;继而又占领了法属索马里兰和马达加斯加。这样,法国共占一千零九十多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九,成为占有非洲土地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英国在1882年占领埃及,并且南下夺取苏丹、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桑给巴尔、贝吉纳兰、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等地,把整个非洲东部据为己有。由于在南非发现蕴藏量丰富的钻石矿和金矿,英国又从布尔人手里夺取了德兰士瓦及奥兰治地区,从而占领了整个南非。德帝国主义兴起较晚,但在1884——1885年侵入西南非洲,占领了喀麦隆、多哥、坦噶尼喀、卢安达、乌隆达地区。比利时在1875——1884年间吞并了刚果。意大利占领了北非的利比亚(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又侵占了东非的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葡萄牙在这一时期,从安哥拉、莫桑比克、葡属几内亚等沿海地区向内陆扩张,结果占领了比它本土大二十多倍的土地。西班牙侵占了地中海沿海岛屿及莫尼河地区包括西非的西属几内亚(莫俄里尼),北非的西属摩洛哥等。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非洲殖民地的斗争中是十分激烈的。过去欧洲殖民国家在非洲沿岸占领据点,一般尚未引起严重的国家间冲突,偶尔发生纠纷,通过调解或双方交易即可解决。但当更多的帝国主义国家加入争夺时,就必须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或缓和矛盾了。1876年召开布鲁塞尔国际会议,讨论“开化非洲所应当采取的最好方法”。1884年11月——1885年2月,为解决对刚果的争夺和进一步瓜分非洲,英、法、比、德、葡、美、俄等十五国又召开了“柏林会议”,与会各国承认刚果(今扎伊尔)为比王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领地,名为“刚果自由邦”。比利时国王则保证与会各国在刚果盆地的贸易自由和在刚果河的航行自由。柏林会议集中讨论了关于占领非洲领土的一般原则。在会议通过的总议定书中明确规定,今后任何国家对非洲土地的占领, “必须是直接的占领方为有效”;并且“必须通知与会各签字国”。这就是帝国主义分割非洲的“有效占领”原则。在这次会议上,基本上划定了中部非洲的势力范围。柏林会议显示了帝国主义在非洲业已形成的力量对比,是它们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及至一八九八年九月英德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已进入重新瓜分非洲的新阶段。列宁指出:“当非洲十分之九的面积已经被占领(到1900年时),全世界已经分割完毕的时候,一个垄断地占有殖民地、因而使分割世界和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3]

1899——1902年,英国殖民者和布尔殖民者为争夺南非殖民霸权而爆发的英布战争,标志着帝国主义已把非洲瓜分“完毕”。到1912年,法国占领摩洛哥,意大利占领利比亚,帝国主义瓜分和重新瓜分非洲基本告一段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和地区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保护国。

帝国主义在非洲建立殖民统治以后,使非洲经济停滞不前,种族岐视和民族压迫更加严重,广大非洲人民遭到更残酷的统治和掠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非洲的侵略与掠夺,激起了非洲人民广泛而激烈的反抗。

二、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

埃及是有悠久历史文明古国,为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早在1517年,由于土耳其人的入侵,埃及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从此成了欧洲列强激烈争夺的对象。但在十九世纪上半期,埃及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一度在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及至1849年,阿里去世,英法资本主义势力就进一步侵入埃及,从而加速了埃及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外国商品倾销埃及市场,新式企业纷纷倒闭,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到1851年,英国更进一步取得修筑亚历山大至开罗铁路的特权。1854年,法国也取得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特权,签订了“关于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并组成“苏伊士运河公司”。1859年,苏伊士运河开工,1869年完成。此后,由于苏伊士运河成为沟通欧亚非三洲最重要的国际航道,英法殖民者对之争夺更烈。

由于开凿苏伊士运河,发动对外战争以及王室挥霍浪费,埃及已耗尽了国力,债台高筑。开凿运河耗资一千二百万英镑,外债越积越多,1876年总额已达九千一百万英镑。埃及政府被迫宣布财政破产,停止偿还债务。英法两国乘机派出代表,对埃及财政实行监督和控制。1878年,在英法等国的压力下,埃及总督伊斯迈尔任命亲英分子组阁,并吸收外国人在内阁任部长职务,埃及政府实权完全操纵在英法部长手中。这个内阁被称为“欧洲人内阁”。

“欧洲人内阁”为保证债权人的利益,除对港口、海关、铁路加强控制外,还直接向农民征收重税,掠夺他们的土地。与此同时,它对埃及的地主、资产阶级也进行排挤和限制,向他们征收高额地税和货物税。它还以缩减开支为借口,解除埃及下级军官的职务。 “欧洲人内阁”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普遍的不满和反对。由于人民群众的反抗,这个内阁于1879年被解散。

在埃及人民对“欧洲人内阁”的斗争中,出现了埃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祖国党。祖国党主张维护埃及的主权,实行君主立宪。它的领导人是阿拉比(1841——1911年),他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军官。1882年,祖国党人上台执政,阿拉比担任陆军部长。

祖国党政府执政后,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抵制外国人对埃及财政的干涉。结果遭到英法帝国主义者的忌恨,并决定进行武装干涉。1882年5月。英法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把军舰开进亚历山大港,向埃及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解散祖国党内阁。总督杜非克接受了这个要求,但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1882年7月10日,法国与英国发生矛盾,撤走了舰队,英国单独对埃及实行武装干涉。十一日,英舰炮击亚历山大港,埃及军民展开了保卫港口的英勇斗争。由于港口要塞被炮火摧毁,军民被迫撤离。

英军占领亚历山大港后,阿拉比立即向全国发出通告,号召全体人民进行抗战。七月二十二日,在开罗组成国防委员会,阿拉比任总司令,领导全国抗战。

阿拉比积极部署开罗保卫战。在北部战线多次击退英军的进攻,但在东线战场上,由于阿拉比轻信了帝国主义关于遵守苏伊士运河中立区的保证,放松了防御,仅部署少量游牧部落的新兵。结果英军于八月占领苏伊士运河,九月十五日开罗沦陷,阿拉比及其战友被俘,被流放到锡兰(今斯里兰卡)。

英国占领埃及后,为了缓和埃及人民的反抗,在名义上仍承认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内具有独立地位的国家,但实际统治权完全操纵在英国驻埃及总领事贝林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正式宣布埃及为被保护国,埃及基本上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三、苏丹马赫迪反英起义

苏丹位于尼罗河中上游,在非洲东北部,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北部和中部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南部是黑人。十六世纪时苏丹曾建立过伊斯兰教王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苏丹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归埃及总督管辖。(www.xing528.com)

英国吞并埃及后,便以埃及为据点入侵苏丹。英国派遣大批殖民者充任埃及政府驻苏丹官吏,推行殖民政策。1872年英国强迫埃及总督任命贝克尔为苏丹赤道省省长,贝克尔用武力征服了苏丹南部。1874年,镇压过中国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戈登任赤道省省长。1877——1879年,戈登又担任全苏丹总督,成为总揽苏丹大权的独裁者。

英国殖民者、埃及官吏以及当地封建主和部落酋长互相勾结,对苏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苏丹每户农民要向埃及总督和地方官分别交纳人头税,交不起的就要沦为奴隶。英国殖民者还恣意掠夺苏丹的土地,设立各种贸易公司,垄断奴隶贸易,垄断象牙、鸵鸟毛等贵重产品的贸易,以牟取暴利。所有这一切,激起了苏丹广大人民的强烈愤怒和反抗。马赫迪教徒大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马赫迪起义的领导人穆罕默德·艾哈迈德(1848—1885年)出生于尼罗河上游阿巴岛上一个修理渔船的木工家庭。幼年受过严格的伊斯兰教教育,青年时代参加过苦行派的宗教组织,以后在阿巴岛一带传教。他深知民间疾苦,立志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

1881年8月,他宣称自己是“马赫迪”(意为救世主),宣布“废除不堪负担的苛捐杂税,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他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圣战”,把外国统治者赶出国境。建立一个普遍平等的、公正美好的社会。马赫迪的号召得到苏丹广大人民的热烈响应,纷纷归附于他,听从他的号令。

马赫迪运动的主力是贫苦农民,他们提出“宁拼千条命,不缴一文税”的口号。1881年8月,马赫迪起义军歼灭了进攻阿巴岛的两个连的埃及军队,以后又多次打败英埃军队。到1883年初,马赫迪起义军解放了整个科尔多凡省,废除了英国当局颁布的一切法令,宣布人人平等,实行一系列有利于贫苦居民的政策。

1883年,英国派遣希克斯率军一万人,向起义军进攻。十一月,在乌拜伊德(科尔多凡省省会)附近的一次战斗中,希克斯被击毙,英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后,起义军席卷西部和南部,并向东部挺进,于1884年2月直抵红海沿岸。接着起义军挥戈北上,矛头直指喀土穆

英国政府不甘心失败。1884年再度起用退职的戈登为苏丹总督。戈登妄图分化瓦解马赫迪运动,公开许诺减税一半,全免欠税,撤出英埃军队等,来笼络人心;并答应建立一个“独立”的苏丹王国,授于马赫迪“素丹”的称号等。这一切阴谋都没有使起义者放下武器。1885年1月26日,马赫迪起义者攻占喀士穆,全歼英军,并在总督府用长矛刺死了恶贯满盈的戈登。

1885年6月,马赫迪病逝,他的战友阿卜杜拉继任。同年九月起义军乘胜北上,解放了除萨瓦金港以外的整个苏丹。马赫迪国家宣告建立,定都于恩图曼。阿卜杜拉任国家元首,改称哈里发。可是,随着起义的胜利,哈里发不仅没有推行社会经济的改革,反而恢复了原有的官僚机构和税收制度,形成了新的封建统治集团。从而使阶级之间和部落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日益剧烈。再加上英国唆使埃塞俄比亚于1885——1889年进攻苏丹,虽被苏丹所击退,但苏丹也伤亡惨重。

九十年代后期,英法争夺北非的斗争,日益加剧。英国为了抢先占领苏丹,打通开罗——开普的北部通道,力图尽快消灭马赫迪国家。1896年,英国调集二万五千人的军队,运用新发明的马克沁机关枪,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从北向南大举进犯苏丹。双方在恩图曼城下进行了一场大战。马赫迪军队作战虽然十分勇敢,但在机枪、速射步枪的猛烈火力射击下,死伤两万余人,苏丹军队失利,首都陷落。英军进城后,大肆烧杀抢掠,甚至把马赫迪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焚毁。恩图曼决战之后,阿卜杜拉带领残部转入游击战。1890年11月,阿卜杜拉被俘,英勇牺牲。起义军余部战斗至1900年才被英军镇压下去,马赫迪起义最后失败了。苏丹在“英埃共管”的名义下,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马赫迪起义是非洲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它给英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非洲其它国家人民的反殖民侵略的斗争。

四、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非高原古国。它扼红海的出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阿姆哈拉族人在这个地方建立了新兴国家——阿比西尼亚。此后,西方国家往往将埃塞俄比亚通称为阿比西尼亚。

1869年,苏伊士运河建成通航后,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成了英、法、意争夺的目标。它们利用埃塞俄比亚的封建割据局面,勾结王公以实现其分而治之的侵略目的。英国一面从皇帝约翰四世手中取得许多经济特权,一面于1875年唆使埃及侵略埃塞俄比亚,1889年,又唆使约翰四世去攻打苏丹马赫迪,英国则从中坐享渔利。法国于1862年占领奥博克,并以奥博克为据点建立法属索马里殖民地,由此向西渗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在非洲取得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兰一部分后,企图吞并埃塞俄比亚。意大利的野心得到英国的支持。1887年,意军侵入提格雷省,但遭到埃塞俄比亚的痛击而撤退。此后,意大利企图通过支持绍阿公国麦纳利克王公夺取皇位,来实现其侵略野心。

1889年,约翰四世进攻苏丹马赫迪时,战败身死,麦纳利克即位。他看到列强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野心,立即着手统一内部,以捍卫国家独立。麦纳利克加强中央军事力量,平息各省封建主叛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意大利自恃对麦纳利克有过援助,于1889年强迫麦纳利克签订了不平等的乌西阿利条约。条约规定,埃塞俄比亚将其北部领土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则获得二百万里拉、三万支步枪和二十八门大炮。

乌西阿利条约签订后,意大利并未就此罢休,进而以篡改条约条文的卑劣手段来达到奴役埃塞俄比亚的目的。条约第十七条塞姆——哈姆文是,埃塞俄比亚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涉时, “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政府”。但是意大利文本却把“可以”改为“必须”。1890年2月,意大利根据对本条的单方面解释,宣布埃塞俄比亚为它的被保护国。

意大利的做法激起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极大愤慨。1890年9月,麦纳利克宣布乌西阿利条约第十七条无效。1893年2月,麦纳利克正式发表声明,决定从次年五月起废止乌西阿利条约,同时积极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

1894年6月,意大利悍然向埃塞俄比亚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出兵攻打提格雷省。1895年3月,意军又占领了埃塞俄比亚北部一些地区。麦纳利克于同年九月发表告全国人民书,号召抗击意大利侵略者。埃塞俄比亚人民为抗意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捐粮献款,青年踊跃参军,迅速组成了一支十一万人的大军。十二月,埃塞俄比亚军队击败了两股意军,收复了马卡尔要塞。1896年3月1日,双方又在阿杜瓦进行决战,结果意大利侵略军大败,计伤亡一万一千人,被俘四干人。阿杜瓦战役后,意大利侵略者已无力继续进行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取得了抗意卫国战争的辉煌胜利。1896年10月,双方在亚的斯亚贝巴签订和约,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主权国家,赔款一千万里拉(约二百万美元)。

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战争的胜利,是近代史时期非洲人民唯一取得胜利的一次民族卫国战争。这次胜利打乱了意大利侵略非洲的计划,保卫了埃塞俄比亚国家的独立,为非洲人民树立了英勇斗争的光辉榜样。

[1]马格里布为阿拉伯语,意为西方、日落,指埃及以西的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

[2]182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开普殖民据点。1795—1806年间,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取了开普殖民地。1834年荷兰殖民者后裔布尔人向奥兰治河流域迁移,于1852年——1854年间建立了两个布尔人国家,即德兰士瓦与奥兰治。

[3]《列宁选集》第二卷,第841——8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