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形势的成熟
1905年革命前夜,俄国的大工矿、铁路已有三百万工人,其中有三分之一集中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工厂里。由于1900年——190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俄国有三千家大小企业倒闭,十几万工人失业,流落街头或遣返农村。1901年,彼得堡奥布哈夫兵工厂的五千工人罢工,抗议厂方解雇参加“五一”游行的二十六名工人。政府派军警镇压,工人用石头和铁块与之巷战达五小时之久。这一年里,俄国发生了一百二十次罢工,每次罢工都有数千人参加。1902年,顿河岸罗斯托夫大罢工有三万人参加。1903年,乌克兰十万工人发动总同盟罢工。南高加索参加罢工的人数也在十万以上。斯大林曾领导过南高加索工人的罢工斗争。
同期农民进行了反对地主富农的斗争,1902年有三百起农民暴动。农民中间开始建立社会民主主义小组,贫困的俄国农村,在九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饥荒,因此农民暴动日益高涨。
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推动了学生运动的开展。1901——1902年初,爆发了有三万多人参加的全国总罢课,抗议沙皇的野蛮统治。
工农运动的发展, “并且把政治上觉醒的自由资产阶级、激进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各个阶层联合起来。”[1]各阶级的代表纷纷组织政党,以表明自己的态度。1902年,司徒卢威在国外创办自由派报纸《解放报》,1904年正式成立政党“解放社”。这个组织后来成为俄国自由资产阶级的主要政党“立宪民主党”的核心。1902年,一些民粹派残余分子组成了“社会革命党”,主张土地社会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但它根本上不是社会主义政党。1903年11月,自由资产阶级成立了“地方自治立宪主义同盟”,第二年又成立“解放同盟”,总目标是实现君主立宪。
在1905年革命风暴来临前夕,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1868——1936年)加入无产阶级行列,投入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1901年,他参加彼得堡一次群众大示威后,写成气势磅礴的战斗诗篇《海燕之歌》。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暴风雨即将来临。狂风呼啸,乌云滚滚,雷声隆隆。蠢笨的企鹅躲在峭崖底下,海鸥和海鸭在恐惧中呻吟,⋯⋯只有那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自由地飞翔,它欢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之歌》在当时革命斗争中起了巨大的宣传鼓舞作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
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俄国革命形势日趋成熟。 沙皇政府妄图用对外战争来转移人民的斗争目标。但事与愿违,俄国在日俄战争的失败,激起了人民群众更大的不满和愤慨。战争使俄国国民经济损失四十——五十亿卢布,战争夺去了十万余人的生命,破坏了农村生产。这些都促进了俄国革命形势的成熟。正如列宁指出:“处处都感到伟大的风暴即将到来。一切阶级都在酝酿着和准备着。”[2]1905年1月2日,旅顺口失陷后的二十天,俄国革命便爆发了。
二、革命的过程
俄国1905年革命是由彼得堡的普梯洛夫工厂工人大罢工引起的。1905年1月3日,普梯洛夫工厂的一万二千名工人举行罢工,反对厂主开除四名工人。其它工厂支援普梯洛夫工厂的罢工,到8日发展成为全市总罢工,参加者达十五万人。这次总罢工,由开始提出八小时工作日、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要求,到后来提出了政治自由和民主共和国的要求。沙皇政府为了扑灭革命,一面采用欺骗手段,一面准备镇压措施。开始,沙皇政府公布了一些虚伪的改革:允许农民和其它阶级逐渐平等;对工人实行国家保险;取消对报刊的过分限制等。接着,沙皇政府策划阴谋,指使秘密奸细加邦神父诱骗工人向沙皇政府和平请愿,以便乘机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得知这一阴谋后,劝告工人:自由不是用向沙皇乞求的方法所能获得的,而要靠斗争来争取;即使和平请愿,也会遭到镇压。由于大部份工人对沙皇抱有幻想,没有理解和接受忠告,还是去请愿了。当时,沙皇宪兵司令祖巴托夫在彼得堡等地成立御用工会组织“俄罗斯工人联合会”,企图用打进工人队伍的办法,把工人运动纳入沙皇政府需要的轨道。
1月9日(公历1月22日)星期日。彼得堡十四万多工人,携妻带子,举着宗教旗幡、圣像、十字架和沙皇画像,唱着宗教歌曲和对沙皇的颂歌,在沙皇宪兵监视下,从郊区向冬宫进发。
沙皇政府已在市内主要街道和桥梁布置了三万军队、一万警察,准备屠杀前来请愿的队伍。当请愿队伍行至冬宫前广场附近时,军队即向密集的人群开枪射击,哥萨克近卫军、宪兵马队挥舞马刀向人群冲杀。群众三三两两地倒下去,跌跌撞撞地四散奔跑,雪地上处处都是鲜红的血迹。据估计,有一千人被杀死,二千多人受伤。这次事件史称“流血的星期日”,或称“一九事件”。
沙皇对请愿工人的血腥屠杀,使工人们觉醒了,抛掉了对“沙皇慈父”的盲目信仰的旧观念。工人们在街头上呼喊:“拿起武器”!“打倒血腥的沙皇”布尔什维克在群众中积极宣传起义,带领群众高呼:“打倒沙皇专制制度!”“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当天晚上开始,在华西里岛上和其它几条街道上,工人们便筑起街垒投入战斗。接着参加抗议沙皇的人数,仅在一月份内就有四十四万人,超过以往十年罢工的总人数。列宁指出:“1905年1月22日的历史意义,恰恰就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开始有了政治觉悟并且奋起进行革命斗争。”1[3]1月9日“流血星期日”标志着俄国革命的开始。
“一九事件”后,全国性罢工逐渐扩大,并且由经济罢工发展为政治罢工,由政治罢工发展为起义。此时,一切阶级都公开登台了。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团结一致,立即作出自己的策略和行动路线。1905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伦敦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因为孟什维克拒绝参加代表大会,所以实际上是一次布尔什维克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对1905年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动力作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路线。代表大会还通过了关于武装起义、临时革命政府、农民问题等决议。
列宁指出,1905年革命, “按其社会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按其斗争手段来说却是无产阶级革命。”[4]因此,无产阶级应当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联合农民,孤立资产阶级,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然后应当把民主革命迅速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根据这一行动路线,代表大会制定的策略方针是:开展群众性的政治罢工,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民主专政。
与此同时,孟什维克在日内瓦制定了一条机会主义路线,鼓吹通过“立宪会议”的途径争取革命胜利, 夺得政权。
为了彻底批判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1905年7月,列宁发表了光辉著作《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在书中列宁第一次完整地阐明了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动力、道路和前途等问题。列宁指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必须而且能够掌握领导权;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来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必须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还把民主革命比作第一步,社会主义革命比作第二步,强调两步不能割裂开,只能联系起来。列宁还强调关键在于争取农民,使农民站到自己一边。《两个策略》一书的发表,从思想上武装了俄国工人阶级,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策略基础。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三大”以后,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路线领导之下,迎来了革命运动的新高潮。1905年“五一”劳动节,全国许多地方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举行政治大罢工,参加者达二十余万人。6月,工业城市罗兹工人筑起街垒与反动军队巷战三天。此时农民运动也开展起来,1905年夏天,欧俄部份有五分之一的县份发生了农民运动。工农运动的高涨促进了士兵革命情绪高涨,黑海舰队“波将金号”铁甲舰起义,水兵们严惩了最反动的军官,选出了起义领导机构,军舰升起了红旗,开往正在举行总罢工的敖得萨。起义最后被沙皇派军镇压。
沙皇政府面对革命高涨和远东前线失败的形势,企图玩弄议会把戏。8月6日,沙皇发表宣言:不迟于1906年1月15日,召开国家杜马(议会);同时宣布内务大臣布里根起草的选举法。布尔什维克及时识破其欺骗性,采取了抵制杜马召开的策略,并提出打倒沙皇政府,建立临时政府等口号。(www.xing528.com)
1905年9——10月间,全国普遍出现了政治总罢工的形势。1905年8月23日,俄国同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9月下旬,莫斯科六千工人罢工,遭到政府军队血腥镇压,成为十月全俄政治总罢工的信号。10月4日,在铁路员工联合会号召下,全俄七十五万铁路工人大罢工。接着,各地工厂相继罢工。在莫斯科,马车、电车停驶,电灯熄灭、电话中断,供水停止、学生罢课。全俄共有一百七十多万工厂工人和铁路工人参加了十月全俄政治总罢工。此外,还有千百万农业工人罢工。全俄政治总罢工显示出了一幅“争取自由的惊心动魄的情景”, “一次伟大的内战”。[5]在十月全俄总罢工中,产生了工人代表苏维埃,领导罢工,组织武装,维持城市秩序。列宁还准备以苏维埃为基础成立临时政府。
此时,沙皇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作了虚伪的让步,于1905年10月17日发表宣言,宣布人身不可侵犯,成立有立法权的杜马等。全俄铁路员工联合会中央局宣布全俄停止罢工。接着,彼得堡、莫斯科等各地也相继停止,形势缓和下来。 但是,沙皇政府却乘势组织军警镇压工农运动,残杀非俄罗斯民族。由于黑邦分子杀害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巴乌曼,引起十万工人、知识分子的送葬示威。11月,在塞瓦斯托波尔有十二艘军舰起义。此时,全国各地罢工、起义又不断发生。
11月初,列宁从国外回到彼得堡,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2月,在芬兰的塔墨尔福斯举行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讨论有关起义问题。会上,列宁和斯大林首次会面,共商革命大计。会上获悉莫斯科武装起义已开始,列宁建议各代表立即回到各地去领导起义事宜。
12月7日,莫斯科十万工人发动政治总罢工。12月9日,因为军队炮轰正在裴德列尔学校的工人武装,挑起了莫斯科十二月武装起义,把俄国1905年革命推向了高潮。
起义工人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同政府军展开了九天的激烈战斗。工人武装义勇队最初只有二千人,后来发展到八千多人,他们同军队进行街垒战。莫斯科苏维埃领导了起义,成了政权机关。沙皇政府面临危机,从彼得堡调来二千名禁卫军,从特维尔调来炮兵,镇压莫斯科武装起义。此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又散布消极情绪,鼓吹投降主义。彼得堡工人由于孟什维克的控制,没有支援莫斯科起义。再加上起义是各自为战,没有采取进攻战术,缺乏统一领导,处于被动局面。18日晚,工人代表苏维埃鉴于起义处于孤立境地,决定停止战斗。起义工人进行了有组织的撤退,起义失败了。与此同时,其它城市和各民族地区顿巴斯、哈尔科夫、赤塔、拉脱维亚、芬兰⋯⋯也都发生了起义。但所有这些起义都是分散的,都被政府军镇压。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革命转入低潮,进入了革命退却时期(1906——1907年)。但是,斗争并未停息。1906年罢工工人就有一百多万人1907年有七十四万人。农民运动不断扩大,军队骚动也很频繁。
沙皇政府一方面继续用武装镇压人民运动,另一方面用君主立宪办法迷惑人民。1906年4月,召集第一届国家杜马。为了吸引农民离开革命,杜马中除大部分是地主资本家外,还有不少农民代表。由于农民代表强烈要求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沙皇害怕了,于7月解散了杜马。第一届国家杜马的经验证明,杜马可以作为革命的讲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列宁制定了杜马策略,以争取农民。1907年初,又召开第二届国家杜马,这次农民代表比第一届还多,而且工人也参加了选举,选出六十五名社会民主党人参加杜马。总理大臣斯托雷平借口“社会民主党阴谋政变”,将六十五名社会民主党代表逮捕,流放西伯利亚,于6月16日, (俄历是6月3日)解散第二届杜马,重新公布选举法,以保证地主和资本家在杜马中的优势。6月3日事件被称为“六三政变”。“六三政变”标志着1905——1907年第一次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束。
三、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1905年俄国革命是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同历史上任何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有着不同的特点。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领导和先锋作用,而且运用了群众性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等无产阶级的斗争手段。
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没有形成强大的工农联盟。农民还相信社会革命党,没有跟着布尔什维克走。第二、工人政党内分成两部份,孟什维克干扰着布尔什维克推行正确路线。工人阶级的行动不够统一。第三、军队(穿着军装的农民)还相信沙皇。无产阶级没有争取到军队的援助。第四、沙皇政府与西方帝国主义勾结,共同镇压了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给俄国贷款25亿卢布,巩固了沙皇制度。
1905——1907年俄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这次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沙皇制度,削弱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第二、这次革命使布尔什维克党和工农大众受到了锻炼和考验,取得了丰富斗争经验,看清了各阶级在革命中的真正面目,证明了布尔什维克的策略路线是正确的。正如列宁所说:“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6]第三、这次革命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斗争的事实粉碎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党所鼓吹的议会主义、和平主义,教育了工人阶级必须进行暴力革命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类。俄国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总罢工,并将它发展到武装起义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俄国革命还唤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各国人民开展革命运动,掀起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
[1]《列宁全集》第十卷,第68页。
[2]《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83页。
[3]《列宁选集》第二卷,第926页。
[4]《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第245页。
[5]《列宁全集》第九卷,第377页。
[6]《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