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皇俄国下的历史条件与列宁主义的诞生

沙皇俄国下的历史条件与列宁主义的诞生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指出,沙皇制度在帝国主义的基础上“打破了民族压迫的世界纪录。”但他们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规律,鼓吹保存小生产。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俄国成了列宁主义的故乡和策源地。所以,沙皇俄国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状况为伟大列宁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此时,列宁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沙皇俄国下的历史条件与列宁主义的诞生

一、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列宁主义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俄国帝国主义具有一般的帝国主义不同的特征。它是帝国主义,但有其自己的特殊点。俄国帝国主义在社会、经济各方面保存着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贵族地主依然控制着国家政权,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统治着整个俄国农村。俄国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就是反动的沙皇制度。以尼古拉二世为首的地主、贵族、军阀官僚集团,把它们的无限权力用来为俄国的金融资本的统治服务。所以,列宁称俄国帝国主义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俄国经济上十分落后,决定了它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和从属性。1900年,外国资本约占全俄股份公司资本总额的50%,它们每年从俄国榨取的利润高达九百多万卢布。俄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当时非俄罗斯民族的人数约占全俄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但它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压迫和蹂躏。列宁指出,沙皇制度在帝国主义的基础上“打破了民族压迫的世界纪录。”[1]沙皇制度是俄国各民族的监狱,因此俄国民族矛盾是非常尖锐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各种矛盾异常尖锐。无产阶级同垄断资本、沙皇制度的矛盾,农民同封建地主、资产阶级的矛盾,各民族人民同沙皇政府的矛盾,俄国人民同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世界人民同俄国帝国主义的矛盾等等都比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尖锐和剧烈。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所有一切矛盾的焦点。

第二、俄国无产阶级负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任务。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俄国工人阶级迅速壮大,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已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为他们深受国内外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特别是沙皇专制的残暴统治,所以,具有高度的革命精神。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工人罢工斗争蓬勃展开。1870——1880年,俄国共发生三百五十次工人罢工。1870年5月,彼得堡的涅瓦纱厂发生了俄国工人的第一次罢工。在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中,最初的工人组织开始建立起来。1875年,敖得萨建立了“南方工人协会”。1878年,彼得堡又建立了“俄国北方工人协会”。这些工人组织的建立,说明了俄国工人阶级开始觉醒起来了。八十年代,俄国工人运动又有了新的发展。1885年,莫斯科附近的莫罗佐夫纺织厂发生了工人大罢工,参加人数达八千人之多。他们要求国家通过法令限制工厂主对工人的压榨。其它工厂在该厂带动下,开始了罢工斗争。终于迫使沙皇于1886年颁布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厂立法。俄国无产阶级在革命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开始传播。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国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普列汉诺夫,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883年,在瑞士创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普列汉诺夫原是一个民粹主义者。民粹主义是在农奴制废除后由一些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所组织成的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民粹主义者要求消灭沙皇制度,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但他们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规律,鼓吹保存小生产。他忽视工人阶级领导,主张由知识分子来领导;主张在农村公社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六七十年代,民粹派在揭露资本主义罪恶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大多数民粹派分子堕落为农村富农利益的代表,成为工人阶级和马克思主义的敌人。这时,转变了立场的普列汉诺夫,领导劳动解放社成员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和对俄国有实际意义的文章译成俄文,以宣传社会主义的思想。他们先后把《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贫困》等名著的俄文译本送回国内,为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了思想准备。同时,为了扫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障碍,劳动解放社开展了对民粹派理论的批判。普列汉诺夫写的《论一元论史观的发展》、《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识分歧》等著作,通俗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民粹派的英雄史观和搞个人恐怖的错误。这些著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马克思主义者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普列汉诺夫和劳动解放社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上,还存在民粹主义的痕迹,如他们忽视农民的作用,不理解工农联盟的意义,过高估计资产阶级的作用等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际革命运动中心由德国转移到了俄国,这个转移是在1905——1907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最终完成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俄国革命必定是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俄国无产阶级是国际工人运动的先锋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俄国成了列宁主义的故乡和策源地。所以,沙皇俄国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状况为伟大列宁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列宁的早期革命活动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原姓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生于伏尔加河畔西姆比尔斯克城(现为乌里扬诺夫斯克)。他的父亲是沙皇政府的国民教育视察员。青年时列宁就受到俄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家的思想熏陶,他看到哥哥(民意党人)被沙皇处死,激发了他选择走革命道路。1887年8月,他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因参加学生运动,遭逮捕和流放。这事之后,列宁决心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第二年他从流放地回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参加了费多塞也夫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刻苦地研读了《资本论》和其它马克思主义著作。1889年5月,列宁全家移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他组织了第一个萨马拉马克思主义小组,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分发给小组成员学习,还结合俄国的现实问题,深入地研究。这时,列宁结合学习写了批判民粹派理论的文章《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在这篇文章中,他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已深入俄国农村,农民阶级发生了分化,俄国革命势在必行。此时,列宁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893年8月,列宁到了俄国首都彼得堡。他在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里,立即投入与民粹主义作斗争。翌年,列宁发表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为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列宁在书中深刻地批判了民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改良主义的政治纲领,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思想和建立工人政党的任务。

与此同时,列宁也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展开斗争。以司徒卢威为代表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完全抛弃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为资产阶级服务。这些人因在沙皇政府许可的合法刊物上发表文章,因而被称为“合法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揭穿了他们的自由资产阶级的本质,指出他们的理论对工人运动的危害性。在列宁的斗争下,“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很快就在工人阶级中失去了阵地。

1895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统一起来,成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协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型。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统一。在协会影响下,莫斯科、基辅等城市也成立了类似的斗争协会。

1898年3月初,彼得堡、莫斯科等四个城市的斗争协会, “立陶宛、波兰、俄罗斯犹太工人总同盟”和基辅《工人报》小组等组织的九名代表,在明斯克秘密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建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宣言,并成立了中央委员会。但这次会议没有制定党纲和党章,领导人在会后也都遭逮捕。从效果看,这次会议没有完成建党的全部任务。

1899年,列宁又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深刻地阐明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给予民粹派思想以毁灭性的打击,从而完成了粉碎民粹派的任务。

在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内部一批有严重资产阶级思想的年轻人,利用列宁和其他革命家被捕和“一大”以后党内的分散状态,夺取了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权,大肆贩卖伯恩斯坦修正主义,鼓吹工人阶级只应进行单纯的经济斗争,因而被称之为“经济派”。经济派是俄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第一个机会主义派别,是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他们的势力很大,以马尔丁诺夫为代表的经济派分子利用他们自己的刊物《工人思想报》、《工人事业》杂志等,宣传修正主义纲领,与第二国际中的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分子遥相呼应,共同攻击马克思主义。1899年,经济派分子拟定了自己的纲领《信条》,公然赞赏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提出了一个放弃政治斗争、争取改良的修正主义纲领。他们认为工人只需要进行经济斗争,不必从事政治斗争;反对建立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否定无产阶级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作用;否认革命理论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

列宁在流放地见到《信条》后,立即召集了附近被流放的十七个社会主义者开会,批判《信条》。后来写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一文。《抗议书》号召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坚决反对《信条》的修正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当时俄国革命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统一的政党。而经济派的主张在党内影响极坏。为了从理论上粉碎经济派,从思想上建党,列宁认为有必要创办全俄性的政治报纸,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把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起来。

1900年初,列宁从流放地回来。12月,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人创办的《火星报》在莱比锡出版。这是列宁建党的第一个重要步骤。以《火星报》为阵地,列宁为建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2年,列宁又发表了重要著作《怎么办?》一书,对经济派的理论作了系统的、彻底的批判。首先,列宁批判经济派鼓吹只进行单纯的经济斗争、反对政治斗争的谬论。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经过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2]第二,批判了经济派的自发论。经济派认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能够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列宁指出,工人群众不能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必须从外面灌输到工人中间去。所以,列宁断定:“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第三、批判了经济派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谬论。列宁阐明了建立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意义。他指出 “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便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阶级斗争。”,“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4]最后,列宁分析了经济派的阶级实质。他指出它不是主张社会革命的党,而是主张社会改良的党,是背叛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机会主义者。列宁的《怎么办?》一书从理论上彻底粉碎了经济派,沉重地打击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从1900年到1903年,《火星报》为实现列宁建党计划准备好了基本条件。列宁亲自主持并修改了《火星报》提出的建党方案,准备提交党的代表大会讨论。(www.xing528.com)

1903年7月17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布鲁塞尔召开,8月10日在伦敦闭幕。会议是秘密进行的。列宁亲自出席了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四十三名代表,代表二十六个组织。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党纲、党章,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大会的代表成分很复杂,除了拥护《火星报》纲领的火星派分子外,还有几名经济派代表、崩得分子[5]代表和几名泥潭派[6]代表等。火星派内部也不完全一致,还有少数动摇分子。第二次大会开了一个多月,举行四十多次会议。其中有二十次会议讨论党纲。

会上关于党纲的讨论,出现了两条路线的斗争,其焦点是要不要写进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机会主义者们援引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为例,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写进条文中去。经列宁和《火星报》成员的激烈争论,大会通过了《火星报》提出的纲领。其中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这一党纲是工人阶级政党的革命纲领,与第二国际改良主义政党的纲领有原则的不同。

在讨论党章时,围绕建党的组织原则,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大的分歧是党员标准问题。列宁起草的党章明文规定:“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且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都可以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党党员。”而马尔托夫(1873— —1923年)却持反对意见。他只承认前两个条件,而反对第三个条件。他主张任何一个罢工者只要承认前两条,就可以自行列名入党。这样,党就成为一个没有定形的、松散的东西。虽然如此,在表决党章时,由于托洛茨基(1879——1940年)一伙的支持,马尔托夫提出的那些条文竟获得通过。

但是,在选举党中央领导机关和《火星报》编委时,会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由于五名“崩得”分子和两名经济派分子退出,因此,列宁的拥护者得了多数票,马尔托夫得了少数票。从此,拥护列宁的革命派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意),反对列宁的机会主义派称孟什维克(少数意)。自此以后,这两个政治派别的斗争,就代表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斗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真正完成了建党任务。列宁指出: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7]

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诞生,给了俄国无产阶级以强大的组织力量和思想武器,也给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强大的思想武器,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伟大的划时代的意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胜利,并不是与机会主义斗争的结束,相反,孟什维克在会后挑起激烈的党内斗争。为了粉碎孟什维克的反党活动和错误观点,列宁在1904年发表了《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一书,批判了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路线,系统地阐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原理,论述了党的性质。该书的广泛传播,使许多地方组织都团结到了列宁的周围,从而奠定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基础。

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不久,就迎来了俄国1905年革命的大风暴。

[1]《列宁全集》第二十二卷,第354页。

[2]《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62页。

[3]《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42页。

[4]《列宁选集》第一卷,第345页。

[5]“崩得”,即“犹太社会民主主义总同盟”的简称。“崩得”是坚持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

[6]泥潭派,是指中间派,他们被讽刺为泥潭派。

[7]《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