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纲领
1868年3月,日本政府以明治天皇的名义宣布了《五条誓文》,4月颁布了《政体书》。这两个文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明治政府初期的改革纲领。
《五条誓文》的内容是:“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表示要发扬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含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图。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含有废除等级身分制的意思。 “破历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主张与外国相互平等往来。 “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主张向西方学习,增强国家实力。它以含糊的词句,表达了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要求,表明了近代化的方向。
《政体书》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强调权力集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精神。
总之,它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纲领,其基本精神是要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并根据改革纲领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确定天皇之下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太政官,太政官作为中央国务机构, “天下一切权力归太政官”。规定“太政官之权力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 “立法官不得兼司法官。司法官不得兼立法官”。中央行政官员和议政官员均由天皇直接任命。长州、萨摩等藩倒幕派武士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独占政府中枢部门。规定地方政府须服从中央,其政令应根据《五条誓文》行事。
明治政府逐渐建立起直属中央的常备军和警察体系。内战之后,明治政府把各藩的军舰合并,改编为国家舰队。并选择萨摩、长州、土佐三藩的精兵组成了天皇近卫军。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征兵法令,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常备军。1874年,设立了直辖于内务省的东京警视厅和全国府县警察网,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警察体系。
1869年6月,实行“奉还版籍”,由各藩主将领地和对人民的统治权交还中央,同时任命大名为藩知事,使其成为政府的地方官。1871年“废藩置县”,即废除藩政制度,取消大名的统治权,打破藩界,重创全国行政区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府、县知事管理。旧藩主迁住东京,从国家领受俸禄。从而消除了日本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促进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三、废除封建等级制、限制封建特权
1872年,明治政府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了大名和公卿的称号,改称“华族”。武士和过去宫庭中的下层官员,改称为“士族”,并废除了武士佩刀制度,取消了武士独占军人身分垄断军事的特权。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和贱民等,都称为“平民”。规定四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通婚、职业等自由。
1876年实行“秩禄处分”。规定所有领取俸禄者包括皇族、华族及士族的终身年俸被取消,改由国家一次发给一半现款、一半公债予以了结。受领者三十一万多人,共领取公债近二亿日元。明治政府用公债代替俸禄实际是以赎买方式取消了封建特权。这使日本社会向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方向转化。许多华族和部分上层士族把所得巨款投资于银行、工商业或购买土地,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和地主。多数下级武士以所获款项从事小商小贩活动,甚至有的最后沦为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四、实行“土地改革”
农民积极参加倒幕运动,在推翻幕府后继续进行斗争,渴望从封建剥削下解放出来。新兴地主迫切要求确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明治政府也感到旧的封建贡赋制度不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明治政府决定实行土地改革。
1872年明治政府明令解除幕府制定的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允许人们自由买卖土地。同年又颁布关于丈量土地及颁发土地执照的法令,宣布废除旧封建领主将军、大名等对土地的所有权,确认土地实际占有者的土地私有权。从而使新兴地主和广大自耕农及富农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诚然,过去的佃农依旧是佃农,并没有从土地改革中得到好处。但是土地私有权的确立,毕竟减轻了封建束缚,比封建领主制前进了一步。
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接着进行地税改革。1873年7月,明治政府颁布了改革土地税的法令。法令规定,凡土地所有者均要缴纳地税,按土地价格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作为课税标准,税率为土地价格的百分之三。不因收成丰歉而增减。另纳地价百分之一的附加税作为村费。土地所有者的负担很重,地税和村费相当于土地每年收获量的百分之三十四。但是,这些措施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避免了德川幕府时期存在的滥收租税的现象,确立了近代土地所有制和近代货币地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地税占政府每年全部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有利于政府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www.xing528.com)
明治政府在改造封建国家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并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充分发挥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发展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采取了许多扶植资本主义的措施。
明治初期,政府撤销各地关卡,禁止行会垄断营业,整顿币制,统一汇兑,奖励贸易,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治政府为了筹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大量发行公债,并成立国立银行,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1874年和1876年发行的公债额近二亿日元。从1872年起,政府成立了国立银行,发行各种不兑换的纸币,充作放款。1575至1880年。平均每年发行额为一亿三千六百万日元左右。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政府为了偿还公债及支付公债利息亦加重税收,使负担同样落在人民大众身上。这样,政府便把来自人民的资金,用于兴办官营企业及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明治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关系还很薄弱,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首先经营军工企业,由国家投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作为“示范”,供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仿效。1868年,创办了东京炮兵工厂。七十年代初,聘请法国和比利时的技师,并从英国进口机器,加以充实。1875年,该厂已具有五金、火药、鞍工、木工、锻冶和铸造等六个作业场(车间)。1877年又增设机械制造,1879年以后专门负责枪炮等武器生产。到1885年前后,大阪炮兵工厂、海军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等都相继建立起来,成为了国营企业的中心。国营企业在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方面起了主导作用。由于当时私营机器制造工业极为薄弱,因此国营军事企业成了国产机器设备的主要供应来源。如横须贺海军工厂仅在1869年就为生野矿山制造几十种采矿机械和八百多种生产工具。大阪炮兵工厂,为1883年创立的大阪纺纱厂生产很多机床、齿轮和机械用具。明治政府还在其他各种工业部门建立了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国营近代企业。如富冈缫丝厂、新町纺织厂、千住呢绒厂、水泥厂、玻璃制造厂等大批国营企业,以推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行。
明治政府在大办官营企业的同时,也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政府以“公司补助金”的名义给予大资本家以巨额资金,其中受益最大的是三菱公司、三井家族、东京汇总公司和日本铁道公司等。三菱公司是日本资本家依靠国家扶植而发迹的一个典型例证。三菱的老板岩崎弥太郎,原属土佐藩的大商业、高利贷主。他在废藩置县时买下藩属的几艘小轮船,开办了三菱航运公司。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时,日本政府要他负责军事运输,把从外国购买的十三艘轮船拨给他使用,事后归其所有。并从1875年起,每年给它二万五千日元“航线补助金”。1875年,政府指定三菱开辟东京到上海的定期航线,将一家破产的邮船公司的邮船收购后交三菱使用,后来并贷款八十一万日元,以供三菱购买一家美国轮船公司的船只及其在日本的财产。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三菱垄断了日本近海航路,成为了日本海运业的霸主。
自1880年以后,明治政府开始廉价“处理”国营企业,从而开始了全面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阶段。由于当时兴办国营企业的目的已经达到。大办国营企业,既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又培养出大批技术工人,而且前一阶段私人资本主义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加之经营庞大的国营企业招致国家财政亏损,于是将“国营示范”的方针改为廉价“处理”,直接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为此,颁布了“处理”国营企业条例。除保留一部分必须的国营企业外,其余大部分国营企业均按低价、无息、长期分期付款的办法,“处理”给一批大资本家。如将三池煤矿、新町纺织厂、富冈缫丝厂“处理”给三井。将高岛煤矿、佐渡金银矿、生野银矿和长崎造船厂“处理”给三菱。长崎造船厂原投资和库存共六十六万四千日元,政府仅以九万一千日元便“处理”给了三菱。投资五十九万日元的兵库造船厂,仅以五万九千日元就交给了川崎。总之,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私人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成长。
六、发展文化教育
明治政府把“文明开化”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策,把发展文化教育作为进行各项资产阶级改革的一个根本环节。这意味着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乃至社会风尚,以便把日本迅速改造和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
为了实地考察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情况,明治政府于1871年派出以岩仓具视为首的庞大代表团访问了十多个欧美国家,历时两年才陆续回国。同时文部省义派人赴欧美各国专门考察教育。在深入了解西方各国情况的基础上,明治政府决定革除封建教育,仿照欧美实行资产阶级教育制度。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实行新学制,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
明治政府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力求普及国民教育。《学制》明确规定了普及小学教育的原则,务期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为了培养合格师资,文部省决定首先兴办师范教育,把它作为教育规划的一个重点项目。1872年创办东京师范学校,1874年设立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其他各地也相继设立了师范学校,为普及国民教育解决了师资问题。因此,明治维新后不到半个世纪,便实现了普及国民教育。
明治政府在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同时,亦逐渐发展中等教育,加强实业教育。初期,日本的中学教育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主要为大学输送优秀学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较严格。1873年,政府决定振兴实业教育,以造就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相继成立了采矿、工业、农业、商业等实业学校,而且在中、小学里也加强了技术教育,培养了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大批技术力量。
随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逐步发展了大学教育。1877年创办了东京大学,设法、理、文、医等学部,把它作为输入近代科学、培养造就科学技术人才的中心。为了学习欧美的科学技术,不惜用高薪聘请外籍教师,继而派遣优秀人才出国留学,以培养本国的高等师资和高级科技人员。同时,日本政府在办好大学教育的基础上,创办了各种科学研究所,使科学研究事业也得到了发展。日本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大大加速了日本进代化的发展进程。
七、明治维新的性质
明治维新,通过国内战争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度,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治维新成为了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使日本避免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地的命运,把日本从落后的封建国家推进到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但是,明治维新是一次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日本资产阶级软弱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领导权落在与封建制度有一定联系的资产阶级化下级武士手中,从而使这次革命很不彻底。明治维新后,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仍然保存着许多封建关系。虽然革命后建立起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地主阶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推翻了幕府统治,但是建立了天皇专制专度,没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明治政府虽然实行了新的土地政策,但是广大农民并没有获得土地,封建剥削在农村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消灭封建等级制时,却又保留了“华族”、 “士族”、 “平民”的差别,没有真正实现资产阶级的平等。在文化教育方面,在鼓励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却又宣扬“神道”、“忠孝”等一套封建迷信思想及封建武士道精神。由于这次革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因而使日本后来发展为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