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月革命
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德意志由三十四个各自为政的封建君主国和四个自由市组成了“德意志邦联”。普鲁士和奥地利是邦联中最大的两个邦,左右着整个德意志的局势。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意志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由于法国革命的影响和拿破仑法典的推行,德意志的农奴制受到了冲击,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封建农业亦沿着“普鲁士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1834年,德意志成立了关税同盟,促进了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国家的分裂状况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化。德意志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而革命的基本任务即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消灭封建残余。
1845年、1846年的农业歉收和1847年经济危机使德意志人民的处境更加恶化。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对德意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逮了德意志革命的爆发。1848年2月底到3月初,与法国毗邻的西南各邦首先点燃了革命的烈火。巴登、巴伐利亚、黑森——达姆斯塔特都相继爆发了革命,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接着,在奥地利和普鲁士也爆发了革命。
德意志革命的中心是在普鲁士的首都柏林。3月初,柏林民主派举行了一系列有工人、手工业者和学生参加的大规模集会,向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提出“政治自由,实行大赦,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实行人民代议制”等项要求。3月13日,在柏林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到16日发展为人民群众与政府军警的街头流血冲突,群众被打死打伤一百五十多人。威廉四世企图用改革的诺言来阻止革命的发展,于18日清晨颁布敕令,答应取消书刊检查制度,尽快召开国民议会。自由资产阶级欣喜若狂,认为革命已经完成。人民群众认为国王的诺言全是欺骗,包围了王宫,要求国王把军队撤出柏林。威廉四世拒绝了群众的要求,下令军队向群众开枪射击。于是引起了3月18日柏林人民起义。起义群众迅速筑起街垒,使用一切能进行战斗的武器进行英勇的抵抗。威廉四世调动了一万四千名常备军和几十门大炮进行镇压。但起义群众毫不退缩,愈战愈勇。许多国王的士兵此时也开始动摇,转向革命。经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终于把政府军队击退。国王见势不妙,被迫答应撤走城内驻军,宣布立即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改组政府和释放政治犯,并向起义阵亡者致哀,表示拥护革命。柏林的三月起义取得了胜利。
3月29日,威廉四世任命自由派领袖、莱茵地区大资产阶级康普豪森组织内阁,汉塞曼任财政大臣。5月20日召开国民会议,其中资产阶级代表占优势。资产阶级依靠人民起义取得了政权。
当时,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力量较弱,加之德意志封建势力强大,封建割据严重,因此它一取得政权就同封建势力妥协,背叛革命。它没有触动旧的国家机器,旧的文武官员一个也没有被撤职,甚至在最初的革命高潮中被人民赶跑的官员也恢复了原职。旧的文武官员继续掌握行政、军队及警察机构。资产阶级及其内阁为了防止人民起义,甚至请求国王把撤出柏林的军队重新调回来。他们镇压工人运动,拒绝农民提出的废除封建义务的要求,起了“王朝盾牌”的作用。这就使资产阶级失去了人民的支持,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由于旧国家机器的大部分仍旧掌握在封建势力手中,从而为后来封建势力的反扑和自己的最后垮台铺平了道路。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欢欣鼓舞,立即投入了这场斗争,巴黎二月革命爆发后,他们奔赴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三月初,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从比利时布鲁塞尔到达了巴黎。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他们改组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主席,恩格斯等为委员。德国革命开始以后,他们成了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他们以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制定了德意志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行动纲领,即《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指出当时的德意志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基本任务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共和国。为了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措施:消灭封建制度,无偿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实行普选制,改革司法制度,实行政教分离,普及国民教育,成立人民武装等。他们还特别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决不把革命停顿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上,必须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为此,在《要求》中提出了许多过渡性的措施,如没收封建领地和其他封建地产归国家所有,把矿山、矿井、银行和一切交通运输工具收归国有,建立国家工厂,组织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实行高额累进税,限制资本增长等。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号召人民同无产阶级一道为实行这些措施争取自身的解放而斗争,写道:“只有实现了这些措施,一切受少数人剥削,并且今后还有可能受少数人压迫的德国千百万人民,才能争得自己的权利和作为一切财富的生产者应有的政权。”[1]
为了实现革命纲领,马克思、恩格斯还为德意志革命制定了斗争策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时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必须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并且举起民主派左翼的旗帜从事革命活动。这是因为当时德国无产阶级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共产党人必须以民主派左翼的面目出来领导革命。正如恩格斯所指出:“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旗帜。这个旗帜只能是民主派的旗帜。”[2]同时,共产党人在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盟时,“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了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3],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决不能把自己降低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水平,要对民主派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进行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德国革命纲领和策略的过程中,开展了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以当时领导柏林“工人中央委员会”和“工人兄弟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斯蒂凡·波尔恩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的事,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斗争,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反对无产阶级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无产阶级去争取革命的领导权,拒绝执行马克思、恩格斯制定的革命纲领。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科伦工人联合会主席哥特沙克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不顾德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主张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立即建立”工人共和国”。他们也反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策略,反对无产阶级联合一切革命力量,甚至否认联合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修改了科伦工人联合会的会章和宣言,改选了领导机构,撤销了哥特沙克的主席职务,粉碎了他分裂工人联合会的阴谋。六月,马克思、恩格斯的拥护者摩尔当选为联合会主席。十月,马克思担任了联合会的主席。从而使柏林和科伦的工人组织开始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为了贯彻和实现德意志革命的纲领、策略,1848年6月1日在科伦创办了《新莱茵报》。马克思任主编,恩格斯等人任编辑。《新莱茵报》是以民主派机关报的面貌出现的,它的基本政治纲领就是: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号召欧洲各国人民对欧洲的主要反动保垒沙皇俄国进行一场革命战争。这个报纸,一再启发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使命,揭露资产阶级的妥协、叛卖,批评小资产阶级的动摇、幻想,动员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革命纲领而斗争。《新莱茵报》成为了宣传、贯彻革命纲领、策略的有力武器,为推动德国革命起了积极作用。
三、法兰克福议会与护宪运动的失败
三月起义以后,几乎所有德意志各邦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参加了政权。这给全德的统一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资产阶级自由派又不敢采取革命的方法消灭封建制度,消除分裂割据状态,来实现德国的统一。他们主张由德意志各邦选出代表组成全德国民议会,制定一个统一的帝国宪法,推举一个邦的国王来做全德意志的皇帝,以实现德意志的统一。经过一番筹备,1848年5月18日全德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开幕,历史上称为“法兰克福议会”。参加会议的五百七十三名代表中,三分之二是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代表。议员中,绝大多数是拥护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和贵族代表,共和派及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仅占少数。各派在会议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右翼多数集团中又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建立一个包括奥地利在内并由它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另一派主张排除奥地利,建立一个由普鲁士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议会中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在德国建立联邦制的共和国。马克思批评他们的主张“是再糊涂不过的了”,因为“在德国,中央集权制和联邦制的斗争就是近代文明和封建主义的斗争”。[4]
从会议一开始,议员们就喋喋不休地争论议事规则和宪法条文,而没采取任何革命行动。这些辩论没有实际结果。议会自称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的唯一合法代表,可是谁也不承认它的意志和力量,它的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它自称是德国统一的中央政权,并于6月29日选举了奥地利的约翰大公为德意志帝国执政,组成了帝国政府。可是,这个中央政权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德意志仍然保持着四分五裂的原样。(www.xing528.com)
法兰克福议会的代表们长期争论不休,使封建反动势力因此赢得了时间来聚集力量进行反扑。1848年6月,普鲁士国王镇压了柏林工人、手工业者和市民的起义,解除了群众武装,成立了反动的奥尔斯特瓦和汉泽曼内阁。11月,又下令改组政府,任命封建贵族勃兰登堡伯爵组成反动内阁,使政权完全落入封建官僚之手,逐步恢复了封建专制统治。可是,法兰克福议会的议员们,仍旧埋头于冗长的的清谈和无休止的宪法讨论。直到1849年3月28日,法兰克福议会才通过了统一的帝国宪法。宪法规定成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但仍然保留原来的各邦,各邦在内政上独立。中央只设一个皇帝和一个帝国议会。帝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由议会从各邦君主中选出的世袭皇帝是帝国的首脑、号称“德意志人的皇帝”。宪法还规定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公民有言论、出版、信仰、集会、结社等自由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权利。
根据宪法,法兰克福议会选举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并要求各邦承认帝国宪法。但就是这样一部有很大保守、妥协性的帝国宪法,也遭到许多邦君主的拒绝。奥地利拒不承认宪法,并从法兰克福召回自己的代表。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公然发出照会,拒绝承认帝国宪法,拒绝接受帝国皇冠,并写信给普鲁士在法兰克福议会的代表说:接受这顶皇冠“会带来极大的污辱,因为它带有1848年革命的杂味”,这次革命“是最可恶、最愚蠢、最龌龊的革命”。当法兰克福议会派代表把皇冠送去时,他以嘲弄的态度拒绝接受,他说:“这不是皇冠,而是奴隶所戴的铁项圈,一戴上它,国王就会变成革命的农奴。”
帝国宪法是三月革命保留下来的唯一成果。各大邦拒绝承认帝国宪法,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怒,于是展开了一场维护帝国宪法的斗争。资产阶级民主派领导了护宪运动,工人、手工业者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积极投入了护宪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热情支持并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力图把它引上革命道路。
护宪起义开始于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1849年5月3日,人民发动起义,占领了德累斯顿,赶走了国王,成立了以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契尔奈尔为首的临时政府。5月9日,萨克森政府军伙同普鲁士军队镇压了起义。
5月9日,莱茵省的埃北菲尔特爆发了小资产阶级安全委员会领导的人民起义。恩格斯亲自到埃北菲尔特参加起义斗争,并提出解除资产阶级国民自卫军,把武器发给工人等建议,但未被采纳。到5月16日,在政府军的大举进攻下,起义遭到失败。
在巴伐利亚的普法尔茨,人民群众要求政府承认宪法,否则拒绝纳税。政府派兵进行镇压,激起人民起义。5月17日,普法尔茨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并宣布脱离巴伐利亚。在巴登,军队和人民联合起来,迫使大公逃亡,建立了临时政府。为了镇压护宪运动,普鲁士、萨克森和汉诺威三大邦国王组成“三王同盟”,联合向起义者进攻。巴登、普法尔茨起义终于被镇压。恩格斯亲自参加了巴登、普法尔茨的整个战役,直到7月,他才随这支革命军队的残部撤退到瑞士。德意志西南部维护宪法的起义终于失败。
在护宪运动遭到失败的同时,法兰克福议会已处于瓦解状态,大批议员离开议会,剩下的一百五十名议员迁到符登堡首府斯图加特。6月18日,他们在斯图加特被符登堡政府军驱散。
维护帝国宪法运动的失败和全德议会的解散,标志着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结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第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7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78页。
[4]马克思:《法兰克福激进民主党和法兰克福左派的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第47、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