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广泛、深刻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根源。而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这次起义的目的是反对政府颁布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反动法令,营救过去罢工的领袖。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一、社会经济前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广泛、深刻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根源。而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毛泽东指出:“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1]早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逐渐进入了大机器工业时代。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它的工业产量和对外贸易额都居于世界首位。接着法国和德国也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当时法国许多工业部门都已采用机器生产,对外贸易额仅次于英国。德国的莱茵区已成为工业相当发达的地区。此外,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的资本主义也都有显著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固有的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不断地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例如一八二五年、一八三七年、一八四二年和一八四七年的几次经济危机。而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使大批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生产力和产品遭到空前的破坏,工农群众的生活更加恶化,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化和尖锐。斗争逐渐由单纯的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过渡,乃至发动武装起义。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工人斗争的发展,使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已成为迫切要求,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三大工人运动

近代无产阶级(又称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壮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工人阶级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的斗争就愈来愈尖锐化了。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连续爆发了震撼欧洲的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这就是当时著明的三大工人运动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发动过两次起义。里昂是法国丝织工业中心,分散的手工工场在这里居于优势。丝织工人所受的剥削和压迫非常严重。他们每天工作十五到十八小时,而仅能得到买一磅面包的工资;住的是潮湿的地下室或闷热的阁楼,生活非常困苦。童工的生活更加悲惨。工人们忍受不了这种残酷的压榨,多次要求增加工资。1831年10月25日,里昂六千织工迫使场主同意增加工资。但后来资本家背信弃约拒绝执行,这就激起了工人的极大愤怒。1831年11月21日晨,工人们举行罢工示威。他们高呼战斗口号:“不能劳动而生,勿宁战斗而死!”工人们夺过军警手中的武器,举行起义。经过三天的英勇战斗,占领了里昂。但是,起义工人由于在政治上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使得反动政府有喘息机会,从巴黎调来了六万军队,镇压了这次起义。

1834年4月,里昂爆发了第二次工人起义。这次起义的目的是反对政府颁布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反动法令,营救过去罢工的领袖。4月9日,工人们提出为民主共和国而战斗的口号,走上街头,筑起街垒,与政府军展开了战斗。经过六天顽强战斗,这次起义被七月王朝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1831年和1834年的里昂工人起义是法国阶级斗争发展的转折点,它表明法国工人阶级已由自发地斗争转向了自觉地斗争,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继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之后,1836年到1848年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宪章运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他们在国会中取得了席位,但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处于无权地位。1837年6月, “伦敦工人协会”为了争取普选权,拟定了一个请愿书,提出六点要求:(一)凡年满二十一岁的男子都有选举权;(二)议员每年改选一次; (三)发给议员薪金; (四)选举用秘密投票方式;(五)设立平等的选区以保证平等的代表权; (六)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每个选民都同样有被选举权。1838年5月8日,这个文件以法案形式公布,称为《人民宪章》。所以,为实现人民宪章而进行的斗争,便称为“宪章运动”。

人民宪章公布后,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工业城市利兹是宪章运动的重要基地之一。1838年5月,利兹建立了工人组织“北方大同盟”,并出版了宪章派的机关报《北极星报》。1839年2月4日,宪章派在伦敦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全国请愿书”,要求政府实现人民宪章。接着,在请愿书上签名的群众有一百二十五万人。但签名者成份复杂,分为两派。以洛维特为首的小资产阶级代表,主张用合法手段、反对用暴力手段实现人民宪章,被称为“道义派”,是宪章运动的右派。以哈尼和琼斯为首的工人代表,主张用政治斗争和暴力手段实现宪章,被称为“暴力派”,是宪章运动的左派。同年7月,请愿书遭到政府的否决。伯明翰工人举行罢工,与军警搏斗,占领了城市,全国热烈响应,运动达到高潮,但遭到反动军警的血腥镇压。年底,运动转入低潮。

1842年,英国又爆发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工人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宪章运动再度进入高潮。1842年5月2日,宪章派第二次向政府递交请愿书,除坚持实现人民宪章的要求外,还增加了若干条与工人切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这次在请愿书上签名的达三百三十万人。可是,请愿书再次遭到政府否决。以哈尼和琼斯为首的宪章派坚持斗争,号召举行反政府的政治总罢工。首先,由曼彻斯特工人举行罢工。接着,兰开厦、约克郡、斯塔福得郡等地工人也纷纷罢工,许多城市陷入瘫痪。后来,由于运动没有坚强的领导,而被反动政府镇压,宪章运动再次转入低潮。

在1847年的经济危机和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宪章运动出现第三次高潮。这次在请愿书上签名者超过五百万人。但由于领导权被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奥康诺所把持,运动处于软弱状态。当1848年4月10日,上万的工人群众向国会进发时,奥康诺等领导人劝说工人解散回家。结果遭到反动军警武装镇压,有一千五百多人被捕,百余人被判刑。宪章运动再次失败,同年5月英国政府宣布解散宪章派协会。

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列宁说: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2](www.xing528.com)

在宪章运动期间,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大起义。西里西亚是德国纺织工业中心,工人生活极为悲惨。当时,西里西亚山区有三万六千名织工,其中就有六千人被饿死。1844年6月4日,当工人们用歌声表达愤懑,路过工厂主茨文兹格尔的住地时,竟然遭到逮捕和毒打。资本家的暴行引起工人们的怒火,当天就捣毁了厂主的住宅和企业,并于第二天集结三千多人举行起义。起义者前往兰根比劳镇,捣毁了许多厂房。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当场打死打伤二十多人。6月6日,反动政府增派大批军队镇压,起义全部失败。这次起义表明德国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显示了革命的巨大力量。

三大工人运动证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取得胜利,必须要有革命的理论作指导。而无产阶级也只有用科学的革命的理论作指导,才能显示出巨大的革命力量。因此,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三、思想理论前提

人类在十九世纪所积累的先进文化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前提。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身参加革命实践和总结斗争经验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先进文化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从康德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1770——1831年)是十九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1804——1872年)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杰出的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体系,即所谓“绝对观念”、 “宇宙精神”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念,并且进一步加以改造,创建了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即以机械的运动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否认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吸取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即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并且进一步改造了费尔巴哈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解释社会现象时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推翻了社会历史科学中的唯心主义统治,完成了唯物主义哲学上的一次真正革命。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 1790年)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

马克思、恩格思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实质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取了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即认为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并进一步详尽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揭示出商品生产背后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地论证了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份,剩余劳动创造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受压迫的根源,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的社会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年)、傅立叶(1772 —1837年)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年),他们是当时最著名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指出了他们不能给工人阶级指明真正的出路,批判了他们否认阶级斗争,幻想感化“富人”,忽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错误观点;吸取了他们关于主张“没有阶级对立”、 “消灭城乡差别”、 “人人参加劳动”等对未来社会某些基本特征的推想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并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明确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的真正力量。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吸取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资料和最新成就,特别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有机体细胞结构学说”、 “能量守恒及转化学说”和达尔文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这些新发现,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它的变化发展的规律性。这对于推翻一切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旧宇宙观,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有重大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60页。

[2]《列宁选集》第三卷,第8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