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与波旁王朝的复辟与覆灭

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与波旁王朝的复辟与覆灭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拿破仑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引起英国对大陆的反封锁。对俄战争的失败,更加剧了拿破仑帝国的危机,加速了帝国的崩溃。沙皇俄国与拿破仑帝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莱比锡战役后,拿破仑帝国已处于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境地。卖身变节、狡猾奸诈的拿破仑帝国前外交大臣塔列兰组成了临时政府与联军进行谈判。

拿破仑帝国的崩溃与波旁王朝的复辟与覆灭

一、拿破仑帝国的危机

拿破仑在不断战争中为法国大资产阶级造成了一个包括一百三十个省,拥有七千五百万人口,三倍于革命前的法国的庞大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危机四伏。

在国外,由于连年对外战争,使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农民担负着沉重的赋税,加之不断强征农民入伍,致使农业衰落,农民生活更加困难。因而使本来拥护拿破仑的农民,越来越不满。

拿破仑无休止地进行战争也增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负担和困难。拿破仑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引起英国对大陆的反封锁。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阻止法国商船的海上航行,造成法国与海外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中断,对外贸易衰落,港口萧条,原料供应不足。结果爆发了经济危机,工厂纷纷倒闭,工人大批失业,仅里昂就有一半工厂倒闭, 1810年丝织工业工人便由年初的九万二千人,下降到年底的三万七千人。这就引起了法国工人和资产阶级对拿破仑帝国的强烈不满,从而使帝国的社会基础日益缩小,危机不断加深。

从国外来说,反法联盟虽然屡遭失败,但也严重地削弱了法国的力量。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扩张的一面,必然激起一系列反对法国掠夺和民族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08年法军占领西班牙起,西班牙人民就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游击战争。西班牙游击队虽然装备很差,武器很坏,但是英勇战斗,屡次打败法国的精锐部队,并一度把西班牙国王约瑟夫·破拿巴赶出了首都马德里,牵制了法国二十五万大军。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814年初把法军全部逐出西班牙为止。葡萄牙人民也起来反抗法国占领军,并把法军逐出国境。在意大利也出现了反抗法国的秘密团体“烧炭党”,展开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在德意志境内,威斯特伐利亚、普鲁士、萨克森等地都爆发了反对法国统治的起义。欧洲各国此伏彼起的民族解放斗争,尤其是西班牙的游击战,给予了拿破仑帝国沉重的打击,使拿破仑陷入一场持久而广泛的反法战争中而不能自拔。

这时,法国的战线越来越长,兵力越来越分散,将领贪图享受掠夺得来的财富不愿再经受战争的危险,兵力大量消耗,士兵十分厌战。于是,在被占领国家人民的激烈反抗和反法联盟巨大优势兵力的大举进攻下,法国这样“一个在四分之一的世纪内连年战争因而力量消耗殆尽的国家,已不可能单独抵抗整个武装起来的世界对它的进攻”。[1]拿破仑在国内外所遇到的日益激烈的反抗,加剧了帝国的危机。

对俄战争的失败,更加剧了拿破仑帝国的危机,加速了帝国的崩溃沙皇俄国一直敌视革命后的法国,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更引起俄国地主、商人的不满。拿破仑企图建立以法国为中心的世界帝国,认为俄国是自己称霸欧洲的最后障碍,沙皇也感到拿破仑帝国是俄国称霸世界的主要对手。沙皇俄国与拿破仑帝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处在内外交困的拿破仑企图以征服俄国来挽救国内危机。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从法国和被征服国家搜罗了操十二种语言的六十余万军队,亲率大军,渡过涅曼河,对俄国不宣而战。俄军当时处于劣势,难以应敌,只得节节撤退。拿破仑本来预计在对俄战争开始后不久就在一次大的战役中一举击溃俄军主力,然后迫使俄国求和。但是,处于劣势的俄军乘机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使法军没有立即进行战役决战的机会,只好沿着俄军撤退的路线追击。8月,法军虽然在一场激战后攻下了斯摩棱斯克,但却未能击溃和消灭俄军主力。于是拿破仑决定直趋莫斯科。9月7日,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在莫斯科以西一百二十公里处的博罗迪诺布置大军迎战,双方损失惨重。这是拿破仑对俄战争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以后,俄军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放弃莫斯科,同时下令销毁市内全部粮食及军事物资,9月14日拿破仑进入莫斯科时已是一座空城。入城后的第二天,莫斯科发生大火,蔓延全城,延续五个昼夜,烧毁全城的四分之三。法军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拿破仑原以为进入莫斯科城可以迫使俄军议和,但却遭到俄军拒绝。库图佐夫此时积极集聚兵力,使俄军转入攻势。拿破仑不得不急忙率领仅有的十一万人从十月十九日起开始撤退。在撤退中,不断遭到俄军的追击和沿途人民游击队的袭击,加之严寒和饥饿的侵袭,法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溃不成军。在12月13日重渡涅曼河时,法军仅存两万多人。拿破仑只得丢下残军,急忙赶回巴黎稳住政局。对俄战争的失败,是拿破仑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二、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拿破仑在俄国的惨败,促使欧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的高潮。1813年3月,英、俄、普、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利用欧洲人民反法斗争的有利形势趁机组成了第六次反法联盟。8月,奥地利也加入了同盟。10月17日到19日,拿破仑在柏林西南部的莱比锡与反法联军进行决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约六十万人。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天,拿破仑参加战斗的军队有十五万多人,参战的普奥军为二十二万人。但是到第二天,俄国、瑞典的十万军队也投入了战斗,而拿破仑却很少补充兵力,人力、物力都严重缺乏。第三天,法军中的萨克森军团哗变,并转到反法同盟方面。使法军更加寡不敌众,军心动摇。拿破仑慌忙指挥法军后撤。反法联军乘势追击,法军全面溃败。

莱比锡战役后,拿破仑帝国已处于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境地。莱茵同盟瓦解,威斯特伐利亚国王逃走,那不勒斯国王背叛了拿破仑,西班牙在英国的支持下把法军赶出了国境。拿破仑回到巴黎重整旗鼓,希望能在短期内搜刮到大量兵力和大批军用物资、粮食及金钱,在1814年春天能有五十万军队投入战斗。但是,在1814年1月初,反法联盟七十多万大军便开始大举进攻法国,兵分两路进攻巴黎。拿破仑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并准备突入敌人后方,向东打去。反法联军获悉了拿破仑的军事计划和巴黎财政枯竭、兵力空虚的情报,于是全力进攻巴黎。巴黎附近守军叛变。1814年3月31日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率领的反法联军进入巴黎,受到法国贵族、僧侣的欢迎。卖身变节、狡猾奸诈的拿破仑帝国前外交大臣塔列兰组成了临时政府与联军进行谈判。4月6日,拿破仑被迫下诏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

三、波旁王朝复辟与拿破仑“百日”政变

波旁王朝路易十六之弟普罗温斯伯爵,在沙皇骑兵刺刀的保护下回到巴黎,5月3日登上了王位,称为路易十八,于是波旁王朝复辟。

波旁王朝复辟后,5月30日同反法联军签订和约,法国缩减到1792年的疆界。这时,逃亡贵族、僧侣纷纷回国,弹冠相庆,妄图在法国全面恢复封建统治。逃亡贵族复任军、政要职,对人民及革命者进行残酷迫害,近十万人被视为有“政治危险”而被革除国家职务,许多革命者惨遭杀戮。反动政府设立军事法庭和特别法庭审讯革命分子及拿破仑分子,作出了一万多政治案件的判决,约一年时间被捕者达七万人以上,分别判处徒刑和死刑。政府同天主教会结成了联盟,恢复天主教的地位。复辟势力企图恢复革命前的封建经济,亡命归来的贵族要求归还革命时期被没收的土地。这引起了广大农民和资产阶级的极大恐惧。法国人民虽然对拿破仑不满,但是对复辟的波旁王朝更加痛恨。这时,反法联盟国家在维也纳会议中亦矛盾重重。拿破仑利用这一有利形势,重返法国。1815年2月26日,他带领一千多人从厄尔巴岛逃出,3月1日在法国登陆,向巴黎挺进。沿途得到法国农民的热烈支持和一些旧部下的拥护;路易十八派遣去攻打拿破仑的军队,也都投到拿破仑麾下。3月20日,拿破仑重返巴黎。路易十八慌忙逃到英国。拿破仑重建帝国,开始了拿破仑的“百日政权”。

拿破仑许诺要保证农民的土地不受归国的封建贵族侵犯,要实行自由主义改革,并在回巴黎后立即颁布了《帝国宪法补充条例》,恢复了普选权及代议制。受到资产阶级和农民的热烈欢迎。他迅速组织了内阁和军队,计划三个月内组织一支五十万人的队伍,去对付国内外敌人,巩固帝国的统治。

拿破仑重新掌权,使正在维也纳召开分赃会议的欧洲各国统治者大为震惊。3月25日,英、俄、奥、普等国急忙组织了第七次反法联盟,拼凑了近百万军队,再次以武力对付拿破仑帝国。拿破仑以仅仅组织起来的二十多万兵力同反法联盟的优势兵力作战,起初取得了一些进展。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境内滑铁卢的决定性战役中,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加之拿破仑指挥失误,法军惨败。于是,6月22日拿破八被迫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拿破仑死于该岛。1815年7月8日,路易十八再次在联军的武力支持下回到巴黎,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此后,法国进入为时十五年的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恩格斯指出:“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因为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恢复‘正统主义’,就是对这次胜利的庆祝。”[2]

四、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

反法联盟战胜拿破仑后,各战胜国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欧洲所有国家都派有代表参加,共有代表二百一十六名,重要的人物有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菲特烈·威廉三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奥国首相梅特涅等。塔列兰作为法王路易十八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并起了不小的作用。会议中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俄、英、奥、普四大强国幕后策划来决定。会议的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在欧洲所造成的影响,防止新的革命运动发生,满足反法联盟主要国家重新分配领土和殖民地的要求。维也纳会议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会议,特别是四大国在宰割欧洲领土和掠夺殖民地问题上勾心斗角,矛盾重重。沙皇俄国野心最大,力图扩张领土,以建立俄国在欧洲的霸权。奥地利最关心的是恢复它在意大利的统治和在中欧的霸权地位,力图抑制俄国,削弱普鲁士。普鲁士也要求扩充领上,以便同奥国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英国为了防止欧洲的任何国家过分强大而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力图保持欧洲大陆诸国的均势,同时希望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法国则竭力利用英、俄、奥、普之间的矛盾以改善自己的处境。塔列兰提出所谓“正统主义”原则,主张各国应恢复1792年以前的疆界,恢复在法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被推翻的“正统”王朝。会议期间,各大国间几乎闹到决裂的地步。由于拿破仑又重返法国,各战胜国才组成新的反法联盟,暂时达成妥协,于1815年6月9日匆忙签署《最后总决议》,对各项重大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维也纳会议及总决议采纳了“正统主义”的原则,欧洲各国普遍恢复了封建旧王朝的统治。波旁王朝在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恢复了反动统治,葡萄牙的布拉冈扎王朝、德意志和意大利各小邦的旧王朝都重新上台,罗马教皇的政权也予以恢复,使欧洲暂时进入了封建反动统治的黑暗时代。(www.xing528.com)

总决议践踏民族自决的原则,任意瓜分欧洲领土及海外殖民地,改变各国版图。它强迫比利时归并于荷兰,挪威合并于瑞典。俄国除获得大部分波兰领土外;还吞并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普鲁士得到萨克森五分之二的土地,莱茵省和威斯特发伦的一部分,以及波兹南和但泽。奥国获得伦巴底、威尼斯,并把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置于它的主宰之下,还获得波兰境内的加里西亚。英国的主要赃品是从荷兰和西班牙手中夺得的开普顿、锡兰、部分圭那亚和地中海的战略据点马尔他岛。

总决议还决定建立德意志邦联,由包括普鲁士、奥地利在内的三十四个邦国和四个自由市组成,设立德意志邦联会议。邦联会议由奥地利代表主持。德意志邦联只不过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德意志仍然保持分裂的局面。

维也纳会议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赔款七亿法郎,交出军舰,东北部要塞由战胜国占领三至五年,十五万战领军的费用由法国负担。

维也纳会议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会议。它使刚刚摆脱封建压迫的人民又重新受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使刚获解放的民族又被套上俄、英、普、奥各战胜国民族压迫的枷锁。

为了维护维也纳会议的反动决议,巩固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保证“正统主义”原则的实施,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防止和扑灭各国革命运动,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1815年9月26日俄、普、奥三国首脑在巴黎共同发表宣言,宣布成立“神圣同盟”。为了切实执行“神圣同盟”的任务,规定各国必须承担互相支援的义务。所以它是一个反人民的君主同盟,是国际反革命联合组织。后来欧洲几乎所有的君主都相继加入了这个同盟。在神圣同盟中,俄国和奥国起主要作用,特别是沙俄成了欧洲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奥国首相梅特涅是“神圣同盟”的中心人物。英国在形式上虽未参加“神圣同盟”,但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它的反动原则和政策。

为了加强和壮大“神圣同盟”组织,1815年11月,俄、英、普、奥在巴黎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成立了四国同盟。四国同盟条约实际上是神圣同盟的补充条约。它明确规定四国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会议的各项决议,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维持欧洲“和平”及其它问题。其实质是扑灭革命运动,防止拿破仑式的法国再起。1818年,法国付清赔款后,也加入了这个同盟,扩大了反革命的阵营。

在欧洲反动势力猖獗时期,革命风暴仍然席卷欧洲各国。1820年西班牙爆发了革命,1821年发生了意大利烧炭党人的斗争和希腊的独立运动,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举行起义,都给神圣同盟以沉重的打击。特别是1830年爆发的法国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的统治,大大加深了神圣同盟内部的矛盾,使它终于分崩离析。

五、法国七月革命

路易十八复辟后,颁布了一部宪法,这是在不可能完全恢复封建秩序的形势下对大资产阶级的暂时妥协,是缓和人民革命情绪的“避雷针”。1824年路易十八死去,其弟亚多瓦伯爵继承王位,称为查理十世。他梦想恢复大革命前的封建专制统治及贵族特权,因此加紧向资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实行反动倒算。

为了加强贵族的统治和经济地位,在查理十世的授意下,1825年议会颁布法令,规定拨款十亿法郎补偿归国的逃亡贵族被没收的土地及财产。为了支付这笔补偿金,法国复辟政府把国债利息从百分之五降低到百分之三。法国国债持有人主要是大资产阶级,降低国债利息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而引起大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接着,又颁布了“渎神法”,规定凡污辱教会“圣物”、“圣像”及祭器者,均受严厉惩处;并规定大学教育由教会僧侣管理,这一反动法令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不满。

查理十世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剥夺人民群众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恢复封建专制制度。1826年颁布出版物法令,把一切报刊都置于严厉的检查和司法追究之下。1829年,查理十世任命波里雅克组织清一色保王派内阁,引起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激烈反对。1830年3月,众议院多数议员要求把波里雅克内阁免职。国王竟然解散了众议院。

特别是1830年7月26日,查理十世颁布的敕令,更引起全国的激烈反对。敕令禁止群众集会,严厉限制出版自由,取缔一切反政府的报刊,解散新选出的议会。敕令公布新选举法,只是使大地主充分享有选举权利,剥夺了劳动人民甚至一般工商资产阶级的选举权,从而使选民人数立即减少百分之七十五。因此,反动的七月敕令成了七月革命的导火线。

七月赦令公布后,全国群情激愤。当天,巴黎广大下层群众和一些退伍军人与士兵,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国王的倒行逆施。资产阶级自由派也通过他们的报纸《国民报》展开了宣传鼓动工作,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抵抗反动政府。7月27日,反抗运动发展为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有工人、手工业者、小商贩等,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八万多人。后来部分国王军队,也转向人民方面来,参加了起义队伍。起义群众高呼“打倒波旁王朝!自由万岁!”“宪法万岁!”“打倒波里雅克!”等口号,和国王军队进行了三天激烈的战斗,攻占了市政厅,升起了革命的三色旗。7月29日,攻占了杜伊勒里宫。查理十世被迫退位,仓惶逃往英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七月革命的胜利是人民浴血奋战取得的。只由于当时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为一个自觉的阶级,政治上还不够成熟,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因而革命果实为大资产阶级所夺取。大金融家们在革命刚一胜利时便立即组织了临时政府,拥立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为国王,建立了“七月王朝”,从而使法国政权落到大资产阶级手中。银行家、交易所大王、铁路大王、煤矿、铁矿、森林所有者等“金融贵族”把持了法国政权,国王路易·菲力浦是他们的首领。

七月革命的结果虽然只是建立了金融贵族的统治,但它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封建反动势力在法国的复辟统治,粉碎了贵族、僧侣在法国重建封建专制制度的企图,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制,巩固了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胜利,推动着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并沉重打击了“神圣同盟”的反动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和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发展。因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第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