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梁书》与《南史》本传中记载,“缜少孤贫”“年未弱冠,闻沛国刘氐聚众讲学,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在氐门下积年,恒芒履布衣,徒行于路。 氐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间,聊无耻愧。”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范缜出身寒微,但他“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在“车马贵游”之间,不仅“聊无耻愧”,反而“卓越不群”。 青少年时代所经历的生活洗礼,就已经孕育了他内心的反抗精神。 范缜不仅仅是一个“性质直”的人,同时具有渊博的学识,他“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但因为出身寒门,所以在当时以门第为标准的取人制度下,要顺利进入仕途的道路是非常狭窄的。 范缜在25岁左右,就曾以“布衣穷贱之人”的身份,上书给左仆射王景文,希望由此创造机会能够踏入仕途。 结果没有回音,上书如石沉大海。 此后的几年范缜都是在苦闷中度过的。 有史记范缜“年二十九,发白皤然”,面对世俗的不公,他无可奈何,“乃作伤暮诗《白发咏》以自嗟”。 这种不合理的现实制度,使他处于孤愤的境地,最终激起了他对社会的反抗。《梁书》本传中记载,范缜“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这也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 至于“危言高论”的具体内容有哪些,由于缺少具体史料,我们现在已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言论应该与当权者的思想不合节拍。
在范缜35岁的时候,正逢南朝宋齐更替,萧道成代宋而新建了萧齐政权,这时的范缜终于得到了从政的机会,最初是做宁蛮主簿的小官,后来才迁至尚书殿中郎,虽然做了官,但范缜正直而倔强的性格并没有改变。 他身无媚骨,做官“在郡清约,资公录而已”,从不贪求荣华富贵,更不愿意与权贵同流合污。 南齐武帝永明五年,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大招宾客,萧衍(即梁武帝)、谢眺、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结成“八友”,范缜虽有时出入西邸,但因性格刚正,与他们志趣不合,终无结交。 在梁武帝天监三年,范缜奉命从晋安太守转任尚书左丞。
在天监四年(505年),范缜就与权贵们展开了一场正面的斗争,史载:“高祖(梁武帝)宴于光华殿,谓群臣曰:朕曰昃听政,思闻得失,卿等可谓多士,宜各尽献智。 尚书左丞范缜起曰:司徒谢朏,本有虚名,陛下擢之如此;前尚书令王亮,颇有治实,陛下弃之如彼,是愚臣所不知。 高祖变色曰:卿可更余言。 缜固执不已,高祖不悦。”(www.xing528.com)
当时,梁武帝亲自操纵王、谢两家的斗争,范缜不畏权势,公开为这场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王亮打抱不平,他不仅当面指责司徒谢朏,而且直率指出皇帝的不公,态度非常坚决。
我们可以从以上的事例中略见范缜的生平与性格。 他的批判精神,要始终坚持下去,不仅与他的经历和性格有关,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做为潜意识的指导,才能支持他一往直前地为科学的真理而战斗。 范缜既在生平的遭遇中培养了反抗的精神,又建立了“神灭论”的正确理论。 所以他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去面对由皇帝为代表对立团队,为科学和正直而战,直到生命的终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