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堂少壮经营,备尝艰辛,以超人的智慧与魄力,积累起惊人的财富,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朴素。其幼女吴瑶仙在回忆父亲时写道:“父亲一贯教育我们必须勤劳俭朴,生活上不要挥霍浪费,他自己也省吃俭用,绝不乱花一个钱。但对于革命,对于社会,对于求助于他的同志和人民则无比慷慨,一生中捐献给社会的钱不下百万之巨。”
吴锦堂故居是吴锦堂侨居日本神户时派人回乡修建的,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锦堂村西房路56号。锦堂村的名称是后来为纪念吴锦堂先生而修改的,此地原来属于东山头乡西房村,后东山头乡并入观海卫镇。东山头是个海滨小村,当时很贫穷。有当地民谣曰:“有囡勿嫁东山头,有天呒日头,晒谷晒被花桥头。去也兜日头,来也兜日头。”可见当时的东山头在周围老百姓心目中是个贫瘠之地,不敢将女儿嫁过去,担心会吃苦。吴锦堂出生于此地,祖上与多数本地人一样,依靠务农为生。由于勤劳节俭,到了吴锦堂祖父的时候,家境有所好转,他祖父秉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试图让子女通过接受教育,摆脱困境并改变命运。
故居建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六柱七檩二层楼房,坐北朝南,是典型的慈溪乡间中式建筑。总体为五开间布局,明间4∙4米,次间3∙8米,前设檐廊,梢间与面宽5∙1米、进深3∙3米的两间厢房连接,形成三明二暗的建筑格局。屋前为青石板铺就的天井,面积39平方米,前筑围墙连贯东西厢房,围墙正中置砖石门楼,门楼镌砖雕题额,外书“日升月恒”比喻事业日趋兴旺,内作“兰芬桂馥”比喻德泽长留后世。明间正中悬挂吴锦堂像,建筑构件和内部装饰庄重朴实。(www.xing528.com)
吴锦堂故居并非世人想象的那般富丽堂皇、金壁辉煌,而是粉墙黛瓦、简朴雅致。吴锦堂东洋发迹后回乡营造的这座故居是一幢并不起眼的晚清旧宅,坐落于四周民宅的包围之中。吴锦堂当时富甲一方,完全有条件在自己家乡建一幢江南豪宅。然而,他为家乡创办公益事业不惜千金,每次归国省亲、风雨奔波时的食宿栖居之地,却仅为一处占地360平方米的住宅,与名震东瀛的“关西实业界巨头”这一身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印证了吴锦堂先生所言:积财给子孙,不如积德给子孙。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辉煌的业绩和平凡的故居,充分折射出吴锦堂不平凡的人生和崇高的品格。为纪念这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三北赤子,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吴锦堂故居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南边有一条略为狭窄的过道,前面就是别人家的楼房。西边是一条通道,也不是很宽。值得一提的是,故居并非四四方方的建筑形式,因为其西墙壁南端明显地向东折进,缺了一只角。与之相关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当年吴锦堂建房之前,原宅基地的西南角是邻家的一只粪缸基,从当地风俗来说,墙角置粪缸不太吉利。负责造房子的管事打算把这一处缺的角落补齐,于是找邻居户主商量,想把那只粪缸基买下来。谁知那个户主乘机敲竹杠,漫天要价,要铜钿堆得像粪缸一样高才愿意出售。管事十分为难,没想到锦堂先生为家乡老百姓做了诸多善事,却仍有人想要借宅基地的小小角落发横财。管事将消息传递给吴锦堂先生,希望能想办法摆平此事。谁知先生回信表示角落有缺无伤大雅,只需西边墙壁往里退进一些即可。从故居西山墙缺的一处角落联想到屋主为国为乡不惜巨资,不由钦佩其超凡的胸襟和气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