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演提纲,2009年3月11日讲于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2009年11月26日又讲于中山大学中文堂)
以此题演讲,平生第一回。古文字、书法,二者有天然之密切关系。学古文字而“写”之复精之,亦顺理成章,学而不写,则怪事一桩也。
然面对诸君,又不知从何讲起也。今姑从俗,先简言古文字,次论书法与古文字之渊源,再次论古文字书法之类别、欣赏及修习诸事,而以答问终。
文字分今古,始于汉世。时有今古文经之争。中国三大发现,孔壁古文经之发现为首次。汉人大都不识先秦古文,张敞好古文字,载诸《汉书》。字之古今,实亦相对而言。吾依传统分之为三,曰古,曰近,曰今,具见《古文字学纲要》。古文字之类别,大致有二:一为历代(汉以后)传承者(《说文》古文、石经古文、《汗简》、《四声韵》、碑刻),一为地下出土者,则多为许慎、司马迁所未见,孔子亦未必识者也,可谓文物宝物上之古文字,则大别又有五:龟甲兽骨文字、金文、竹帛文、石刻文、货币陶玺文。今日展示于诸君者以甲骨文、金文为主,兼及竹帛。古文字记录史实、语言,反映先民生存生活状态,故可据以稽古考史,探究上古汉语,素为治历史考古学与语言文字学者所重视。(www.xing528.com)
古文字乃中国文字之源,亦为中国书法之源,尤其是清末甲骨文出土以来,凡有所成就或欲有所成就者,莫不致力于斯。吴大澂即为一例(与杨沂孙虞山论书),吴昌硕又一例。吾尝谓书法篆刻当师古不师今,宜多从商周古文字中汲取营养,此乃从根本上提高。所谓以古为鉴,用之于今是也。
以古文字为形式之书法作品属篆之大范畴。篆分大小,始于《说文叙》:“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临写得其神韵自属佳作,摹写具其精髓重现古人风采亦非等闲。以古文字书写先秦古籍,或《诗》、《书》,或孔孟老庄之言,还其原貌,尤属上乘。以楚辞而论,宜以楚字书之,惜尚未见也。
以古文字为书法作品,一须正确,二要美观,切不可以意为之(余曾撰文论此。详参《陈炜湛语言文字论集》页136—13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编校者按)。然则何谓美观?实亦大有文章。无论如何,风格总须一致协调,以平正清新为上。须知平正方见真工夫,古怪不足取。或运笔如刀,劲峭挺拔;或温文尔雅,敦厚肃穆;或笔势纵横,秀美娟丽,皆因人而异,又应讲究动态平衡,此乃中国书法抽象美之重要内涵。欲达此境,临摹为第一工夫,为基础之基础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