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翠技艺由翠羽而起。翠,本义指一种青色的羽雀,《楚辞·九歌·东君》中“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1]就描写了翠鸟优雅的形貌特色。后引申指青绿色的羽毛,《周礼》中所描述的“青纛苍旌”即为用青色毛羽制成的饰物和旗帜,翠羽的秀美自古便为人所喜爱,古时匠人很早就用翠羽镶嵌各种首饰。
点翠,即运用翠鸟之羽装饰金银首饰的一种重要工艺,起着美化点缀金银首饰的特殊作用。它以翠羽镶嵌在以金或镏金等金属制成的各种底座图案内,使之在光源的折射下产生惊艳变幻的视觉效果,凸显出典雅、高贵、华丽的艺术气质,多用于女子的头饰、头花,如钿子、簪钗、发夹、耳环等。
点翠技艺包含金属工艺和点翠工艺。金属工艺以金、银或其他金属为材,通过掐丝、錾凿、累丝、镶嵌、锤揲、焊接等技法制成饰品坯件,款式丰富多样,造型优美生动;点翠工艺通过选翠、排翠、分刻和粘贴等步骤将翠鸟羽毛有序地粘贴到坯件底座上,色泽排布协调,色调对比鲜明,显现出质朴与富贵、文静与典雅完美统一的鲜明艺术特征,创造出运用珍贵材料与精湛技艺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不愧为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中的典范。
点翠饰件
步摇、花簪
点翠坯件(鬓角发簪)
点翠坯件(正凤、偏蝴蝶、耳挖子、发簪)
传统戏曲点翠头饰,俗称头面,即戏剧旦角发髻上插戴的装饰,包括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等。它起源于唐宋以来王公贵族女性头上的装饰品,其主要工艺为金银掐丝、羽毛点翠,金银制作工艺精湛,点翠艳丽夺目。这种戏曲头饰点翠技艺与中国戏曲的发展相伴而生,成为明清以来传统戏曲舞台上旦角的装饰和盔帽必不可少的重要点缀,为塑造戏剧角色个性形象增色,为突出舞台亮点增辉,发挥了烘托剧情、渲染气氛、美化和增强舞台演出效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凡有传统戏曲演出活动,就必然离不开装扮各个角色的戏曲头面,有戏曲头面就必然有戏曲头饰点翠技艺。
梅兰芳戏曲画像中的点翠头面
佩戴点翠头面的戏曲人物画(《安道全》中翠云和春香头上的面花)
佩戴点翠头面的戏曲人物画(《乾坤带》中占妃和银屏公主的凤冠)(www.xing528.com)
银锭头面
水钻头面
点翠头面
《窦娥冤》中的银锭头面
旧时戏班子拥有的最大资产就是衣箱和盔箱。因为戏班子流动性大,有些演出场所的舞台音响或灯光难免有所不足,唯有依靠戏衣道具及装扮头面才能突出角色形象的舞台效果。以京剧旦角来说,其头面就包括三大部分,即银锭头面、水钻头面和点翠头面。银锭头面多为铜制镀银,主要为扮演贫寒或寡居妇女所用,如《六月雪》中的窦娥;水钻头面是以钻石镶嵌在金属底牌上,为扮演年轻活泼女子所插戴,如《霸王别姬》中袁四爷送给程蝶衣的见面礼;点翠头面则是从翠鸟羽毛中精挑细选,然后粘贴在金银底托上的珍贵之物,为扮演杨贵妃、杜丽娘、崔莺莺等高贵女性角色的必备妆物。旦角演员置办一整套点翠头面通常有50件之多,包括泡子、鬓簪、鬓蝠、泡条、串联(三联、四联)、六角、大顶花、边蝠、边凤、偏凤、面花、压鬓、后三条、包头联、竖梁、横梁、后兜、太阳光、凤挑、八宝、福寿字、耳挖子、耳坠、鱼翅等。民国时期,梅兰芳先生曾拥有一套完整的点翠头面,是根据古代仕女画、女神像及雕塑创造性改制而成。1947—1948年,梅先生曾经穿戴点翠头面拍摄电影《生死恨》,其时,上海《申报》称赞道:“此即梅派古装头面设计,……亦无如此之考究,故此项新头面,可谓创梨园界新纪录。”
梅兰芳在《生死恨》中的点翠头面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