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至8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和游戏的意思。它来源于摔跤、射箭和赛马三项游戏。早在秦汉时代,这三项活动就已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娱乐和习武的手段。到了金代,对三项游艺的优胜者给予奖励已形成制度。13世纪初,蒙古族的首领们每年举行“忽力勒台”(大聚会),除了制订法规、任免官员、奖功惩罪外,还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开始只举行射箭、赛马和摔跤中的某一项比赛,到了元、明两代,把这三项比赛结合起来进行,形成了以“男儿三项游艺”为主要内容的“那达慕”。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举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它的规模、形式和内容都较前有所发展。当时的蒙古王公以苏木(相当于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分别为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当时那达慕大会上经常由王爷的摔跤手、赛马手获得冠军,原因是只要一出现优秀骑手和摔跤手,就会被王爷征走,成为他们的家奴和显耀威风的工具。那时的那达慕也变成了王公贵族争名夺利、炫耀自己和寻欢作乐的场所。历史上,受喇嘛教的影响,特别是庙会、祭敖包等那达慕,也成为宗教传播的重要场所。
解放后的那达慕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民族形式,但已加入许多新的内容,如下棋、田径、拔河、篮球等等,使那达慕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更加生机勃勃。
每当节日来临,从清晨开始,蒙古族男女老少,以及附近的汉、回、达斡尔等各族人民,怀着丰收的喜悦,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向会场,或是参加比赛,或是观赏。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荣热闹的新城!
蒙古族人民特别喜爱摔跤。相传成吉思汗曾把摔跤定为考核将士的重要科目,以后历代相沿,摔跤成为普遍流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因此那达慕大会如没有摔跤比赛,那是不可想象的。那达慕大会上正式摔跤的仪式很隆重,参加者要穿上传统的服装,坎肩用多层帆布或皮革制成,缀着闪亮的银钉或钢钉;下着三色短裙、绣花马裤和长靴。先由歌手用蒙古族长调唱一段歌曲,然后摔跤手从两边手舞足蹈地跳跃出场。他们展开双臂,最初低头瞪着对方,接着就像猛虎一样迎上前去,使出浑身力气来压倒对方。按照规则,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碰着地面就算失败。摔跤手每获得一次胜利,就在胸前挂上一条彩色布条。力冠全旗(相当于县)最优秀的大力士、摔跤手,被人称为“纳钦”(意思是勇敢敏捷的雄鹰);力挫群雄的冠军称作“阿布儒吉”(巨人),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www.xing528.com)
赛马也是那达慕大会上最吸引人的比赛项目之一。比赛即将开始时,骑手一字排开,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英姿勃勃地等候在坐骑边上。只听号角长鸣,骑手们纷纷飞身上马,一时红巾飞舞,如万箭齐发。
除了赛马和摔跤,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惊心动魄的套马比赛。套马原是牧民的一项生产活动。为了驯服烈马,牧民手持一根系有套索的长竿,或手挽一条系有套索的长绳,乘快骑在马群中追逐目标,几经周折,将烈马的脖颈套住。因为套马既要有高超的骑术和甩索技术,也要强壮的身体,所以牧民们常以此来衡量一个牧民的生产本领。后来慢慢变成了一项体育活动。青年骑手以数十人为一组云集草原,各持一长约3米的竹竿,竿顶扎一绳环,环的大小以能套住马头为宜。先放出一匹烈马,然后众骑手纵马飞驰追赶,以先套住马头,拉走烈马者为胜。
夜幕降临,草原上燃起堆堆篝火。悠扬的马头琴声划破夜空,各种活动场所不时发出阵阵欢声笑语。青年男女们和着琴声,唱起了情歌,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爱情,陶醉在美妙的诗情画意之中。上了年纪的人更喜爱围着篝火听说书或数来宝。蒙语说书,要用马头琴或四弦琴伴奏,说唱故事或国家大事。数来宝的唱词,往往由演唱者即兴编成,用二胡自拉自唱。双人数来宝则由两人以同一曲调进行对口演唱,分问答式和辩论式,使人感到仿佛是坐在蒙古包里听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