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竽五、端阳节。“端”亦“初”,是开始的意思。农历的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初五”也就可写成“端午”了。因为“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又叫“重午”。古人常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可谓“端阳”,重午又谓之“重阳”。又据《燕京岁时记》说:“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到了唐代,因避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之讳,由宰相宋瞡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近代学者考证,端午节原是古代民族的“龙子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还有赛龙舟等习俗。
相传战国时候,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又名屈平,今湖北省秭归县就是他的故乡。他在12岁时,曾做过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官名)。当时楚国屡遭秦国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屈原站在楚国人民的立场上,为使国家免于覆亡,坚决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楚怀王不接受大夫屈原的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这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愤欲绝,上书新即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顷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削职逐放。秦国一看时机成熟,于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国的郢都,失地千里,百姓尸横遍地。屈原救国的思想绝望了,他在极端忧郁、悲愤,满怀爱国热情不得舒展的情况下,在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死。屈原在汨罗江自沉之后,当地老百姓怕江里的鱼虾蛟龙伤害屈原的遗体,便在岸上敲锣打鼓,驱赶鱼龙,并从四面八方划来船只打捞屈原的遗体。老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江里鱼龙所伤,便纷纷把粽子投入江里喂鱼龙。后来,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端午节有很多礼仪:
1.吃粽子。粽子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食品。粽子又称“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形状有棱有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又称筒粽,是因为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西晋人周处写的《岳阳风土记》中就有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记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到了唐宋,粽子已经成为节日的名食了。唐明皇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粽子不仅为皇宫所珍视,而且成为民间的食品。唐人姚合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角棕香”的诗句,表明了粽子已成为普及民间的食品。南宋的饮食市场上有“巧粽”出售,元代的食谱中也有“艾香粽子”(是以艾叶浸米而得名)。时至今日,我们过端午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且花样不一,风味各异。我国的粽子有南北之别,馅则有荤素之分。江南粽子以苏州、宁波等地的最负盛名,其馅心多以糯米佐以豆沙、枣泥、咸肉、火腿、油脂等。北方以北京江米小枣粽子为佳,其馅心是以小枣、果脯等最为常见。各地粽子有三角、四角、枕头形的,还有形若小宝塔的,长及尺许;品种有桃花粽、八宝粽、火腿粽和碱水粽等。个头大者每只重约一斤,小者一两可得4只。粽子还由华侨远传国外,成为中国传统的象征之一。从粽子的小史中,我们可窥见中华民族悠久而高超的饮食艺技的一斑。
2.赛龙舟。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古代龙舟竞渡,据史料记载,“起于越王勾践”。闻一多考证:古代吴越民族“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习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端午),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上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也许没有锣),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最古的端午节的意义。”
到了唐宋时龙舟竞渡最盛。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中描绘道: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淅急标将近,(www.xing528.com)
两龙望标目如瞬。
……
须臾戏罢各西东,
竞脱文身请书上。
南宋时,湖北各地到端午节,每个村庄都造出一条非常漂亮的龙舟,窄长的船身,威武的船头,五彩缤纷的装饰,是能工巧匠的艺术珍品。赛龙舟时,各村组成船队,船头扬旗,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执桨摇橹,破浪前进,围观的人群擂鼓呐喊,热闹万分。
解放后,各地龙舟竞渡,出现新的盛举。湖南屈子祠畔汨罗江上举行的龙舟竞渡,两岸观众达10万多人。浙江各地的夜龙船,张灯结彩,穿梭碧波,桨声灯影,斑斓壮观。1980年,龙舟已列入国家比赛项目,在这年9月还举行了“屈原杯”龙舟赛。
3.挂艾蒿。端阳节也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卫生节。端阳节一到,人们就要洒扫庭院,清腐除垢,采艾蒿悬于户上,并用艾叶、艾根把做成老虎样子的艾虎挂在门楣中央;有的把菖蒲做成剑形的蒲俞挂在屋檐下;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和喷洒房前屋后,墙根角落。据说是为了驱虫避邪,消毒菌,保人安康。“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之。”这是明代《山堂肆考》一书所记载的,可见此俗由来已久。在旧时,由于文化落后,科学不发达,加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愚弄,人们把它当作一种驱邪的迷信活动。其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由于五月气候转暖,瘟疫滋生而艾叶有很强的杀菌灭虫功效。所以,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千年来所形成的一种卫生习惯。
艾叶,又称艾蒿和家艾。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月初是艾生长的旺季,含“艾油”最多。艾叶性微苦温,芳香,无毒。艾叶之所以有驱虫之功,杀菌之效,是于它含有桉油精和水芹烯等芳香挥发油的缘故。在蚊香和烟熏剂中,加入艾叶,能起到驱虫作用。而以茎木和艾叶为主要原料的中药消毒香,燃后放出异香,不仅能抑制和杀灭室内大约90%的菌,还能除蚊灭蛆,杀死跳蚤。
艾叶在医疗上用处很多。艾叶煎水内服,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等妇女病有显著疗效;外用能治疗湿疹和皮肤搔痒等症。艾叶捣烂,所获得的艾绒,制成艾卷、艾柱,可供灸法用。“灸之则透绪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这就是《本草纲目》的评价。运用现代工业方法,以野艾制成的片剂和注射液,对胃癌、淋巴肉瘤、肝炎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用干燥的艾叶经蒸汽蒸馏得到的艾叶油,能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消炎的功能。近来,还有人用艾叶油擦抹涂,竟毫无疼痛地使皮下脂肪瘤缩小,然后消失。
4.带荷包。“香包襟上带,娃娃逗人爱”。荷包又称“香包”。带荷包,缚五色花线,这是旧时民间在端阳节普遍流行的习俗之一。姑娘们用彩色丝绒或多色花布缠制五彩缤纷、小巧玲珑的香包,犹如各种瓜果、花卉、五谷、鸟兽、昆虫、器皿和人物,艳丽多姿,栩栩如生。香包里装有用雄黄、苍术、细辛、白芷、丁香、甘松和香草配成的香料粉,带在身上,能除昆虫,散浊气,驱毒保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