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旧时农历新年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元宵节有很多礼仪:
1.扎花灯。花灯,又称“彩灯”,也叫“灯笼”。它是中国举世无双的精美艺术品。我国民间从迎春节开始到元宵前夕,人们就动手扎花灯。有的地方还利用本地的传统风俗,举办彩灯展销会、花灯会。旧时除夕,家家户户要挂红灯,到元宵节时,便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俗称灯节。至今,老人们还常以花灯为喜事的预兆,用花灯祝福祝寿;青年人在节假日也搞灯谜玩赏。
据记载:西汉以后历代都有制彩灯工艺。唐朝时,除了用彩灯照明以外,还可以做建筑艺术装饰。彩灯艺术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共同劳动,发展很快,真是变化万千,百花竞放,新颖别致。在式样上有带穗的挂灯,美观的座灯,秀丽的壁灯,精巧的提灯,玲珑的走马灯等。在造型上有山水人物灯,还有鸟鱼花竹灯。常见的有羊角灯、老虎灯、熊猫灯、金鱼灯、绣球灯、长生灯、百花灯、青玉灯、九光灯、长明灯、荷花灯、白菜灯、九莲灯,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龙灯、云灯、宫灯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真是殊难枚举,美不胜收。以人物造型的灯,塑造了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如“木兰从军”、“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关公夜看春秋”、“李白醉酒”、“魏征斩龙”、“武松打虎”、“红娘送柬”、“游龙戏凤”等传统折子戏灯。这些灯都讲究轻纱重画,刻意求工,力尽精奇。到明清时,北京、南京等地的“灯市口”就是白天列市,晚上张灯的地方,并有供人猜测的“春灯谜”,满城观灯者拥挤在此,络绎不绝。彩灯最好玩的是走马灯。走马灯大约也有六百年的历史了。元朝的诗人谢宗可就有写走马灯的诗:
飚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
凤鬣追星低弄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
走马灯内的底轴旁安蜡烛,蜡烛的火苗吹动风伞,轴架就转动起来了。在轴架上如贴上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骨精,那就很象孙悟空一行人紧追白骨精不舍的样子,非常有趣。元宵节观灯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性情,确实是一大乐事。有一首唐诗就这样写道: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就是对当时人们观灯心情的生动描述。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能工巧匠们巧夺天工,在隆冬季节里用冰雪做原料,把高超的技艺和大自然神奇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冰灯艺术,用以歌颂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时代,为灯彩艺术的历史增添了新的一页。现代的冰灯内容更加丰富,精巧玲珑,仪态万千。规模盛大的冰灯盛会吸引了国内外的广大游客。
2.猜灯谜。灯谜,是我国艺苑中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每到节日假期,尤其是从除夕到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期间,是猜灯谜最盛的时候。各地的游园会、文化宫、俱乐部都少不了猜灯谜这个游艺项目。灯谜室内,男女老少,凝神而思,一经悟出谜底,顿时喜笑颜开,自有一番乐趣。猜谜,可以愉悦情怀,增加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猜谜语可以启迪智慧。
谜语,是以某事物或某词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测。原为民间口头文学,语言朴素生动。今多称猜测事物者为谜语,以文义做谜底者为灯谜。灯谜也叫“灯虎”。用老虎难以射中,形容谜的难猜。它是谜语的一种,贴谜面于花灯供猜测,因此而得名。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种名称。
猜谜语的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
(1)增损离合法。这种谜主要是通过字形笔画的增多、减少、分离、合成来扣的,它和谜面的文字含义无关。如“二大二小”(打一字),合成来扣,谜底是“秦”字。“合二而一”(打一字),将“而”字同“三”字合成,谜底就是“面”字。“七”(打日用品一),“七”字增加“白”字,谜底是“增白皂”。“笔”(打植物名一),把“毛”与“竹”分离,谜底是“毛竹”。这种灯谜,一般说比较容易猜,加加减减,拼拼凑凑,总是能猜出来的。
(2)会意别解法。它主要是巧妙地运用汉字的一字多义,而造成文字的别解,从而产生出新的含义来。如:“傍晚”(打一字),可会意到日落西出,是“晒”字。“殷墟文物讲座”(打商业用语一),射“商品介绍”。“商”字本来的含义是指“商业”,但这里却理解为“殷商”(朝代名)了,即介绍殷商的物品之意。在灯谜中,会意别解法较多,谜味也较浓。
(3)象形比喻法。这是一种把文字象形化,利用其特点,通过生动的比喻,加以描述刻画,构成谜底。如“骑牛过板桥”(打一字),谜底为“生”字。又如“浪遏飞舟”(打一字),谜底为“心”。这里就是把“心”字的“三点”比喻为浪花:象形为一叶轻舟。象形谜在灯谜中为数较少。
(4)分扣综合法。这是一种把谜面分段而猜的方法。如“乌云一消散:”(打影片一),射《黑三角》。谜面的“乌”会意为“黑”,“云”宇“一消散”后,剩余部分象形为“三角”。这种谜较难猜。
总之,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只能算是迈了第一步,在实际的猜测过程中,要比这些复杂得多。如果我们经常猜,多动脑筋,便熟能生巧,融会贯通了。
猜谜方法,除此而外,还有拟人法、拟物法、故事法、借代法、连环法、排比法、反射法、折合法等。谜语除了一般的猜法外,还有语格。有的谜语不是按什么谜格编拟的,也就是自由体谜语。也有按谜格编拟的,这是猜谜的一种特殊条件,要求谜面紧扣谜底,使灯谜活动增添情趣。据说,“谜格”有一百多个,这里介绍常见的几种谜格:
秋千格:谜底的两个字,应倒过来读。如,谜面是“今天”(打一国名,秋千格),谜面是“本日”,倒过来读“日本”。又如,谜面是“大家看”(打一名词,秋千格),谜底是“众观”,倒过来读“观众”。
卷帘格:和秋千格相同,但谜底是三个字或三个以上的字。由最末一字向上倒读,如珠帘倒卷。如,谜面是“教师示范”(打一学科名,卷帘格),谜底是“仿生学”,这是“学生仿”的倒读。再如,谜面是“高喊生病”(打一常用语,卷帘格)。谜面的意思是“呼疾(病)声大”,倒过来读就是谜底“大声疾呼”。
求凰格:跟作对联类似,谜面是上联,谜底是下联,即要求对对子。对好了之后,在谜底上边或下边要加上“对”、“配”、“和”、“双”、“倡”、“比”、“齐”等字样。如谜面是“黄金”(打当代一画家名,求凰格),谜底是“齐白石”。因为“黄金”和“白石”相对,加一“齐”字便成。
徐妃格:徐妃是有典故的。徐妃,即湘东王妃徐昭佩。据唐李延寿撰《南史》卷十二记载:妃以天监十六年(公元517年)十二月拜湘东王妃。徐妃作风不正,与荆州后常瑶光寺智远道人私通,又淫色于帝左右暨季江。因为,徐妃爱姿容美貌,嫌弃皇帝一只眼睛瞎,每当皇帝入房,她就“必为半面妆以俟,帝风则大怒而出。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用其半面妆嘲讽和厌弃竽帝,以便另谋新欢。这就是徐妃格的来历。所以,徐妃格要求谜底只读半面。如,谜面是“交游不广”(打一化学药品名,徐妃格)是“硼砂”。要注意,谜底不读的半边是相同的。又如,谜面是“甲乙丙”,(打当代诗人名,徐妃格),谜底是“沙汀”,因为读半边是“少丁”。
白首格:谜底的第一个字应是同音不同义的“白字”(别字)。例:谜面是“选择配偶”(打电影片名一,白首格)。谜底:《简爱》。因“选择”是“拣”与“简”同音不同义,对“简”来说是白字。
粉底格,又称素履格:谜底最后一个字是同音别字。例:谜而是“冬至日短”(打食物品一,粉底格),谜底:黑枣。直猜为“黑早”,“枣”与“早”同音异义。(www.xing528.com)
折腰格,又称解带格:谜底的字数为三个以上的单数,但中间一个字与谜面无关,只扣首尾是否符合谜面。例:谜面是“展翅”,(打现代作家名一,折腰格),谜底:张天翼,“张翼”两字就可以扣上谜面,而中间的“天”字则无关涉,只从作家名字考虑。
3.耍龙灯。耍龙灯,也叫“龙舞”,是汉民族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每逢喜庆节日,尤其是在元宵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在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对狂风、暴雨、乌云、打雷、闪电、洪水、干旱等自然现象不能解释时,以为有什么神灵在主宰,有的地区有舞龙祈雨的习俗等。在今天,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人们对龙有了正确的认识,它不再是主宰自己命运的“怪物”;从某种意义上讲,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象征,对龙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更加丰富多彩。所谓“龙腾虎跃奔四化,人欢马叫闹春耕”,“东方巨龙腾空起,霹雳一声上九重”,就是这种精神面貌的写照。解放后,每到元宵节、春龙节和端阳节时,民间多以耍龙灯、划龙舟来表示光辉的前程,庆贺新的胜利。
民间耍龙灯,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内燃蜡烛的称“龙灯”,不燃蜡烛的称“布龙”。此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扎成的“板凳龙”等多种形式的龙舞。
如今的龙灯,一般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看龙,它讲究装饰,通常有13节至17节,“龙衣”有用布绘色的,也有用绸缎加以刺镶的,特别讲究“龙头”,它专供观赏。
第二种是舞龙,它和看龙在形式上无多大差别,但制作远不及看龙精致。耍舞龙的能上能下,左右旋转。
第三种是龙灯,也有13至17节,是用竹笼糊上透明面筋纸,竹笼里点燃蜡烛,在夜间翩舞,犹似火龙,又象是“穿花灯”,由于没有“龙衣”牵连,耍时要求循势连贯。
龙灯还是一种民间体育,据一些耍“龙头”的老把式说,一把龙头最重的足有20斤,最轻的也有七、八斤,所以,耍龙灯时,龙头把式要经常换人;耍“小白龙”更要就地十八滚,有能耐的老把式才能耍好。
千百年来,龙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是蛇身、鹿角、鹰爪、马脸、鱼鳞,能走善飞,呼风唤雨,变幻莫测的神奇动物,素为中华民族所喜爱,认为它是吉祥的象征。
4.耍狮子。耍狮子,也叫“舞狮”和“狮子舞”,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形式。今天,狮子舞不但是我国传统的杂技节目,而且从两广到东北,每逢春节、元宵节,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群众都要演出精彩的耍狮子。
舞狮,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只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伴作一头小狮(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在表演上可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也有叫做“熟狮”与“生狮”的。
“文狮”着重于表情,动作细腻诙谐,主要是表现狮子温驯、活泼的神态和善于嬉戏的性格,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如桂林的“文狮舞”,就是通过狮子打滚、缘柱、钻穴、登山和下山等动作,细致地刻画了狮子的活泼形象。有的还增加一只小狮子,成为“狮子带仔”,表现大狮与小狮之间相依相偎的感情。小狮还模仿大狮的种种动作,如小狮子学会了大狮子的动作,高兴地来回蹦跳,但它学不会登山,就绕着山坡急转,显出非常急的样子,这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狮子的生活。
“武狮”着重于技巧,动作勇猛,主要是表现狮子动作勇猛威武的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杂技舞台上所见的“舞狮对手顶”、“狮子踩球”、“兄妹戏狮”等,以及在舞蹈表演中的“八狮图”节目,多为“武狮”的动作形象。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八狮图”。
“八狮图”是在帷幕拉开时,在舞台中间摆个图案式的圆鼓,四周围着八只神态不同的金黄色卷毛狮子,当中是一个手持红色绣球的武士,形如一幅精湛壮丽的石雕。刹那间,随着一阵鼓乐声,石雕活了,八只狮子以其英勇、刚毅的性格,灵活地摆开各种阵势,矫健地追逐武士挥动的绣球,表演着各种翻腾、回旋的舞姿。最后,勇敢的武士征服了群狮,恢复了石雕的图案,结束了精彩的表演。
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在“狮舞”的艺术创造和表演形式上,形成了各方面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如江西的“手摇狮”、“板凳狮”,安徽的“青狮”,广东的“醒狮”,福建的“抽狮”,四川的“高台子狮”,湖南的“武打狮”,太原的“狮子滚绣球”,北京高碑店的“单狮”,河北保定的“双狮”等等。有的一两个人耍,显得别致、活泼;有的三人交叉地耍,配合紧密,演得热火;有的着重表演狮头;有的着重表演地面上的反扑、跳跃、滚翻;有的动作勇猛、灵活;有的动作细腻、轻巧、诙谐,有的气魄大,花样多,动作刚强有力;有的善于表现狮子嬉戏的性格。归结起来,基本动作有楞、怕、美、爬、蹲、卧、站、坐、窜、趴、蹦、闯、啃、寻、栗、吼、跷、蹈、退、滚20多种。“舞狮”演员把这些基本动作有机而巧妙地组织起来,按照不同的情节构图来表演,就可形成不同的“舞狮”节目。演员在表演时,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深入体会狮子的种种感情,才会耍起来栩栩如生。
5.踩高跷。元宵节前后,我国民间盛行一种群众性的技艺表演——高跷。
高跷,又叫“高”,也叫“高脚”,有的地区还叫“高跷秧歌”。表演者的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木棍的中部钉有一块小踏板,脚底踩在踏板上,距地一般一、二尺,技艺高者可离地四、五尺。表演者的人数不定,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不等。每人手里持有扇子、棍棒、竹钱串等道具,脸上都有化妆,与舞台上的角色一样,分别扮生、旦、净、末、丑等行当。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的大场,两三人表演的小场,并配以锣、鼓、琴、箫、笙、管、唢呐、拍板等伴奏乐器,它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民间踩高跷最大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自由活泼,不受舞台空间限制,既或以说唱俚歌小曲,也可以表演短小故事,还可以临时编排节目宣传。演毕,群众当场放鞭炮欢送。
6.划旱船。划旱船也叫“采莲船”,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船多用竹、木、秫秸扎成,外蒙以彩布,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如坐船状;另一人手持木桨,两人合舞,如同行船于水面之上。有的边歌边舞,一般表现劳动或爱情生活。
7.扭秧歌。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场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
8.吃元霄。元宵节期间,我国民间都有吃元宵的传统习俗。元宵又名“汤团”、“圆子”、“浮圆子”。取其圆形圆音,寓意全家的团圆、平安、吉利、美满之意。同时,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台湾民歌《卖汤圆》就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元宵作为元宵节的大众喜爱的应时食品,与春节时吃面糕叫“年糕”,中秋节吃饼叫“月饼”一样,都是以节日的名称来作为食品的称呼。
元宵通常以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等为馅,也有以虾仁、菜肉、鲜肉、火腿为馅的;用糯米粉包成球状,或用水煮,或用油炸,吃起来粉糯软滑,味美可口。做元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水靡糯米粉沥干,搓揉成小团,捏成锅形,用“包上法”将馅捏拢收口,另一种是把馅心切成小方块,放入糯米粉中,边洒水边滚动,一层沾一层,称为“滚沾法”。
元宵的吃法很多,如煮、炸、蒸、煎等。煮元宵最重要的善于用火。俗话说,“滚水下,慢火煮”。首先要用旺火把水烧开,然后将元宵下锅,并用手勺徐徐使锅内元宵旋转不沾锅。待元宵浮起,就改用慢火煮。在煮的过程中,可以加些凉水,保持似滚非滚状态。炸元宵的做法是将油烧至七、八成开下元宵,用勺沿锅底推动几下,三、五分种后元宵绷皮,用漏勺捞出,用勺轻轻拍打,使元宵松软排气,防止爆裂烫人。然后再下油锅炸第二遍至金黄色即可。炸元宵的油不宜过热,防止外焦里不熟。此外,蒸煎元宵也很好吃,做法是炒勺内放少许食油,将蒸熟的元宵放入勺内文火煎成金黄色。此法做出的元宵外焦里软,而且省油。
我国各地元宵有不同的风味特色。浙江宁波汤团以黑芝麻、白糖、猪板油为馅,汤内加少许桂花,煮熟后皮薄见馅,糯不沾齿,油润香甜,驰名遐迩,已列入《中国名菜谱》。四川成都的“赖汤圆”、“郭汤圆”都是有名的小吃,历来脍炙人口。安徽安庆的韦家巷汤团,汤汁鲜美,迥异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