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秦代开始,称农历的十二月为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简称为“腊八”。在我国古代,“腊八”是一个以兽祭祖的节日,也是一个驱疫防病的日子。人们相互赠“腊药”,以防第二年春天瘟疫流行。又因天气寒冷,人们开始把所猎得的野味风干并腌制各种腊肉,以备过冬。而现在我们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有人考证,“腊八粥”起源于佛教。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年轻时痛感人世有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极为不满。因此在他29岁时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一心想悟出解脱苦恼的办法。经过6年苦行,感到苦行不能达到解脱,就放弃苦行到了菩提伽耶,于菩提树下静思成道。据传佛祖的成道日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传说释迦牟尼在成道前,因心力交瘁而饿昏倒地,幸得一善良牧女用杂粮、野果熬粥喂他,才苏醒过来。因此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各佛寺为纪念佛祖成道,都要举行诵经活动,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取七宝五味和糯米熬粥敬佛,取名为“腊八粥”。由于这种粥好吃,因此民间纷纷效仿。因各地所产不同,粥里所放的材料种类也越来越广泛,形成了各种风味的“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食“腊八粥”的风俗也就传了下来,只不过在民间其意思也转变成庆贺丰收了。
关于“腊八粥”在安徽有这样的传说: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经常挨饿。有一次实在饿急了就去挖鼠洞想捉老鼠来充饥,谁想竟从鼠洞中挖出不少混杂在一起的各种杂粮,朱元璋就用这些杂粮煮成粥度日。就这样,朱元璋常常去挖鼠洞找粮食,才免于饿死。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腻了之后,想起当年吃过的粥滋味不错,就让御厨用各种杂粮、果实煮成粥。除自己食用外又分赐群臣品尝。群臣山呼万岁、连连谢恩之后请教粥名,朱元璋想起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就脱口说道“八宝粥”。因此,“腊八粥”又有一个名字叫“八宝粥”。(www.xing528.com)
不管“腊八粥”是源自佛教还是源自朱元璋,终归都是传说。不过,中国人食粥确是古已有之,可说是中华民族的特色食品了。过去家贫的人固然要经常食粥度日,像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做官以前,就是靠每天两顿粥、一点咸菜度日的。同时粥还有易于消化吸收的特点,所以老、幼、病人食之有益。如果在粥中掺入不同的材料还有却病健身的功效呢!例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收录了有食疗功效的粥几十种。如赤豆粥利尿清肿;菱粉粥固精明目;栗子粥补肾强膝;百合粥润肺调中;油菜粥调中下气等等。现代医学发现常食玉米面粥可预防心血管病、高血压;白扁豆粥能健脾益胃、消暑化湿、止泻解酒毒;红枣粥能补脾益气;菊花粥平肝降压,明目养阴;小米粥强身益血;绿豆粥生津利咽;荷叶粥清热解暑。早晨一碗粥可以补气益神,晚上一碗粥可以防止积食。由此可见,食粥的好处实在不少,难怪在我国文学家的作品中屡屡出现关于粥的记载。例如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我们看到林妹妹喝的是燕窝粥,宝玉吃的是碧粳粥,琏二奶奶提到的鸭子肉粥和枣儿熬的粳米粥,“老祖宗”史太君品尝的是红稻米粥,都非同一般,与寻常百姓平时充饥的粥不可相提并论。清光绪年间,黄云鹄编了一本《粥谱》,分谷物、蔬菜、水果、植物、花卉、药品、肉类七大类,240余种,可以说是集各种粥之大成。至于歌咏粥的诗则更多,如宋朝诗人杨万里咏梅花粥:“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南宋陆游则说豆粥是:“豆粥从来味最长”。他还在《食粥》诗中说粥的好处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