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北京,许多菜馆的菜单上,都有一栏“御膳”,北海公园内,还有一家叫“仿膳”的著名饭庄。什么是“御膳”呢?说白了,就是从前皇帝吃的饭菜,再广义一点,就是宫廷里的饭菜。仿膳,就是仿照宫廷的方式做的菜点。
宫廷菜是中国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平民百姓吃得饱就是幸福,只有王公贵族才有条件讲究吃。所以,烹调技术,首先是在宫廷中产生的。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帝王宫廷,为宫廷服务的膳食机构也随之而设,“庖正”就是专门负责宫廷帝王膳食的官员。到了商朝,宫廷御膳又有了新发展,天子和诸侯在膳食上出现了等级。周朝时,宫廷御膳全面形成,从机构、人员,到天子及不同等级官员的膳食内容、制作与管理,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叫做“食礼”。
夏、商两朝的皇帝吃些什么,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了。即使两个荒淫无道的亡国之君夏桀、商纣,也只知道是酒池肉林,具体的烹调法也无法得知。倒是周朝君王吃什么菜,今天我们还可以从《礼记》中了解一二。
周朝农业生产发达,吃的食物和菜肴品种繁多,而且有了很多调味品,炊具、食具也开始讲究起来。根据现存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周朝的宫廷食谱,有一个系列称为“周八珍”。哪八珍呢?炸酱大米饭,炸酱小米饭,烧炖乳猪或羊羔,牛、羊、鹿、四不像和獐子的里脊去筋炖熟蘸酱,醉牛肉薄片,烘肉脯,牛羊猪肉丁烙米饭,网油烤狗肝。可以断定,周朝是宫廷烹调术的大发展时期。历朝历代虽在菜肴上不断有推陈出新,但套路都是沿袭周朝的。
几千年来,宫廷菜渐渐形成了一些特点:第一,菜点众多,珍馐齐全;第二,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第三,调料多样,滋味各异;第四,形状美观,餐具精致;第五,菜名典雅,富有情趣。(www.xing528.com)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乾隆以后,各位皇帝文治武功上不见得有什么作为,但仍是“食不厌精”,而且融合汉、满、蒙、回等多个民族的特色,把宫廷菜的烹调推向了最高峰。
清宫菜最著名的,要数“满汉全席”了。它集中了我国各种筵席之长,由满菜和汉菜的精萃相结合而成,并融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于席间,是历史上规格最高、用料最精、菜点最多、滋味最佳、礼仪最为隆重的宫廷国宴菜。首先是取料珍贵而广泛,有鱼翅、海参、燕窝、鱼肚、鲍鱼、鹿筋、驼峰、熊掌等。其次是菜点多达196道,还有八方香茗。再是摆设豪华,宴席上用的餐具都是银质的,而且多达404种,件件不同。最后是礼仪隆重,席间有古乐伴奏,有宫女服侍,客人到时有专人引坐,入座后即上香茗,上菜的程序也有严格的规定。“满汉全席”的就餐形式有三种:一种是一日分早、中、晚三次食完;一种是分两天食完;还有一种是三天食完。其排场,其花费,都让人咋舌。
其实,山东孔府菜,也可以列入“宫廷菜”一类。虽然孔子生前贫困潦倒,带着学生游学,常常吃不上饭,但自从汉朝儒学成为国学,孔子的后代们就享了福。随着历代皇帝加在孔子头上的封号越来越多,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孔府俨然成了不是宫廷的宫廷,一切礼仪制度都向宫廷看齐,作为“食礼”的孔府膳食,也非常宫廷化了。所以,孔府菜也可列入“仿膳”之列。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24年,末代皇帝被赶出皇宫。皇宫的几位厨师为了生活在北海的北面开了一家小饭庄,仿照清宫廷膳食制作菜点。后来,这个特色饭庄经营得很红火。如今,“仿膳”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中外食客来此一饱口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