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科亨说:“英·甘地和尼赫鲁一样,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都缺乏安全感,而且她更加愿意将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力结合在一起。她非常不赞成其父的自由理想主义,而是强调对邻近小国和超级大国的事务处理同等加强。……出任总理之后,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她都喜欢诉诸武力。”[37]
民主体制的确有其好的一面,但也会经常地刺激一个民族的沙文主义情绪。面对着孟加拉危机,印度的舆论和议会弥漫着沙文主义气氛,充满了嗜血的情绪。英·甘地对这种危机气氛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作用,现在这个危机已经起势,如果她不能驾驭,自己将被困难压垮。英·甘地在国内煽动起来的亢奋情绪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反冲击力,这或许是她所期望的,但不管怎样都使她处在孟加拉危机的风口浪尖,无论把航向定在何方都将使自己被巨浪裹卷。然而,她的选择或许早已确定,那就是利用孟加拉危机,把印度军队开进东巴基斯坦,扶植谢赫·穆吉布建立孟加拉国政府。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杰索尔的巴军阵地发动袭击,第三次印巴战争正式爆发。1959年美巴双边达成的协议第一条规定,在巴基斯坦遭到侵略的情况下,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在符合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原则之下,将采取适当的行动,包括在各方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军事力量在巴基斯坦政府请求下向其提供援助。12月2日,巴基斯坦政府根据该条款正式要求美国承担它的义务。
美国国务院和白宫在援助巴基斯坦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国务院反对支持巴基斯坦。1972年1月27日,孟加拉战争已经结束,美国时任国务卿的罗杰斯还说:“我们认为,最初的问题是因为巴基斯坦而产生。并且很明显,印度处在难民问题的巨大压力之下。而且,这一形势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印度不应该接受那么多的难民,并向他们提供照顾等等。”[38]前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冯·霍伦也批评基辛格的观点:“印度并没有肢解西巴的宏大计划,苏联也不会促进英·甘地政府朝这个方向发展。把孟加拉地方危机上升到全球地缘政治层次,这既没有必要也不明智。基辛格的结论是错误的,他认为尼克松自愿冒险与苏联开战,包括派美国航空母舰去南亚,挽救西巴并保护世界和平框架。总之,基辛格在其回忆录中激情饱满地捍卫白宫政策,对服务美国利益而言有很大的缺陷和坏处。”[39]他认为,尼克松长期以来就亲巴远印,加上中国因素,使得美国政府制定了当时的政策,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印度的战争目标是肢解巴基斯坦。这种观点无疑很肤浅,作为一个离职的前任官员,他不能接触到当时的绝密文件。从英·甘地的作风来看,她未必没有夺取巴控克什米尔的计划。关于美国内部的分歧,基辛格认为其原因在于,“白宫是从地缘政治视角而国务院则从区域视角来看问题,在于执行我国外交政策时中国和印度谁应该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加以对待。”[40]在巴基斯坦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美国对于自己向盟国承担的法律义务,只是依靠玩弄文字游戏来加以敷衍塞责。
巴基斯坦无力与强大的印度抗衡,不能捍卫领土之一部分的东巴,并且西巴也可能被弄得支离破碎,于是向中国求援。当时,巴军总参谋长、海空军司令及叶海亚·汗总统的特使连续来到北京。据我国著名外交家杨公素回忆:“这时,中国正处于‘文革’的混乱之中。西藏同内地一样政治局势不稳定,西藏军区司令员被揪斗,……鉴于当时我国的情况,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只有在政治、外交上给以支持,谴责并声讨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行动。我们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些飞机、常规武器,但像第二次印巴战争那样准备出兵的设想就谈不上了。”[41](www.xing528.com)
战争正在进行中,美国政府从秘密渠道获得确切可靠的信息,印度政府决心要把西巴基斯坦也搞瘫痪。英·甘地已经表明:在孟加拉获得“解放”以前,印度不会接受联合国大会关于停火的任何呼吁;在那以后,印度部队将去“解放”巴属克什米尔,并一直战斗到巴基斯坦陆、空军全部消灭为止。换句话说,就是要使西巴也遭受肢解,陷于毫无防御能力的境地[42]。
国际社会质疑印度干预东巴危机的目的。印度政府在公开声明中断然否认对西巴有任何领土野心,却把克什米尔地区排除在外。印度驻美大使杰哈在答复美国的咨询时说,克什米尔属于印度,其中巴控区是非法占领的。所有令人慰藉的词句加在一起,不过是精心安排的遁词。印度和苏联仍然拒绝承认西巴领土现状;他们蓄意保持兼并领土的可能性,而这种兼并只有完全摧毁巴基斯坦军队,进而使巴基斯坦土崩瓦解才有可能实现[43]。非常令人惊讶的是,早在1956年4月13日,尼赫鲁在一次公众会议上就宣称:“在我看来,东孟加拉的难民涌入印度与克什米尔问题有关系。尽管从外表看来它们是不同的问题,但在我看来它们是相互联系的。”[44]
巴基斯坦如果同时失去孟加拉和克什米尔,就无法生存下去;一切离心势力就会泛滥起来。美国政府确认,使西巴免遭印度摧毁的最大希望在于向苏联施加压力,使它看到次大陆的事态可能危及它同美国举行最高级会谈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有可能敦促印度保持克制。在向苏联施加压力的同时,美国还命令“企业号”航空母舰特遣舰队驶向孟加拉湾,理由是要接走美国派驻在达卡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其实,当时只有75名美国人留守在那里。基辛格说,尼克松政府真正的目的是来表现美国的决心,阻止苏联的动作,以及牵制印度投入到战争中的军舰和飞机。这并不是“企业号”航空母舰首次开进孟加拉湾,斯蒂芬·科亨曾对此评论说:“这本来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对败局已定的巴基斯坦以及美国的新伙伴中国所做的一个政治姿态,但印度人却将它作为充满敌意的象征性示威载入史册,他们忘记了1962年‘企业号’航空母舰受命驶入孟加拉湾支持印度对抗中国的一幕。”[45]
苏联政府最后向印度施加压力,要它接受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在内的西巴领土现状。12月16日,英·甘地提议在西巴实行无条件停火。这场战争总算是过去了,基辛格终于可以放心地说:“印度这场强权游戏并未动摇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也没有破坏我们对中国的主动行动,虽然这种可能性本来存在,而且苏联也无疑希望如此。”[46]这场危机对美国而言或许是无关痛痒,但对巴基斯坦来说则是缺胳膊断腿、元气大伤,巴基斯坦前任总统穆沙拉夫就不无伤感地说:“印度自称不结盟国家,在和平友好条约的幌子下,公然得到苏联的帮助,实际上双方结成的是战争同盟。另一方面,我们的长期盟友美国,除了表示同情之外,未有行动。”[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