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奇曾经被兰吉特·辛格大君封赐给迪雅恩·辛格。迪雅恩·辛格在军阀混战中死去之后,他的财产被锡克国收回了。《阿姆利则条约》签订之后,古拉伯·辛格重新获得这些地区,把迪雅恩·辛格以前的财产分给他的二儿子莫蒂·辛格和三儿子贾瓦希尔·辛格。1852年,莫蒂·辛格和贾瓦希尔·辛格认为,蓬奇本来就是他们父亲迪雅恩·辛格的采邑,而且他们的父亲和哥哥希拉·辛格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建立牺牲了生命,要求分得更多的多格拉家族财产。双方为此争持不下,官司提交英国人裁决。英国驻拉合尔高级官员亨利·劳伦斯做出了有利于古拉伯·辛格的仲裁,重新确认蓬奇为莫蒂·辛格的采邑,面积约为1600平方英里,贾瓦希尔·辛格的采邑包括滨伯尔、柯特利和迈普尔,面积约为2000平方英里[44]。因此,多格拉王朝的这两个分支关系一直不和睦。1857年,古拉伯·辛格去世,其子兰比尔·辛格继位。贾瓦希尔·辛格企图抢夺兰比尔·辛格的大君之位。兰比尔·辛格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打败了贾瓦希尔·辛格,兼并了他的所有采邑。莫蒂·辛格没有参与此事,蓬奇王国一直留存下来,成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附属国。
《阿姆利则条约》确认古拉伯·辛格既已拥有的(查谟)合法化,把克什米尔省转给他,与之随行的是使他新获得了对吉尔吉特的主权,尽管从字面上来解释该条约的第一条,吉尔吉特或许会被排除在外[45]。吉尔吉特,即中国古书上所说的小勃律,其东边是被称作大勃律的巴尔蒂斯坦,西边是奇特拉尔、达勒尔、坦吉尔,北边是坎巨提、那噶尔和帕米尔,南边是奇拉斯。吉尔吉特及其周边地区即古代的鞑靼斯坦[46]。这些地区以及附近的山区邦国位于印度河的西边,并不在印度河与毕斯河之间。所以,根据《阿姆利则条约》,这些地区并不归多格拉王室管辖。在19世纪后半期,吉尔吉特由以下酋长国组成:吉尔吉特本区、坎巨提、那噶尔、奇拉斯、普尼亚尔、雅辛、柯赫-吉札尔和伊希柯曼。这里被群山峻岭包围着,是阿富汗、俄罗斯、中国和印度领土的交汇处[47]。古拉伯·辛格在1848年和1852年曾经两次派军队去进攻这些地区,都失败了。兰比尔·辛格继位之后,在1860年派遣德维·辛格上校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攻占了吉尔吉特。然后以它为基地,利用离间计,逐步占领了雅辛、普尼亚尔,使得整个鞑靼斯坦都屈服于克什米尔大君的淫威[48]。
占领吉尔吉特之后,多格拉王室的辖区就与通常而言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大致相吻合了,也就是包括北部的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中部的克什米尔、南部的查谟以及东部的拉达克。但南亚次大陆北部的这个小帝国具有浓厚的南亚传统特色,其政体不是垂直型的中央集权统治,而类似于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其中一些地区与多格拉王室的关系甚或可以说是一种强制的朝贡关系,但它们自认为是主权国家,不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一部分,仅仅向它朝贡而已。就如兰姆所说:“雅辛、洪查、那噶尔、吉尔吉特和奇特拉尔,其中有些到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名义上隶属于克什米尔,有些同阿富汗及其他邻近地区(中国的新疆和西藏等)具有复杂的、不太被人了解的关系。”[49]
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不仅仅内部的关系比较含混,与外部的关系也很复杂。19世纪末,爱德华·弗雷德里克·奈特在游历中亚的时候,曾经把克什米尔称作“三大帝国会合处”[50],也就是大英帝国、沙俄帝国和中华帝国势力交汇的地方,克什米尔的发展也深深地凿上了这三大帝国的印痕。中华帝国自唐代以来就在克什米尔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到19世纪上半叶,该地区的许多邦国与清政府有着朝贡和宗藩关系,其中有些还把自己看作是西藏或者新疆的一部分。但到19世纪中叶,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使庞大的中华帝国变得外强中干。清朝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4)、天理教起义(1813)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之后,已经是元气大伤、国力大衰。所以,面对着沙皇俄国和大英帝国两大贪得无厌的新秀在中亚咄咄逼人的攻势,满清政府可谓“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更悲惨的境遇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祖先的家业不断遭到蚕食鲸吞。
著名的中国陆地边疆专家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说:“边界是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中的新生物,对于19世纪的亚洲国家来说,它是陌生甚至是格格不入的。亚洲的传统认为,一个国家的主权伸展到无人地带就逐步消失了,从而形成一个使双方隔离而不是相互接触的边境。这就造成了边疆和边界的区别。”[51]随着欧洲帝国主义的到来,亚洲地区模糊的边疆也开始向明晰的边界过渡。
中印战争专家内维尔·马克斯维尔说:“征服一地之后,就有必要征服更多的地方,这就是促使英俄两大帝国向前推进的同一公式。”[52]小小的莫斯科公国在急遽的扩张过程中,把自己的触角直接伸向世界四大洋是历代沙皇的梦想,也是他们永续不辍的政策,南下印度洋是这一庞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沙俄的南下战略是彼得大帝首先规划的,他设想的南下路线有三条:一条是通过征服奥斯曼帝国控制黑海和黑海海峡,进入地中海;另一条是通过对南北高加索的占领,经伊朗进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第三条是通过从中亚经阿富汗侵入印度,进而控制印度洋。彼得一世宣称,当俄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53]。
到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在地中海、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拥有港口,为了实现在四大洋拥有港口的目标,它迫切地希望进入印度洋。英国针对沙俄的南进政策一贯实行全面的对抗。因此,俄国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妄图武装入侵印度,推翻英国在那里的殖民统治。他们认为印度人仇恨英国统治,只要俄国人进攻印度的一处边境……就会引起遍及印度全国的总起义,导致英帝国的瓦解[54]。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加强了对克什米尔的控制。1852年,英国以照顾日益增多的欧洲游客为名,在克什米尔派驻一名季节性英国官员。但它的真正目的是监视帕米尔另一侧沙俄军队的动向。自这年起,每年夏天都有一名英国官员派驻克什米尔的首府斯利那加,但无权干涉克什米尔的内部事务[55]。
在1853-1856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被英法联军打败,它向西南方向扩张的态势遭到遏制。克里米亚战争还暴露了沙俄政治制度的落后。于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俄国由此实力大增,南下扩张速度也随之加快。俄国在1865年占领了塔什干,1868年占领布哈拉,1873年征服希瓦,1876年征服浩罕。英国学者约翰·劳尔说:“俄国这一阶段在中亚的扩张是对克里米亚战争受挫的反应。”[56]经过长期的扩张,两个庞大帝国一南一北,英国从海洋进军完成对印度平原的兼并,俄国从内陆出发结束对中亚草原的征服,终于在强大邻国抵抗、自然天险阻挡的情况下近距离对峙。在两大帝国的势力范围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克什米尔、阿富汗和伊朗为隔离的弧形缓冲地带。
在沙皇俄国南下扩张的冲击下,克什米尔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起来。为了加强对克什米尔的控制,英国在1864年限制了拉达克地区披巾业所需的羊绒贸易;1867年又派驻了一名商务代表。英国人对克什米尔大君的种种限制和制约,使他们关系更加恶化。古拉伯·辛格曾经打算向沙皇俄国求援,以抵抗英国的霸权。兰比尔·辛格继位后,在1865年和1869年两次派使团前往俄国突厥斯坦的首府塔什干,要求同俄国人联合抗英。代表团告诉俄国当局,克什米尔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克什米尔大君每年仅向英国政府送上一些象征性的贡奉而已。……并明确告诉俄国当局,兰比尔·辛格大君同英国人的关系并不好,连副王梅奥勋爵1869年3月在安巴拉召集的会议都没有去参加,而那次会议是阿富汗国王谢尔·阿里·汗都去参加了的[57]。俄国政府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没有答应兰比尔·辛格的请求。
1865年4月,浩罕人阿古柏利用中国新疆南部军阀混战的机会,扶植大和卓的曾孙布素鲁克·汗建立了以喀什为中心的“哲德沙尔国”[58];1867年初,他废除哲德沙尔国,建立自己的“洪福汗国”,逐步统一南疆,并向北疆扩展势力。英国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包罗杰说:“阿古柏是英国人在克什米尔以北土地上所树立的英雄。”[59]英国人为了把喀什纳入中立地带,从而把他们的印度领土与俄国人的土尔克斯坦领地隔开,就向阿古柏供应武器,派遣军事教官……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阿古柏大大改善了其军队的组织、装备和训练工作[60]。1874年2月2日,双方签订了《英国与喀什噶尔条约》,规定互派大使,英国在新疆获得特殊地位。1875年5月,左宗棠率领湘军进入新疆,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开始。1877年5月29日,阿古柏猝死于喀拉沙尔,洪福汗国随后灰飞烟灭。
为了防止多格拉王室与俄国政府勾结反英,加上洪福汗国的覆灭,英国在新疆失去了势力范围,它开始加速控制吉尔吉特、奇特拉尔、坎巨提等战略要地。1877年,印度总督李顿在吉尔吉特设立英国政治代理处,对吉尔吉特的军队进行整编,建立了一支由英国军官训练的军队,修筑通向吉尔吉特的战略公路[61]。
1881年,俄国攻占中亚最后一个独立王国土库曼的首府格奥克城,将土库曼并入俄国;1884年吞并麦尔夫。1885年5月,沙俄占领阿富汗的库什卡要塞,恰巧这一年兰比尔·辛格大君去世,其子普拉塔普·辛格继位。英国借克什米尔王位更迭之机,采取措施加强了对克什米尔的控制。他们不顾普拉塔普·辛格大君的反对,在克什米尔派驻了一名政治代理。1889年,英国的帕里·尼斯比特少校揭露,他掌握了普拉塔普·辛格写给俄国沙皇的具有反叛性质的信件。尽管普拉塔普·辛格对此予以否认,英国人仍然剥夺了他的一切权力,在克什米尔建立了一个部长会议,由英国在斯利那加的常驻代表掌握实权[62]。
俄英两国为了避免在中亚地区直接接触,通过谈判在1885年签订条约,规定俄国同阿富汗之间的边界,使俄国获得大部分有争议的领土。1887年,又勉强界划定了阿富汗与克什米尔的边界。紧接着,英俄又在帕米尔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1890年,沙俄军队进军帕米尔。1891年,俄国派遣约诺夫上校率领一支由300人组成的骑兵队入侵帕米尔,俄侵略军沿途设立木杆,作为界桩,公然张贴告示,宣称这一地已经属于俄国。沙俄武装入侵帕米尔,驱逐英国代表荣赫鹏,逮捕戴维逊,勾引坎巨提投靠俄国,使英国当局深感焦虑和不安。英印政府担心坎巨提国王赛夫德尔·阿里可能将俄军引进坎巨提,决定对坎巨提诉诸武力,命令驻吉尔吉特的英军司令杜兰上校向坎巨提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有权进入坎巨提领土,修筑一条从吉尔吉特至坎巨提的军用公路,以巩固印度的北部边防。英印政府估计坎巨提国王可能进行武力抵抗,这样就可以此为借口把他赶下台。果然,坎巨提国王赛夫德尔·阿里拒绝接受英印政府的武力要求。1891年12月,数千英军入侵坎巨提,赛夫德尔·阿里抵抗失败后逃走,坎巨提被英国占领[63]。(www.xing528.com)
19世纪末,因为德国崛起所造成的共同威胁,英俄两国的矛盾有所缓和。1895年初,中国海陆军在甲午战争中俱败,清廷被迫派李鸿章赴日求和,英俄利用清政府战败处于困难之际,在1895年3月签订瓜分帕米尔的补充协定。英国承认俄国占有帕米尔大部分地区,俄国则将兴都库什山北面通道留归阿富汗,实际上由英国控制,英国使沙俄尽可能地远离兴都库什山的战略目的基本达到,英俄在帕米尔的矛盾和斗争暂时和缓[64]。协定将瓦罕山区划给阿富汗,作为英俄之间的缓冲地带,由于其地形狭长而被称为“瓦罕走廊”。瓦罕走廊最窄处相距不超过十英里,克什米尔与广袤的中亚大草原的交通纽带也就此被切断了,它们具有相同的宗教、类似的文化和密切的贸易,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紧密关系。克什米尔从此就更加紧密地与南亚次大陆联系在一起,日益结成新的共同体,而与北方的利益联系体疏远脱节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权迅速获得巩固并得到快速发展。革命成功之后,苏联政府号召进行世界革命,列宁呼吁东方穆斯林进行起义,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1917年12月3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通过的《告俄国和东方全体穆斯林劳动人民书》宣布,苏联将在平等、相互尊重和友好以及俄国各族人民声援并全面支持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的基础上同东方各国建立关系,同时呼吁正在斗争的各族人民也支持俄国各民族的革命斗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极大地改变了中亚地区原有的地缘政治形势。
1933年11月,英国利用中国新疆南部重镇喀什四派军阀之间的混战,扶植其中的沙比提大毛拉建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以后,到1994年我国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名誉会长包尔汉回忆说:“这个伪政权是英国对新疆传统侵略政策和亚洲总体战略的产物,为分裂我国统一,侵略我国边疆而炮制的一个傀儡国。”[65]苏联学者曾著文揭露英国的阴谋,说它在印度北部的吉尔吉特设置了军事机构,以便煽动印度、阿富汗的伊斯兰教徒叛乱;策划南疆独立,最终将南疆和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国联合建立大伊斯兰国,其首都设在吉尔吉特[66]。在新疆各族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反对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很快就在1934年2月遭覆灭,叛乱首领多逃亡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和坎巨提等地。
20世纪30年代初,军阀盛世才逐渐在新疆执掌大权。起初因为国民党政府对他不信任和甘肃军阀马仲英入疆对他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盛世才同苏联发展亲密关系。当时新疆在苏联外交事务中处于特殊地位,由副外交人民委员专管。苏联当时驻乌鲁木齐总领事格奥尔金·阿布拉莫维奇·阿普列祥被称为苏联在新疆的实际统治者,斯大林的私人翻译瓦列金·别列什科夫说,
他与新疆的统治者“督办”盛世才建立了友好关系,结果使后者将中国的这个省变为苏联的一个区。盛世才多次携家人来苏联治病和度假,多次见到“各族人民领袖”斯大林。有一次,“督办”请求接受他为联共(布)党员。“您可以认为自己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共产党党员,”斯大林慷慨地说,“但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目前不宜谈这件事。”于是,这位“督办”真的把自己看作苏联的人,他曾是位纪律性很强的党员,以绝对服从的方式执行了莫斯科的指示,将这个富饶地区的自然资源交给苏联使用。[67]
盛世才在1934年明确提出反帝亲苏的执政方针,曾经两次提出要将新疆划为苏联领土[68],英国驻新疆的政治代理也被他驱逐出境。所有这些都给英印政府造成极大震动,当时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阻绝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潮流对印度次大陆的直接冲击和便于干涉中亚事务,1935年4月3日,英国驻印度副王与克什米尔政府在德里签定《吉尔吉特租约》,同年8月1日生效。依据这项条约,英国政府从克什米尔大君手里强行租借了战略要地吉尔吉特以及附近的坎巨提,租期为60年。
莫蒂·辛格在1852年被英印政府确立为蓬奇王,他在1897年去世,由其子拜德维·辛格继位。拜德维·辛格在1918年去世,由其子苏克德维·辛格继位。苏克德维·辛格在位期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与蓬奇土邦之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第三任大君普拉塔普·辛格在1925年去世,他没有儿子,他弟弟艾马·辛格的儿子哈里·辛格被立为大君继承人。哈里·辛格是个花花公子,普拉塔普·辛格大君对他非常不满意,生前废黜了他的王位继承人资格,另外选中了蓬奇王苏克德维·辛格的弟弟和继承人贾噶特德维·辛格为“克什米尔的精神继承人”。普拉塔普·辛格的这一决定得到印度王公议院的同意,但是被英印政府的政治部否决了。英国政府选中了名声不佳的哈里·辛格作为普拉塔普·辛格大君的继承人,以便今后控制他。哈里·辛格继位之后,一直把贾噶特德维·辛格看作潜在的威胁。苏克德维·辛格在1927年去世,贾噶特德维·辛格继位为新的蓬奇王。哈里·辛格想尽办法为难贾噶特德维·辛格,并抓住一切机会收缩他的权力,并最终在1936年使蓬奇王室服从于查谟和克什米尔高级王室。贾噶特德维·辛格在1940年去世,由其未成年的儿子拉坦德维·辛格继位,哈里·辛格乘机剥夺了蓬奇土邦的所有自治权[69]。
兼并蓬奇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进行的最后一项领土兼并工作。1947年8月1日,在印巴分治前夕,英国政府出于特殊考虑,提前终止应该于1995年到期的《吉尔吉特租约》,把租借的吉尔吉特和坎巨提交给哈里·辛格大君。至此,通常意义而言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才最终形成,不过,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可真称得上是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之物,随即就因为第一次印巴战争被分裂而告终结,走向了另一次重生。此一过程也同样漫长,至今尚未结束。
查谟王室建立于1822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正式确立于1846年,形式上结束于1952年,当中经过五传:第一代大君是古拉伯·辛格,1822-1857年在位。第二代大君是兰比尔·辛格,1857-1885年在位;第三代是普拉塔普·辛格,1885-1925年在位;第四代大君是哈里·辛格,1925-1949年在位;第五代大君是哈里·辛格的儿子卡兰·辛格。1949年,哈里·辛格逊位之后,卡兰·辛格继位摄政;1952年11月14日,克什米尔制宪议会废除克什米尔的君主制,卡兰·辛格当选为克什米尔历史上仅有的一任元首;1965年,印度改印控克什米尔为普通邦,卡兰·辛格改任印控克什米尔的第一任邦长;1967年,他辞去印控克什米尔的邦长之职,入印度内阁担任高职。
多格拉家族以查谟为基地,以克什米尔为中心,经过一百年精心营造建立起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由于地理上差别巨大、历史上多动荡变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人口构成极其复杂,境内住着讲多种语言、信仰不同宗教和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许多民族和部族。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末任大君卡兰·辛格说:“根据宗教信仰,克什米尔的居民可以分为伊斯兰教徒、印度教徒、喇嘛教徒和锡克教徒。印度教徒多格拉族集中在查谟,印度教徒潘迪特族集中在克什米尔谷;锡克教徒主要分散在查谟和克什米尔谷;喇嘛教徒集中在拉达克,他们属于蒙古人种,尊奉达赖喇嘛为宗教领袖;其余地区是穆斯林占多数,其中在克什米尔谷主要是逊尼派和少量什叶派,从穆扎法拉巴德到迈普尔的西部地带是旁遮普穆斯林,在吉尔吉特、斯卡杜和卡尔吉尔是什叶派。”[70]
根据1941年的人口普查,克什米尔的人口总数是4021616,其中有3101247个穆斯林和920369个非穆斯林。因此穆斯林以占人口77.11%的比例占压倒性多数,非穆斯林人口的比例是22.89%。因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在地理上被分为三个自然单位,即克什米尔、查谟以及拉达克和吉尔吉特边境地区。克什米尔省的人口数是1728705,其中穆斯林人数是1615478,占总数的比例是93.46%;非穆斯林是113227,占总数的比例是6.54%,克什米尔谷总的非穆斯林人口中,克什米尔潘迪特约占3%。查谟省的人数是1981433,其中穆斯林是1215676人,所占比例是61.36%,非穆斯林是765757,所占比例是38.64%。拉达克、阿斯图里、吉尔吉特(包括租区和专区)和卡尔吉尔边境地区的总人口是311478个,其中穆斯林是270093人,所占比例是86.72%;非穆斯林人口(绝大多数是佛教徒)是41385人,所占比例是13.28%[71]。这些数据有助于人们理解一些历史事件,比如说拉达克和巴尔蒂斯坦为何会轻易被多格拉人征服;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军事控制线为何会是那样一个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