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哲学上,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思想中,中庸之道不仅是一套思想方法和处世原则,而且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儒家仁学的组成部分。可见在“人”与“己”的关系上,中庸之道主张一种合乎情理的原则:将心比心,这在当今世界被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原则,被称作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
在哲学上,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就是执两用中的意思,就是以中为用的意思。所谓“中”就是折中、平衡、不偏不倚。孔子的中庸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的观点,他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力戒片面,追求适中,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过犹不及”“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而且孔子一方面强调执中,另一方面又强调权变,并不拘泥、顽固,如“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等。
在孔子思想中,中庸之道不仅是一套思想方法和处世原则,而且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儒家仁学的组成部分。对于如何实现仁,孔子曾经答以“忠恕”二字。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在“人”与“己”的关系上,中庸之道主张一种合乎情理的原则:将心比心,这在当今世界被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原则,被称作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宋代理学家将如何实现“仁”解释为三句话:“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第一句是说仁德需要“学而知之”与“顿悟”相结合;第二句是说“大处着眼,小处做起”,第三句是说要有高的目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取法中庸。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人生的超越,这成为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