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探索及优化

《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探索及优化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文化苦旅》的语言充满诗韵之美,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诗是最讲究平仄押韵的文学作品,《文化苦旅》中的语言多处音韵和谐,平添了浪漫典雅的诗意。《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大手笔,不看内容,单看这些文章的题目就能感受到它的恢弘和气势磅礴。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与小说和戏剧相比,散文的成功更依赖于语言的技巧,因此在散文写作中开启新颖的、独特的语言范式显得格外重要。余秋雨正是将他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到散文的语言中,形成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

1.诗韵谐美

余秋雨沾着绚丽诗意的墨汁,用雍容典雅、笔法细腻的语言来描绘祖国壮丽的山河,表达对历史的喟叹,这在以往散文家的作品中并不多见。《文化苦旅》的语言充满诗韵之美,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我国文学向来注重节奏美,无论是律诗绝句还是骈文辞赋,都借助节奏来完成更深一层的情感表达。

深受古典文化熏陶的余秋雨也是深谙节奏的妙用的。如在《阳关雪》中,作者写“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几个句子并无音韵,也无平仄,但是连续铺排的五个三音步组成的七言短句,形成了整齐划一的节奏,将战争的离别带给母亲和妻儿的痛苦刻画得生动真切。为了避免完全统一的呆滞,最后一句略有变化,使整段的节奏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诗是最讲究平仄押韵的文学作品,《文化苦旅》中的语言多处音韵和谐,平添了浪漫典雅的诗意。拿《三峡》中普通的一段话来举例:“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其中“李白”与“刘备”是仄平、平仄,构成了音韵上的回环效果,“诗情”与“战火”是平平、仄仄,构成了重叠的对立关系,“豪迈”与“沉郁”是平仄、平仄,取得了统一一致的效果。这种音律的变化使得散文的语言十分考究,也在无形中具备了诗意的气质。

2.气势磅礴(www.xing528.com)

《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都江堰》《三峡》《庐山》《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酒公墓》《废墟》《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大手笔,不看内容,单看这些文章的题目就能感受到它的恢弘和气势磅礴。在《都江堰》中,作者开篇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已经是举世闻名的建筑界鸿篇巨制了,这一句话既出人意料又引人入胜,将都江堰定位于比长城还要激动人心的工程上,开篇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气势。他写“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余秋雨站在历史的背景下,在散文评论中用一种厚实沉着的语言进行表达,其敢想、敢言、敢为的见识和胆识,尽显英雄气概。

3.亦庄亦谐

《文化苦旅》不是一部简单的山水游记,而是站在人文和历史视角下的山水。散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诸多专业的人文知识,这些内容使散文一旦表达不好,就显得枯燥、死板、脱离群众。余秋雨巧妙地在讲历史、讲文学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用了口语化的生动语言重新叙述,严肃的史料与平民化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戏剧化的反差效果,形成了余秋雨亦庄亦谐的语言艺术风格。在《白发苏州》的结尾,余秋雨用可爱的骄傲语气说:“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不仅首尾呼应,也将苏州这样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拟人化,让它用一种骄傲的“王婆卖瓜”式的口吻,自夸了苏州自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贵池傩》中他描写肃穆的祈福朝拜活动,他说“要扭动一下身子,自己乐一乐,也让神乐一乐了”“反正,肃穆的朝拜气氛是小存在的,涌现出来的是一股蛮赫的精神狂潮:鬼,去你的吧!神,你看着办吧”。言语之间毫无严肃之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玩笑戏谑的口吻。这种亦庄亦谐的语言表达艺术,与使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表达相比,更加通俗、有趣,贴近群众。

4.多格修辞

有人说《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没有一句话是不用修辞的。的确,大量使用多种修辞方式,塑造绚丽多姿的语言效果是余秋雨散文语言的另一大特色。其中最为突出使用的是排比。散文中的排比可谓是随处可见:“它成了民族心底的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莫高窟》)“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白发苏州》)“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西湖梦》)层层叠加强调,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还有多处的比喻、对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格的运用,形成了生动绚丽的语言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