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朦胧诗的演变:从探索到自觉的艺术运动

朦胧诗的演变:从探索到自觉的艺术运动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有人为这些青年诗人求情,认为最起码他们的探索精神还是好的;也有权威人士为朦胧诗起草呐喊助威的名篇。通过这场论争,朦胧诗由原来的自发的、分散的探索性艺术创作,演变成了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朦胧诗的演变:从探索到自觉的艺术运动

1.“文革”背景下“一代人”的崛起

朦胧诗孕育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文革”时期出现的部分“地下诗歌写作”。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一群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逐渐发现了自己所处的尴尬之境:社会封闭、文化凋零、教育机制名存实亡,故而开始反思自身的处境及其意义。芒克写下了《十月的献诗》,北岛写下了《回答》等,而后全国各地的知青们形成了一些聚集点,在“地下”秘密地进行诗歌交流,以此来祛除他们精神上的困惑。

经历了“文革”之后,这些知识分子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纯真无知,他们已经从纯真变得复杂,他们仍有希望,但希望伴生着怀疑,并夹杂着失望甚至绝望。政治上的现世偶像被打碎后,精神上的虚幻依附感也逐渐消失,所以,自我的寻找就成为一种必然,在朦胧诗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寻找自我,成为非常普遍的思想表达。

如果没有“文革”的教训,青年人可能不会独立思考,也不会摆脱偶像获得精神上真正的“长大成人”;如果不是“文革”的惨痛经历,他们可能仍会满足于做精神的侏儒,充当偶像的制造者或政治权威手中的棋子。

正如朦胧诗的反对者艾青所说:“现在还年轻的整整一代人,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一代人,上山下乡、插队、失学、失业、待业;他们没有受到革命的传统教育,甚至没有受到正常的教育。有些是在饥饿中长大的。”“他们亲眼看见了父兄一代人所遭受的打击。有些人受到了株连。这是被抛弃了的一代、受伤的一代。”

总体来看,他们属于“文革”一代,“文革”历史完成了他们青春人格的塑造,也完成了他们的成长教育,红卫兵和知青的生活经历基本构成了大多数诗人早期生活的全部,所以也可以称他们为“红卫兵一代”或“知青一代”。他们自身有一种强烈的“代”的意识,对“这一代”的强调,是自我的身份认同,是他们不约而同给自己的定位。(www.xing528.com)

朦胧诗人站在“文革”留下的巨大废墟上,为建构新时期的文学大厦奠基了各自的文学力量。可以说,朦胧诗的孕育是因为“这一代”人的崛起。

2.“论争”下的发展

朦胧诗的朦胧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最初起于顾城在一个非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生命幻想曲》等几首小诗。在那个年代,朦胧就意味着现代,现代就意味着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就意味着颓废,颓废也就意味着反动。

朦胧诗是否“朦胧”这场论争从1980年开始掀起高潮,1985年之后逐渐平息。有人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有人为这些青年诗人求情,认为最起码他们的探索精神还是好的;也有权威人士为朦胧诗起草呐喊助威的名篇。在人们支持与反对的论争中,朦胧诗的存在得到了认可,也正是在1980年,朦胧诗才得以正名。

伴随着轰轰烈烈的论争,朦胧诗不断涌现出来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对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影响,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通过这场论争,朦胧诗由原来的自发的、分散的探索性艺术创作,演变成了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论争中的朦胧诗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与先锋性不仅推动了诗歌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文学的创作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