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主体性在作文命题中的重要性

学生主体性在作文命题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俊杰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失其本源,重文法而轻性灵,施教惟规范法度是依,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文的人文个性漠然丢失。这样,人的性灵及其外部世界多元多变,而学生的作文大多呆若木鸡,中学作文教学处于事倍功半的尴尬的境地。鉴于此,我认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应高瞻远瞩,推行 “任性而发”的 “性灵作文”。“性灵作文”不是简单的复古,它体现着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

学生主体性在作文命题中的重要性

【作者】王俊杰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失其本源,重文法而轻性灵,施教惟规范法度是依,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文的人文个性漠然丢失。究其原因,一方面,貌似科学的知识能力训练实际上使作文教学陷入了烦琐哲学,写作知识和写作理论的大量超前传授,忽略了学生生活的体验、性情的陶冶和悟性的启迪;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作文教学急功近利,作文教学目的短期“务实”重于长期的人文修养,配合应试的 “快速作文技法”导致学生的作文严重缺钙。这样,人的性灵及其外部世界多元多变,而学生的作文大多呆若木鸡,中学作文教学处于事倍功半的尴尬的境地。鉴于此,我认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应高瞻远瞩,推行 “任性而发”的 “性灵作文”。

所谓 “性灵”,就是作者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性灵作文”不是简单的复古,它体现着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目前作文教改有三重:一是重视真情实感,二是重视深层开掘,三是重视逻辑思维。而三者以第一重为最难施教。老师常常怪学生是无情之草木,冷血不解感悟。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对学生的移情兴趣点缺少发现,在于老师忽略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其情感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

以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表现在作文的命题上,往往是老师代学生表示意思情感,如 《近墨者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毁树容易种树难》《逆境出人才》《坚持就是胜利》《学贵有恒》等等,这些带有明显的观念灌输和思想教育色彩的题目,“霸气十足,其本身就规定了写作内容、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根本没有给学生驰骋想象、纵笔挥洒的空间”。(叶黎明 《伪主体 伪生活 伪科学——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鉴于此,在两年来的作文教学中,我从作文命题入手进行改革,着重研究作文训练的命题设计,原则上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内在精神即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养护,细心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其真情至性。

众所周知,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写作活动既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其中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考力和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构成了一个严密多维的结构,……它贯串于写作活动的主过程,在搜集素材、提炼主题、安排结构、驾驭语言、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了解与研究学生写作心理活动的规律。”(钟为永 《语文教育心理学》第87页)中学作文的命题设计是整个作文活动的前提,同样也需要研究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首先,命题设计要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学生处在心理封闭期和二次模仿期,此时独立意识增强,由于身体的突然增长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进入 “成人世界”,他们比初中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要求别人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自己,并强烈希望摆脱大人束缚,独立地生活。反映在作文上,喜欢写一些富于思考性又带有哲理性的文章,随着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渐渐地好怀疑,爱争论,喜欢究根问底,喜欢标新立异。于是,我就指导所教三个班的学生分别自办作文期刊。学生给自己班的刊物起了名字—— 《心雨》(农村班)、《放飞》(城市班),在这块放牧心灵的自留地上,率意而为,真情抒写。例如刊物中的 《思辨擂台》栏目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入世时我便拟了这样的题目:如今“一切按规则办事”正确,还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激发了学生思辨的热情。

第二,使学生处于良性的心理状态是命题成功的关键。

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持续的状态。它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定持久,也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其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也可能是几个星期。心理状态可以出现在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各种心理加工过程中,如问题解决时出现灵感或迟疑状态、认识事物时出现注意或分心状态、情绪体验时出现平静或激情状态、意志行动时出现信心或犹豫状态等等都是心理状态的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命题,题目所含,要学生心所能思”,“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因此作文训练的命题设计若从 “要我写”转变为使学生见到题目后的“我要写”,必须使他们对题目高度注意、充满信心、产生灵感——处于良性的心理状态,这是命题成功的关键。譬如,高中第二册的写作第二单元的训练内容是:写出事件的波澜。我设计的训练是:以 “‘砰、砰、砰’,门外有人敲门”开头,续写成文。结果,平时怕写或不会写的学生快速成文后难禁快意,要求朗读,竟能让全班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因为 “门”的种类不一,柴扉、防盗门、船舱门、教室门、监狱门……不拘一格,门内、门外、时间、人数、身份、心思、个性、事因……等等条件都不确定,无限的想象空间,触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后来,各班以 “门外响起敲门声”出了本专号。我由此发现学生的想象是如此丰富,原来一个成功的训练设计,就是一把文思之泉的开掘之铲。(www.xing528.com)

第三,审美心理状态是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最佳的心理状态。

我认为:美育与作文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联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审美无疑是创作的精神,审美心理状态是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最佳的心理状态。

审美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审美态度等。“审美注意就是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形式特征的指向和集中,是审美主体被审美对象的形式吸引并专注于审美对象的形式特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是进行审美心理活动的积极准备状态,是审美心理过程的预备状态,‘集中’就是使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量维持在对象上。审美注意有如下特点:1.审美注意关注的是审美对象具体、直观、外在的特征或品质而不是内隐的特征或品质。2.现代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注意的焦点通常是短暂的,它不断地从一个对象转变到另一对象。但是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对象具有的独特审美特征和对审美对象的高度兴趣却能使注意力较长时间地保持在对象上。3.审美注意具有明显的强烈情感色彩和非功利性质,愉悦性强而意志控制少,是一种积极的富有活力的精神上的渴求状态,是一种高级的注意。同时,引起主体审美注意的对象常常符合主体的需要和兴趣。4.审美注意具有直觉性,表现为主体往往是在直接接触中不由自主地关注审美对象。”(郭成 《美育心理学》第121页)产生审美注意的典型表现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凝神观照,把整个思想情感都灌注在对象上,从而产生出审美期待,为进而体味其蕴涵的情调、意味和精神等审美活动的展开提供动力。

有人曾向19世纪印象派画家塞尚提过这样的问题:面对一个西红柿,当你画它的时候和吃它的时候,你对这个西红柿的感受是否一样?对此塞尚作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当他在作画时,面对的这个西红柿是可爱的、有灵性的,能够激起遐想的,而对一个被吃的西红柿,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受了。

学生作文犹如画家作画,作文命题的设计只有使学生对作文对象产生审美注意,做到主客体情感交融,才能使之物以游心、神思飞扬。塞尚之所以会爱上这个西红柿就是因为这个西红柿鲜艳的色彩、小巧的造型,以及它表现出来的无限情趣,激起了他无比喜悦的心情。他正是凭着这根情感的纽带,才从审美上与对象建立了联系,陶醉在情感的海洋之中。

当然,人们在实用活动中和求知活动中也会流露出一定的情感倾向来,比如,商人面对一块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宝石,也会非常珍惜,科学家面对枯燥乏味的数据、概念也会孜孜不倦,但是,这种情感对于对象来说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情感 “移注”到对象中去,他们关注的只是对象的价值或内在规律。而在欣赏者的审美观照下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都富有灵性。比如,在地质学家眼中,安徽黄山不过是一座普通的石山而已,而在一个旅游欣赏者看来,“石猴观海”“迎客松”等等却含情脉脉,有情有趣。

“人与现实所发生的种种关系,归根到底可以分为实用关系和精神关系两大类,审美关系是精神关系的一个方面。”(娄昔勇 《美学导论》)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作文教学多重视实用,无异于 “吃”作文:或教学生囫囵吃 (背),或大卸八块儿让学生分着吃——吃材料、吃套路……结果吃的都是死的东西,吃得肚子发胀。近年作文命题的设计多是话题作文,一方面让学生 “联系自身实际,自命题目”,一方面在立意要求上往往以传统定式打杀异类个性,这样的命题可谓是 “皮笑肉不笑”。好的命题应该使学生在精神上成为自由女神

由此,在教材写作单元训练中,我对作文训练题目的设计重视情景引入,利用学生审美心理使其身入其境,心悟其情。譬如,高中第二册的写作第一单元的训练内容是写出人物的特征。我为此设计了这样的训练:首先在班内挑出外形不同、个性不一的6名学生做模特儿,然后,让台上的模特儿与台下的同学互相观察描写,接下来读习作,猜猜被描写的是谁。结果,群情兴奋,描写生动传神,妙语不绝。一个同学在调查问卷 “最难忘的作文课”一栏中如是说:“这个方法也许不很新,可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之间还没有如此相互欣赏过,这次作文把我们的校园语言都用上了,写得特真特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