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诗教学的渊源、基础和时代条件优化方案

新诗教学的渊源、基础和时代条件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这些迥异于传统新诗的所谓 “异质新诗”,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到语文教育界的漠视,很少有幸入选语文教材以作为新诗教学的范例。复次,中国教育的历史转型为新诗教学的兴盛提供了必要而难得的时代条件。

新诗教学的渊源、基础和时代条件优化方案

首先,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诗教传统。自信 “不学诗无以言”的大教育孔子开启了以 “兴观群怨”为价值取向的诗教源头,并使诗教与礼教、乐教融成一统体系,目的在于通过 《诗》(即后世 《诗经》)等教材来感发意志、陶冶情愫、内修德性,完整地提升弟子的人格品位。孔子以降,以诗歌作为蒙学教材或以诗歌形式编写教材的传统历代流行,如宋代编选的 《千家诗》历数百年而不衰,对怡养儿童美感、拓展其形象思维优化语言能力都发挥了重要和长久的教育价值。尤其是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不但提出了对童子 “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2](P298)的教育主张,而且规定了诸如 “整容定气”、“清朗声音”、“均审节调”[2](P299)这些诗歌教学的基本操作要领,以收精神宣畅、心气平和之教学功效。中国古代这种源远流长的诗歌教学,滋润着一代代人的民族气质,承载着东方文化精华的世代传扬,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的精神价值;同时,它也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新诗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可供开掘和借鉴的教育传统——从诗歌教学的根本原则到诗歌教学的系统方法。

其次,新诗创作的丰硕果实和新诗艺术的日趋成熟,为新诗教学奠定了客观基础,即可供采掘的教育资源。毋庸讳言,与古典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清诗的漫长创作历史比较,现代白话新诗的诞生和成长期显得相对短暂,其诗美形态也相对欠丰满厚重,但是古代和海外辉煌璀璨的诗歌艺术滋养了新诗,20世纪中华民族艰辛豪迈的拓进历程培养了诗人的艺术人格和创作理念,进而催生了堪称 “铁与铁的抨击所发出的铿锵”这类优秀之作,[3](P221)足供语文教育从多层面、多视角来广泛选用。从激荡着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创造精神、被目为新诗自觉和自由之象征的郭沫若,到承继着中国古典诗歌之法则和韵味、并以凝炼的现代话语予以艺术化传达的闻一多徐志摩,从积淀着对民族苦难的深沉痛感并激溅着对理想太阳之追求激情的艾青,到澄明深邃、孤怆自持、渗透着对祖国命运真切关爱的20世纪最后一位高峰突兀的诗人昌耀,其间尚有多如星汉的名家名作可作为新诗教学的丰富资源而予以开掘。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除了现当代的诗家实绩外,更不能忽视历史新时期以来新诗创作令人眼花缭乱及至产生晕旋感的新发展。这种对 “五四”以来新诗传统作出了重大突破的新发展,以抒情个性的凸显、意象世界的裂变、语言所指与能指的张力等一系列空前的审美品格为特质,催生了新诗艺术鉴赏的革命性变化,乃至对革新整个民族艺术的审美传统也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欣喜地注意到,无论是80年代初期震撼诗坛的 “今天派”诗人,还是其后旗帜林立、主义迭出的 “崛起的诗群”,都极大地扩展了广大读者的诗歌审美视野,而远非只是激起诗论家们的惊叹或争鸣。然而这些迥异于传统新诗的所谓 “异质新诗”,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到语文教育界的漠视,很少有幸入选语文教材以作为新诗教学的范例。即使一些具有高度审美自觉的语文教师也不敢擅自将其引入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范围,以免劳而无功地占用学子宝贵的应试时间和精力。同时,作为历史新时期诗歌创作之新发展的另一翼是艾青、曾卓、牛汉、李瑛、公刘、白桦等已有影响力的名家,其历经人生磨难后那些喷薄着激情、洋溢着哲思的厚重之作,那些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彩、高标着诗人的艺术个性的崭新篇章,如 《鱼化石》(艾青)、《悬崖边的树》(曾卓)、《沉思》(公刘)、《我爱》(赵恺)等大量传诵一时的新作,以 “归来”后的审美陌生感进入了新诗史册。总之,新诗创作的诸多成就,新诗在时代变迁、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所发生着的艺术多元化、成熟化,在热切地呼唤着新诗教学要不失时机地同步递进。(www.xing528.com)

复次,中国教育的历史转型为新诗教学的兴盛提供了必要而难得的时代条件。长期以来中国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误入了一种异化个体生命价值的歧途,即抽去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内蕴而只剩下纯技术训练的外壳,导致学子片面追逐外在的考试分数却失去了作为主体人本应具有的伟岸理想、坚执意志、磅沛激情和独特尊严,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机械运作的考试工具。很难设想这样的工具人在结束了教育流程后能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梦想的那样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或曰以审美的姿态去创造性地思考和追求人生的理想。鉴于此,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开始了以优化人文素养为目标的从应试型向素质型更新的深刻蜕变。在这场革命性的蜕变中,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升华受到了特殊的关注,这就为个体生命的思维、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精神空间和教育氛围。在如是时代背景下,呼唤以发展人的超越性精神特质为目标的新诗教学正不失时机。艾青早就指出:“一切事物的价值,在诗人的国度里,是以他们能否提高人类的崇高的情操为标准的。”[3](P244)确乎如此,凡是无愧于 “诗人”称号者,莫不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艺术良知去唤醒人的灵魂,去激发人对真善美的憧憬意识和追求热情,进而从根本上去提升人的审美品格和整个的精神境界。正因这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广义的诗歌教学和审美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总之,经过对诗歌作品的精当选择,旨在美化人之心灵的诗歌教学就完全顺应还原人且发展人的素质教育这一时代主潮,就逻辑地成为正在中国大地上广为弘扬的素质教育的题中要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