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全体中学语文教师都能脱口而出: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明白白写着呢。
这一教学目标并非大纲拟定者的天才创造,它脱胎于解放以前的有关国文课程纲要,1922年的初、高级中学阅读课程纲要,1936年修正公布的初、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都有学生须养成文言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规定,解放以后的大纲只是在此基础上减去了写作的要求,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而已,至今未见科学的论证。这一本身未必科学也未必必要的规定之所以成为人们的 “共识”,成为有关专著论文立论的前提,不过是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写进了大纲,取得了政策的地位而已。
毋庸讳言,文言已经严重脱离今日社会的口语,古汉语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失失了它的使用价值,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也不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古汉语的良好习惯,那么,为什么要培养阅读古汉语的能力呢?“这里头仿佛含有这么个意思:你们要接受古来的遗产吗?好,你们学习古代语文吧,学通了古代语文然后自己想办法去了解那些古东西吧。”(叶圣陶语)殊不知大多数中学毕业生在往后的工作中、进修中根本用不着文言文,更不会去阅读那些文字古董,千方百计培养他们这方面的阅读能力不是在做无用功吗?(www.xing528.com)
以这一 “政策”为指导,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误区。由于选文只是 “例子”,教学的目的只是通过 “例子”培养阅读 “能力”,而不是掌握 “例子”本身,因而大量的时间便用在启发引导学生如何读懂 “例子”的方法上,诸如字的通假规律,词的活用规律,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多种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语序句的辨别等等,加上结构的分析、章法的研究、语言的欣赏、观点的评价,一问一答加偶尔出现的争辩充斥课堂,琅琅书声被挤到九霄云外,偶有一点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的点缀。结果,几十篇文言文学下来,不仅锦心绣口无觅处,就是能偶尔掉掉书袋说出几句的也寥寥无几。即使教科书上明确要求背诵的少数篇章,真正能够熟背记牢的也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的仅仅是注定要萎缩的阅读 “能力”。
高考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一 “政策”的指导下,选材的平庸化、命题的迷宫化已经成为高考文言阅读试题的超稳定特色。对高考的这一导向,学生的理解总是一针见血,就是考什么学什么,课文掌握与否并不重要,因而文言文教学效益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文革除外)。现在,新大纲规定了背诵篇目,但如果中、高考导向依然如故,学生是不会 “傻乎乎”地去花死功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