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结构游戏与幼儿心理环境创设基础

无结构游戏与幼儿心理环境创设基础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无结构”游戏环境中,不存在活动的领导者和服从者,游戏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每位幼儿都有机会成为对方学习的榜样,同时每位幼儿又随时向他人学习着。

无结构游戏与幼儿心理环境创设基础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应该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温馨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幼儿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会有较好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因此,他们也能够更好的投入游戏中,并积极的展现自我,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一) 温馨的物质环境——幼儿游戏心理环境创设的基础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行为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温馨的幼儿园环境布置可以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帮助幼儿融入到游戏情景中,使幼儿能够真正享受游戏的乐趣,畅玩于游戏活动中。

1. 柔软的空间设置

个体活动过程中其心理活动状态除了受到交往对象的影响,还受环境设置的影响。与那些棱角分明的游戏环境相比,柔软的、带有枕头的铺设有泡沫垫的环境更能让幼儿安静下来,并能够让幼儿产生舒适感,使幼儿间的合作增加,友谊升温(图4-13)。

图4-13 柔软舒适的游戏区域

2. 独处空间的创设

“无结构”游戏强调幼儿的自主自立,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每位幼儿都是独立的,独一无二的,需要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本园“无结构”游戏环境的创设是充分尊重每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创设并提供了独处的空间和时间,幼儿可随时进入安静的区域放松心情,调整自己的状态。

(二) 平等的师生关系——幼儿游戏心理环境创设的保障

“无结构”游戏强调民主与平等。在“无结构”游戏环境中,不存在活动的领导者和服从者,游戏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每位幼儿都有机会成为对方学习的榜样,同时每位幼儿又随时向他人学习着。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这些角色都是以幼儿的共同游戏者定位的,因此,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对幼儿游戏心理环境的创设主要分为教师行为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积极回应,其中教师行为上的支持可以使幼儿直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支持,而教师心理上的回应则会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向教师敞开心扉,并积极接纳在游戏过程中相处的同伴,最后融入同伴群体中。

1. 教师行为上的支持

自主游戏是幼儿游戏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学习。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应该注重幼儿游戏的过程,而不是过多看重幼儿游戏的结果,这样增加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体验,促进幼儿的发展。(www.xing528.com)

一是要鼓励幼儿做游戏的小主人。当幼儿在寻找游戏材料,创造游戏主题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和记录,这是对幼儿游戏的隐形支持。教师要相信幼儿的创造潜能,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问和空间进行考虑,这样才不会打断幼儿的游戏思路,扼杀幼儿的创造灵感。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作为有效的观察者,可以更客观、真实、深入地观察到幼儿游戏的各种现象。比如:幼儿偏爱哪一类游戏,幼儿中哪些人有领导游戏的能力,哪些玩具能引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水平哪些方面有了进步等。有效的观察为教师给幼儿提供怎样的材料,准备怎样的知识经验提供线索,使教师能更好地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

二是教师要注重随机指导。教师的适时介入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玩游戏,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介入幼儿游戏行为进行指导。例如,对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等表示肯定。例如:幼儿在进行“娃娃家”游戏时,有两位幼儿的烧烤摊周围和地上掉满了做烧烤的橡皮泥,竹签扔的满灶台都是,杂乱无章,而另一位幼儿的摊位上是干干净净的,串好的串儿摆放得整整齐齐,教师再仔细观察该幼儿的摊位周围和地上,不见一点橡皮泥,于是老师就对这位幼儿说:“哟,你的烧烤摆放得真整齐,你的厨房真干净,而且连地上也是干干净净的,我真想到你这里来做客,可以吗?”这时,另外两位幼儿听见,赶紧蹲下去捡地上的橡皮泥,捡完之后,又收拾烧烤台周围的物品,一会儿,就收拾好了,改变了乱糟糟的场面,使游戏又能顺利进行下去了。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只有让幼儿自由选择相关的行为方式,才能让幼儿真实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毫无拘束地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征服感、成就感有利于增加幼儿对游戏活动的探索热情,并在游戏过程中得到成长。当幼儿遇到困难和疑惑时,教师的介入不应该是直接帮孩子去解决问题,直接教会孩子答案,而是要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学习让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幼儿的所作所为,让他们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幼儿需要时适时介入,做到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自由,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从而引导幼儿发展个人的长处和特质。

2. 教师心理上的积极回应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积极心理回应是支持幼儿继续游戏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应该时刻观察幼儿的游戏动态,了解幼儿的相关心理活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首先,教师要热爱幼儿,积极与幼儿互动。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幼儿游戏的调节者、守门员、旁观者、参与者。针对不同的情景,在充分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教师可随时调整其策略,与幼儿进行相应的互动,以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其次,教师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实践表明,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尊重幼儿的同时更要学会赏识幼儿。“无结构”游戏为每位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大胆自我表现的舞台,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变现出来的闪光点,让每位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在了解幼儿特点的基础上与幼儿进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使每位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这样就可使幼儿敞开心扉接纳教师,并与教师建立亲密联系。

最后,教师要赏识幼儿,从点评游戏到分享经验。传统观点认为,通过评价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发现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指导幼儿游戏,促进幼儿的游戏水平更深一步发展。

从教师评价幼儿的游戏到幼儿主动分享游戏经验体现了教师儿童观的转变。以往教师往往在评价幼儿游戏活动时会陷入主观臆断,幼儿处于被动的局面。而幼儿分享游戏活动,讲述游戏体验的过程体现了幼儿对游戏主动权的掌控。此外,幼儿在游戏经验分享中也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推动幼儿同伴间的互动,促进游戏进一步的顺利开展。

(三) 和谐的同伴关系——幼儿游戏心理环境创设的根本

同伴关系是幼儿在幼儿园中形成的重要社会关系。幼儿在与同伴接触和互动中所经历的连接感和愉悦感与他们的情感发展、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幼儿社交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幼儿积极投入到相关游戏活动中,并建立广泛的联系,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1. 建设平等的同伴关系

情绪理解指个体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在交往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对其交往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事实上,幼儿情绪理解能力与他们的情智发展有重要的联系。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站在同伴的立场思考问题,学习相互礼让,尊重同伴的想法,积极与同伴沟通、协商和交流,善于运用相互协商的方式解决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学会识别他人的情感,预测他人的行为,尊重他人的想法,并最终建立良好的游戏体验感,更愿意进行游戏。

2. 鼓励互助的同伴关系

积极的同伴互助活动为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发展创设了丰富的条件,而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对其更好地融入同伴群体,进行同伴间的互动和交流有重要的作用。本园积极创设能够促进幼儿之间交流互助的游戏情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时能够接纳游戏环境,积极投入到相关游戏活动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