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夫(2008级录音)
2008年的夏天,那时候北京站的铁轨上还跑着双层的火车,大街小巷叫卖着奥运福娃,一个穿着周董背心,脚踩着詹姆斯篮球鞋的青年窜进了西土城4号院,那所心心念念的学校——北京电影学院。
那时候刚入学的我们是仰望着78班的大师们,心中一百个不服不忿,想着30年后老子就是那条好汉的壮志少年;是每个周末争抢着跟着师哥师姐进组拍戏,不甘堕落于魔兽世界里的一群有志青年;是早出晚归,痴心寻找爱情与事业平衡中的一群候鸟型中年;转眼四年飞逝,担心毕业就失业的一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老年。四年的学院生活是短暂的,但在我的记忆中它却犹如一段生命的完整片段,璀璨且珍贵。
毕业合影
毕业聚会
在这里,“兴趣”是我最伟大的导师,他教会了我“放下”与“自信”两件事。放下那些自己小时候不擅长的重重考试,放下自己读不懂的书、看不懂的数字,将自己最大的爱好雕琢成一生的事业。也正是因为有了“兴趣”这位伯乐,聚拢起了一群我们这样来自天南海北的小伙伴们。我们志同道合,在未来的道路上互相扶持与鼓励,坚定彼此的梦想,自信前行。
在这里,“讲故事”是我的辅导员,帮我记录下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并化作我创作的灵感。每天下课,学校后门的红珊瑚烧烤便成了我们这些“创作者们”的天堂。我们闹着、笑着、讨论着一段段离奇曲折的经历。做作业的过程往往比最终作业呈现的效果更有戏剧感和张力。时常我们也会聚在黑屋子里,对前辈们的作品品头论足。那时候的我们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课堂上时常会冒出一两个“刺头”,把老师辛苦找来的范例,批判得体无完肤。在电影学院的这四年里,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电影声画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去反思人性的善与恶,去勇敢地畅想未来的时空。
在这里,“手艺”是我最忠实的伙伴。直到今天,我依旧乐意以一个手艺人而自居。在四年的时光里,匠人的精神磨炼了我的意志。从此孤独寂寞不再是一无是处,因为有了“手艺”为伴。我开始学会静下心来去推敲每一章文字,去剪辑一段跳切的蒙太奇,去创造一个360度的音效环境,享受这种创作所带给我的成就感与内心的安静。(www.xing528.com)
毕业合影
在这里,还有一群不计名利的人。他们不像那些明星和创作者们可以在电影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但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加伟大。他们伟大的作品就是创作了他们的学生,创作出世界电影史上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中国电影人。
在这里,衷心感谢在四年中,每一位教过我、帮助过我的老师,是你们使当年那个年少迷茫的我认识到了自己“兴趣”的价值,是你们展现给了我电影“讲故事”的魅力,并且传授了这门我一生珍贵和尊敬的“手艺”。
这里是我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我的人生梦想开始的地方。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最后,祝贺母校70周年生日快乐,祝愿母校永葆一流,薪火相传。
作者简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