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文(82级录音)
王乐文
1976年我从山东蓬莱以“文艺兵”应征入伍,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受家庭影响,我自幼酷爱无线电技术,喜欢文艺、体育。入伍后曾先后担任图书管理员、广播员和放映组长以及厂宣传队乐队队员。每天都要联系各基层单位,带上简陋的录音设备采访录制节目,整理准备素材,晚饭期间向全厂播出节目。当时还效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模式:“八一电影制片厂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播报当日节目内容提要、播放自己编录的节目内容、插播音乐等,最后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那段工作经历,更增强了我对电影、电影声音和音乐的兴趣与热爱。
王乐文工作照
1980年厂里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到录音车间工作。我很快就熟悉了拟音、录音、音效收录与搜集、转宽磁、画记号、素材套剪等传统工艺流程,越来越多的录音师都愿意与我合作,完成一些影片音效和录音助理工作,经常跟录音师进组出外景,收录各种音效素材,在影片后期继续完成音效工作,从外景录音中熟悉和掌握了电影专业录音机、传声器使用技能,也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
1980年,我作为录音助理兼音响效果员,独立完成了大量军事题材影片声音录制和后期制作。在诸多次外景录音期间,我如鱼得水,几乎录遍了我军当时的军事装备、辎重、飞机、坦克、装甲和诸多种类的火器,收录下大量音效资料,为日后的军事题材影片创作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录音专业,毕业后我又考试获取三级录音师从业资格,开始了我最热爱的电影声音和音乐录音工作,在电影录音专业道路上不畏艰险,一路前行。毋庸置疑,在视听艺术教育上,北京电影学院赋予我真正的电影DNA,即属于电影的视听语言及电影基本艺术规律的启蒙教育。
毕业后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录音作品是《晚钟》,本片情节是史实又似虚构。但是,它从客观上引导着人们对过去了的那场战争进行反思,具有多层次、多视点、多线索等风格特征。即便是场面不大,人物不多,同样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战争的全貌,拥有相当丰富的思想内涵。“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不可能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作品的力量,在于由作品里的这一个,去联想到那许多。”欣赏主体通过引申性意象,举一反三,开拓新的审美境界,这是本片声音创作的初衷。
本片所讴歌的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塑造的是群像——八路军。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一种个性的呈现,都意味着对那场战争的不同态度,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漫无边际的坟场;那惨不忍堵的废墟、白骨;那枯瘦如柴、衣衫褴褛的孩子们;那拖老拉少戴孝的寡妇们,淋漓尽致地囊括了中国人民所经受的一切,无一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影片力图让人们从已经成为历史的战争中得到某种启示,摆脱了传统的单向或双向发展的局限性,其主题不仅是表现人与人、人与战争的关系,而是向新、全、深多方位扩展;既有传统影片的情节链,又有板块结构的布局;既歌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又控诉了法西斯及侵略战争的罪恶。战争究竟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影片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哥伦比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音响效果奖、并获多项金鸡奖。那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院派(编、导、摄、录、美、作曲)团队合作,也是我第一次接触音乐12音技巧的电影音乐录音。影片注重视听造型,大胆地把战争放置在背景,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的造型构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影片主题。影片《晚钟》《大决战—淮海战役》《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八月一日》《歼十出击》《八路军》等影片的完成,为我的电影声音设计创作理念奠定了基础。我开始注重宏观叙事的把握、细节的运用与表现,在每部影片中都能找到声音设计的发力点,把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达发挥到极致,竭尽全力地用声音去表达和推动视听体验与情感共鸣。
真、善、美永远是艺术审美的诉求,在电影声音设计上,我更注重艺术的真实,更加关注欣赏主体的听觉期待与心理满足。(www.xing528.com)
随着人类审美的不断演进,观众早已超越了纯粹的受众层面,衍生为欣赏主体的客观存在,强烈的互动、参与意识是非常普遍的常态。学电影离不开基础理论,创作与实践更离不开理论支撑。创作与实践就是学习的延伸,能丰富和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学习与创作、理论与实践是有机的整体。我终生都不会忘记在朱辛庄的日日夜夜,虽然当年的物质条件较为匮乏,但精神上却非常富足,是无价的财富积累。我们对电影文化如饥似渴,电影学院丰富多彩的公共课,培育了我们较好的审美潜能与艺术创作思维能力,专业课练就了娴熟的声音创作与制作技巧。各课程老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学作风,都给我留下了良多,将铭刻于心,受益终身。电影是最依赖现代技术的艺术门类,只有脚踏实地、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作为。
双手捧起北京电影学院历史发展的长卷,一种敬畏油然而生。尊师重道,薪火相传,实践教学、硕果累累。这些就像校园里的金字塔一样,时刻在昭示着我们:我们得益于电影学院老师、前辈们为我们奠基和奉献,我们所要做的和所能做的,就是努力继承好这些宝贵财富,并将其发扬光大,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
文化、电影文化、电影声音文化……
像三座大山一样,摆在我们的面前,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作为电影声音的设计者、录音实施过程的组织者,我们要像愚公移山那样,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电影录音师所应该具有的感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要靠一生的磨炼与修养,感觉的形成与修养密切相关。
鉴于水平所限,出于对母校、对电影、电影声音的一片痴心,言语中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或偏激,敬请老师、校友们批评指正。
我们期待着师弟师妹们早日搭载母校这艘“中国电影航空母舰”,创造出真正意义的“中国制造”“精确制导”电影精品,让伟大的中华文明,从近海走向深蓝、从本土迈向世界……
作者简介
王乐文,1984级录音系干部专修班校友,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录音车间主任、国家一级录音师。曾获“中国电影录音奖”最佳音乐录音奖,第一届“中国电影录音奖”特别荣誉奖。主要作品有《四渡赤水》《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八月一日》《金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