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荫楠(61级导演)
大学时代的丁荫楠
我是天津人,1959年9月奉母命进京讨生活。临行前家母训诫:不要做官,不许经商,学门手艺,吃碗干净饭!这也许是因为我的父亲曾经在军阀吴佩孚的手下做过电报局长,当时因为性格过于耿直遭到贬黜,导致积郁太深,很早便病死了。另一方面,爷爷从商,开的是赁货铺,专做婚丧嫁娶的红白事,在天津算是大户,可是一场大火将拥有的产业化作乌有。到了我五岁那年,家道已中落。也许是母亲看到无论是经商还是做官,都不免尔虞我诈,起伏不定,即使赚到财富也是昙花一现,不如让自己的孩子踏踏实实学门手艺,挣碗干净饭吃。
61班与周伟老师合影
初中毕业后,因为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高中,很早就参加工作了,在天津钢厂白云石车间里做工人。每次母亲看到我灰头土脸地从工厂里回来不禁落泪,担心我的未来碌碌无为,很是焦急,便委托表姐鲁纯素介绍我到北京医学院生化系作教学辅助员,所谓辅助员也就是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刷瓶子、摆实验仪器,在各个科室被那些衣着光鲜的教授、医生驱使,后来看我表现不错,又提拔我成检验科的化验员,但干的活儿终究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当时我便深深地感受到,人是有差别的。内心中感到自己必须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才行。
曾在大哥的熏陶下,从小喜欢戏剧表演的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北京工人话剧团活动,从那时起,我有幸见到了北京人艺的老演员,如董行佶 、刁光覃、舒秀文、朱琳等戏剧表演艺术家。他们亲自为我们讲授台词和表演方法,还带我们去观摩焦菊隐先生排练《茶馆》。当时这都对我后来报考电影学院起到非常重要的艺术启迪作用。
与张客老师在一起
1961年年初,国家号召在职干部考大学,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当时便萌动了考大学的想法。因为参加了的工人话剧团,经常跑龙套,对舞台表演十分酷爱,甚至在工作的时候还背诵戏里的台词。我当时便考上了总政话剧团,可话剧团的导演李维新分析了我做演员的自身条件不足,如身高,语速过快,认为我去当导演也许更合适。刚好电影学院也正在招生,建议我去考一下,即便考不上也没关系,多一条路嘛,就是因他的这句话,当时我也没多想,对电影艺术也十分懵懂,从未接触过,便报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了电影学院。
当时是王澍老师(在电影《小兵张嘎》中扮演翻译官)接待我办理报名手续的。他看到我是高中同等学历(初中毕业后上的夜校),就有些犹豫。我当时还有点失落,以为没报名的资格。王老师看我沮丧的样子,不忍心打击我,便又道:“先考考看吧。”便帮我办了准考证。(www.xing528.com)
初试由田风、周伟、张客三位老师主考。题目是即兴讲故事。根据田风老师举着的一个烟头,让我即兴编一个短故事,主要是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及表达能力。听说这种甄选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当时我已经考上了总政,所以心里有底了,也没有了压力。便以烟头为题,讲了一个充满悬念的小故事。把一个神秘人物点烟,抽烟,掐烟等动作描述出来,渲染出悬念的气氛,非常生动地叙述出来。毕竟我在业余话剧团泡了几年,表达起来也十分自信。
第二天在中央戏剧学院大门对面的南墙上发榜。我发现了我的名字,初试通过了,更让我信心增加了不少。复试是写《红色娘子军》影评。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写得极快,把自己对影片的理解,添油加醋地赞美了一番。但是,接下来的考试让我傻了眼。因为调干生还要参加语、数、理、化、外文的考试。可我当时已经参加了工作好几年了,也没有来得及复习数理化,所以门门考得都不理想,有的还不及格。后来听周玮老师回忆,在关于否录取我,老师们曾经产生过争论,说我的成绩考得实在是不理想,文化课不行,就打算把我刷下来。考完后,在回家的路上,自知文化课不及格,肯定是考不上的。可半个月后,一个早晨,我在实验室里接到工友老王送来的一封北京电影学院的信,打开一看竟是录取通知书。原来是周伟老师力排众议,最终决定录取了我,因为她是导61班的班主任,有一票决定权。可以说,周伟老师的选择,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当时我真的高兴极了,因为我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年代,我真的太幸运了,如果是放到现在,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的。
当我把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喜讯告诉母亲时,母亲还问“电影学院”是个什么大学啊?在她的心目中北大、清华才是正经的大学。我虽考上大学,但还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当时的导演系新生入学后,还有三年甄别的制度。三年中考试成绩不及格的,老师有权令其退学,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记得刚入学时,章泯院长接见导61班的新生说:你们14位同学中,将来如果能诞生两名合格优秀的电影导演,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当时我们都面面相觑,都害怕被劝退,我自知文化基础最差,只有加倍勤奋努力学习,才不会落下。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从未松懈。我考试门门成绩不错,终于过了甄别期,才真正把心放下。
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让我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地位,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并确立了终生奋斗的目标,学了一门能吃饭的手艺。59年过去了,今年院庆,回忆起我十分之一的生命,是在小西天度过的,实感庆幸,无限感恩。在学院八年的时光中,我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掌握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即理想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理,指导了我以后的导演艺术之路,既开阔了眼界,又打开了心扉,学会了用视觉思维来想象,锻炼了作为一名导演的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我深深地感谢培养、教导我的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们,是你们给了我艺术的生命,更像呵护自己孩子一样地爱护我。记得毕业后,我刚刚谈恋爱,对象单位的党支部派人来学校了解我的情况。辅导员苟文伦老师还替我美言,事无巨细地关怀照顾我这个穷小子。
纵观北京电影学院70年来,培养出的电影艺术各门类的优秀人才,何止上千上万,而如今各位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在新中国电影事业上所创造的成绩,在国内国际各大电影节所获得的各种嘉奖,这都是老师们付出了辛苦汗水与爱心甚至是生命才得以实现的。足以证明北京电影学院是新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在此,通过这篇短文,向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致敬,向中国电影的未来三呼万岁!
作者简介
丁荫楠,1961级导演系校友。主要作品有《春雨潇潇》《逆光》《孙中山》《周恩来》《相伴永远》等,曾获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