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中(60级摄影)
在我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生的行列中,大部分投入我国影视剧的艺术创作中。他们在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动画片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了他们的才艺,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硕果累累。在摄影系毕业生中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入伍到了部队系统,参与到国防建设事业当中。
分配到了国防科工委的同学们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投入中国的两弹一星的研制、实验、发射的收集和拍摄工作,记录下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为我国的国防科研贡献了力量。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在极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现场拍摄,得到了第一手的真实资料,为两弹一星的成功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摄影系60班有5位同学参军到了部队,他们是在国防科工委的王福战,在海军科工委的董义亭、董全德,在八一厂的刘惠中、刘之祥。照片中左起:左1董全德,左2刘惠中,左3董义亭,左4王福战,左5刘之祥
王福战,摄影系60班毕业生,1964年分配到国防科工委工作,参加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实验、发射的拍摄工作,90年代转业到地方,任河北省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董义亭,摄影系60班毕业生,1964年分配海军科工委任摄影,为海军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董全德,摄影系60班毕业生,1964年分配到海军科工委工作,80年代末转业到地方任农业电影制片厂厂长
参与国防科工委工作的同学,他们是摄影系58班的张会响、班润才,摄60班的王福战等。
我国的海军从60年代到现代已发展成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是保卫我国海疆的威武之师,在人民海军的建设中,我学院有两名毕业生响应毛主席“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的号召,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战斗当中,他们是摄影系60班的董义亭和董全德两位同学。(www.xing528.com)
另一部分毕业生分到了部队电影制片厂,摄影系就有13名同学分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他们是:李连祥、许连庆、潘锦元、王程帆、刘惠中、刘之祥、黄福祥、张驰、白福金、丁善发、邓影、李哲先、马立国,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投身到保卫祖国保卫边疆的战事之中。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出生入死,在战场上记录下战士们史诗般的英雄事迹及战斗豪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搜集到很多第一手军事资料。
战地记者刘惠中,荣立三等战功,摄影系60班毕业生,1964年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并参与到《苦菜花》的拍摄工作中,1965年到1967年参加了《东方红大歌舞》《椰林怒火》《赤道战鼓》影片的拍摄,1967年受总参之命奔赴越南前线,任战地记者,在越南前线七个多月的时间内,拍摄了大量的军事资料及武器使用的效能,拍摄了我军英勇抗敌的事迹,也丰富了战地摄影的实践知识,曾参加著名的河内保卫战两天三夜,由于战时战事的调防和部队失去了联系,六天后上了烈士的寻人名单,之后找到了友军部队,因此有了有“活烈士”誉称
学友+战友一同出征赴战场,摄57班的李连祥和摄60班的刘惠中于1967年受命赴越南前线,任战地记者。1967年7月两位学友在中越边界友谊关出国时合影,两位战友1968年返回祖国,并双双荣立三等战功
这些同学们在实战的战场上英勇无比,有的立下战功,有的在战斗中负伤,更有的同志在战火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战地记者在实战中记录下了各种武器的效能及现场实效,积累了许多实战知识,丰富了军事战场上的实战经验,尤其在摄影上了解到战时摄影的特殊性及战地摄影的要点,为军事摄影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保卫祖国做好准备。在实战的战场上,我们的同学有的壮烈牺牲,有的立下战功,有的留下了“活烈士”的美称。
刘之祥烈士,摄影系60班毕业生,1964年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1968年赴越南前线任战地摄影,1969年回国,同年到南海执行拍摄任务,于1969年3月17日在南海光荣牺牲,并被追认为烈士
作者简介
刘惠中,1960级摄影系校友。毕业分配至八一电影厂,参加了《苦菜花》《东方红大歌舞》《万水千山》《交响音乐沙家浜》及越南战地纪录片的拍摄。1967年复转到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摄十余部科教片。1982年到北影拍摄了《明姑娘》。1986年到童影厂拍摄了近十部故事片。导演的《小虎斑斑》2001年获华表奖及童牛奖,《沉甸甸的十六岁》获飞天奖。200O年并入中国电影集团,之后任国家电影局审片组审委,北京广电局、电影频道、电影资料馆技术审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