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母校北京电影学院,我向你致敬!

母校北京电影学院,我向你致敬!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前宽今秋10月,我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将迎来70华诞,此刻,我以老校友的名义,并携爱妻肖桂云向母校致敬!祝福母校生日快乐!1985年在云南拍电影《逃犯》现场我的母亲是位靠勤劳、智慧抚育多子女成长的普通家庭妇女。回眸60年前北京电影学院难忘的校园岁月:俭朴进取,师生情真,视野开拓,浓郁学风,这就是当年小西天电影学院的气场,有一股青春活力。让学生感到走进电影美术系,教有所指,学而致用,师生同心,其乐融融。

母校北京电影学院,我向你致敬!

李前宽(59级美术

今秋10月,我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将迎来70华诞,此刻,我以老校友的名义,并携爱妻肖桂云(导演系60班)向母校致敬!祝福母校生日快乐!

1959年,在举国喜迎共和国10年大庆时,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北京电影学院。在决定人生旅途中两个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否则我将与电影无缘。

1985年在云南拍电影逃犯》现场

我的母亲是位靠勤劳、智慧抚育多子女成长的普通家庭妇女。1959年6月24日中午我在大连收到北京电影学院寄来的“准考证”,第二天上午北京就开考专业科目,飞都来不及……虽已考上了鲁迅美院,我还想赴京赶考,民装小脚的母亲不顾家里的困难,一个下午几乎跑遍了所有能去的地方,愣是东家借两块、西家凑三块,凑了进京赶考的40块钱。在走出家门那刻,母亲又急匆匆地追来,我以为妈妈改了主意,她从衣兜里掏出仅有的两毛五分钱放在我手上:“穷家富路!”开往火车站的电车启动了,夕阳下母亲伫立着目送儿子第一次远行,为儿子祈福,那年我18岁。

1989年在南京拍摄电影《开国大典》现场

第二天后半夜抵京,赶到电影学院时,主要专业课已考完两门。学院招生办王澍老师居然热情地接待了我,他高高的个子,白胖胖的脸上架着一副大近视眼镜,他安慰我:“别急,给你特别安排!”他让我先与摄影系考生一起应试素描,又安排我与另一考生单独考“设计”。王澍老师的热情与宽容,让我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学生,成全了我毕生光影之路。

在电影学院开学典礼上,章泯院长的讲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先贤为我们留下一句话叫‘德才兼备’,为何把‘德’放在‘才’的前面,而非‘才德兼备’,因为德比才更重要,你有才而无德,那叫‘缺德’,没有德再有才也得不到人民的尊重,也成就不了艺术家。”

导演系系主任田风教授说:“同学们不要以为考上了电影学院,将来就能成大导演、大明星、大摄影师啦……整天飘飘然、美滋滋的,你们距离真正电影艺术家还远着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进入电影学院是万里长征刚起步,你们要用自己的毅志,继续爬雪山、过草地,向着理想的高峰,不停歇地前行……”

学院开学第一件大事是组织同学们参加10年大庆文艺大军,每天下午在午门前广场排练“粮钢舞”,天热很辛苦,但却十分开心。“十一”国庆节一大早大家徒步到东单北口待命,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师生同心并肩而行。文艺大军步入天安门广场沸腾的海洋,大家用力舞动着手中的铜镲和红绸,金水桥前每张幸福的脸上都挂着激动的泪水,国庆之夜电影学院师生在天安门城楼下狂欢至次日拂晓。火红的年代,开启了在小西天五年的学习生涯。

回眸60年前北京电影学院难忘的校园岁月:俭朴进取,师生情真,视野开拓,浓郁学风,这就是当年小西天电影学院的气场,有一股青春活力。

美术系59班,虽是首创第一班,在教学与实践,是求知丰富的艺术空间,认知美术在当代电影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到走进电影美术系,教有所指,学而致用,师生同心,其乐融融。

1990年在武汉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开国大典》获金鸡奖最佳导演等八项奖

系主任李居山老师曾任长影美术师,教学认真的吕志昌老师50年代由中央美院毕业分配至长影,后来到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专攻电影美术,毕业回国担任我们美术59班主任。专业设计请北影经验丰富的著名美术师俞翼如老师主导,还请我国电影界著名大美术师秦威、池宁、韩尚义担任客座教授,绘画专业课由王树微老师担纲,大画家李宗津教授和中央美院梁玉龙教授主教绘画课,我们系葛维墨、李勇新、蒋采凡、陈忠敏、王砚晋、李国基等都是绘画水准很高的老师。中国当代美术大家:李苦禅傅抱石、蒋兆和、彦涵等诸前辈来系做专题讲座。经电影大师指导、美术大家点拨,让我们年青学子受益匪浅,影响毕生。

在小西天学习的岁月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学院想方设法不让学生们饿肚子,大米饭加菜做成“盖浇饭”。各班教室与宿舍的窗台上,都种置了绿油油的蒜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爽目,困难生活并未影响校园里的学习氛围,图书馆、画室、教室灯光彻夜不息,美术系经常到郊区山村写生画画。校园里除每周三、六在小礼堂放映中外电影外,小放映室里的教学观摩也从未间断。我们画室紧邻放映室,常常是在中外名片的电影音乐伴奏下画习作,这是电影学院画室与中央美院画室不同之处。

周六晚学院同学经常在大食堂举办舞会,学生自发小乐队伴舞,全院学生不多,女生更少,师生相聚在此,轻歌曼舞不亦乐乎。我与肖桂云第一次跳舞,正是在这场合。我没像样的衣服,穿了双旧皮鞋,自我感觉还特良好,在《花儿与少年》舞曲伴奏下跳得蛮开心,每每想起学院生活还是甜甜的。漂亮的学院小礼堂,共同课均在此进行,程季华老师的中国电影史、王子真老师的哲学课,文艺界著名人士夏衍、陈荒煤、侯宝林赵丹、谢晋、盖叫天等大师讲座,全院师生齐刷刷地坐在小礼堂敬听前辈大师授课。

每年“五四”青年节,学院举办“文艺汇演”比赛,美术系学生形象虽然“苦大仇深”,又没身段,却有智慧,出奇制胜,以表演唱“澧水船夫号子”、日本舞“八木小调”和“陕北组歌大联唱”,连续三年获学院文艺汇演第一名,曾两次代表电影学院到航空学院去交流。屠居华、陈兴明、陈晓霞、何宝通、林琦和徐书田等都参加了表演,我是系里文体委员,既是组织者又是表演者。美59班同学大都是“工农子弟”穷学生,画画专业是要花钱的,上油画课没钱买油画布,就用床单自制画布,变成一幅幅女人体油画摆放在床头,而床垫成了光秃秃的棉絮。一次中学女同学来宿舍,差点儿没吓晕:“妈呀!”忙闭上眼睛,科大的学生哪里见过这个场面——美术系宿舍整个一个女裸体世界

2011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www.xing528.com)

1963年系里派学生到北影实习,我被指定参加与导演系59班合作拍短片,担任《搭桥的人》和《新任队长》两部实习片美术设计,美术指导是吕志昌老师,马精武老师是《搭桥的人》主演,《新任队长》主演是表60班的王进同学。摄影师:鲍肖然、甘泉、廖家祥老师。导59班的同学:司徒兆敦、段吉顺、黄蜀芹、芦萍、吴天忍、刘好学、郭宝昌

在电影学院五年里,导演系系主任田风老师与我这个美术系59班的学生成为忘年交有两个因素:其一,都是大连人,田老师家住大连中山区枫林街39号,与我的大连二中紧挨着,每年寒、暑假都是我陪他回大连。田老师家的小客厅和阳台就成为大连文艺界相聚、畅谈文艺创作的地方。我则负责沏茶倒水,迎来送往,在其乐融融中给了我艺术熏陶。其二,田风老师青少年时即热爱美术,画得一手好油画和素描,家有万贯产业希望他这个唯一的男孩来继承,可他偏偏视绘画如命,舍弃家业远赴日本留学,考入日本大画家腾岛武二主持的东京帝国大学西画系,当时中国留学生仅考上两位,一位是田风,另一位是王式廓(后来是创作《血衣》的大画家)。1937年“七七事变”后,田风在地下党引导下回国参加抗日。抗战胜利后受组织指派到丹东创办“白山艺术学校”,解放战争到旅大创办“旅大文工团”,为团长兼总导演,他把母亲给他可供一生花销的两箱金银珠宝变卖,武装了旅大文工团交响乐队。1955年调北京电影学院教学育人。田风以他炽热的革命情怀,听从组织安排,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编剧作家、导演、演员、画家和音乐家等,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辛勤耕耘,育人成才,劳苦功高,无私奉献。他在电影学院的宿舍,也是学生们第二教室和艺术讲堂,星期天是学生们向田老师讨教的最好时光,我是田老师家的常客。他曾无不感慨地对我们说:“我的兴趣是画画,到日本留学跟腾岛武二学画,却没当上画家。当了舞台导演,服从组织决定来电影学院教你们学导演,自己却没当上电影导演。我这一生就这个样子啦,我的作品就是培养你们成为好导演,将来你们做出了成就,算给老师争了光……”

电影学院的艺术氛围是全方位的:课余时间到各大剧院看彩排、观画展、听音乐会,去京郊与老师一起画画,艺术院校之间相互交流、联谊活动,星期天跟教师一起去中山公园茶座观察生活,在老师家听古今中外文艺名家之道,与老师一起去藏家那里欣赏古画,等等。有一次田老师突然很严肃地问我:“你是不是在追我们导演系的肖桂云?”这一问可把我吓住了,学院里是不准谈恋爱的。看着他那严肃的脸,我半天不敢回答“是”,还是“不是”……半晌我拐着弯地反问:“她怎么样?”田老师大声豪气地:“人家可比你小子强多了……我可告诉你,追她的人学院内外可不止你一个。”我无言,还装傻充愣掩饰自己,但没逃过老师的眼睛。后来我时常在老师家见到她,老师还带我们一起去参观外国画展等。

1963年秋拍毕业作业,我与田老师在房山县外景地画画时,他对我说:“我看你小子是块导演‘料’,走我的路吧,许多大导演都是学美术改行干上导演的。记住,但凡是艺术大家都是‘干’出来、‘苦’出来的,没有一个是‘侃’出来、‘摆’出来的!”

1981年李前宽、肖桂云导演在北影进行电影《决战之后》后期制作

电影学院五年,课余时间跟田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不论在大连还是北京,我几乎是他外出看病不离身的唯一学生。他喜欢我、严格要求我甚至还骂我。是他让我感悟到人生追梦成真要有博大的心胸和意志,不要光说不练,恩师的话既质朴又深刻。

“好好干!一个艺术家是干出来的”。在北方,在新中国电影摇篮,学生把老师的赠言变成激励自己前行的力量,从摄制组最底层的苦活、累活干起。在长影,我从美工车间见习工人、到美工助理、科教片编辑,从故事片场记一直干到副导演、导演,成为吉林省委任命唯一的长影总导演。在这漫长过程中坎坷曲折与我相随,但从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多年后才知道,在我考美术系走出复试考场时,主考官钟敬之副院长指着我说:“这个考生更适合考导演。”

有趣的是,当年在我进京赶考的火车上,刚出沈阳正是北京开考时,我发现对面坐的一位很有气质的老人,我为他画了一幅素描头像,他认真配合,热情鼓励,并在画上签了名:彭八百。50多年后,当我应聘到中央文史研究馆成为馆员方知,彭八百先生是我国著名画家,是文史馆前辈馆员,有缘让我们在文化薪火相传

美术系59班许多同学后来成为优秀的电影美术师,在国内外摘金夺银为中国电影作出了贡献。20世纪90年代,我特别邀请了吕志昌老师和廖家祥老师参加我和桂云执导的历史大片《重庆谈判》,两位老师在学院曾教育指导过我,在我步入工作岗位后他们依然热心地关心和支持我,让学生深为感动,吕老师的这部戏赢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为影片增添了荣誉,也让学生深受鼓舞。

今年是电影学院院庆70周年,也是我走进母校第60个年头,回眸从影艺术人生,五年校园生活令我终生难忘,小西天那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美丽校园,让我们在这里领悟步入电影之门的真谛:要德才兼备,德为先。为寻梦成真,苦字当头,锲而不舍,乐在其中。小西天那美丽的花坛、中楼的阅览室、北楼的大宿舍、大食堂的白菜大葱酱汤、周六同学的舞会、小礼堂的观影与大师讲堂、不大的校园里表演系的朗朗练声歌唱、放映室传出的经典电影音乐、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师生间的纯真情谊……校园里树上小鸟的鸣叫也和谐融于浓浓的电影学院气场里,这是中国电影最高学府里的“味道”。60年再回味,依然那么醇香甜美。我为自己是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美术系学生而自豪,可谓“黄浦一期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为自己的选择欣慰。

时光隧道让我们把学院时的美好往事拉到眼前,在小西天为学生无私奉献的许多老师已不在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治学之风、育人之责的美好形象,依然伴随我们的记忆永驻。为了缅怀恩师田风,在他逝世卅年时,学生为他出版了《忆田风》,在大连和北京举行大型首发式。在田风老师百年诞辰时出版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并在母校举办了纪念新中国电影教育的开拓者之一——“田风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大型活动,学院新老师生聚集一起为之隆重纪念,导演系举办“田风同志育人思想与实践”研讨会,显现母校对一位老先生的大爱情怀与尊重。老师把全部心血无私奉献给了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必然得到后人敬意和缅怀。这是人间大爱真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7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母校从石老娘胡同到小西天,从朱辛庄到蓟门桥旁,一代又一代传承发展,阳光让母校始终充溢着活力。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又一批有才情的学弟、学妹们,不断为中国电影增添了亮色,同时熔铸了北京电影学院形象。当下我正抓一部表现新中国电影摇篮的影片《东方欲晓》,反映抗战胜利后,延安电影团奉党中央之命赴东北接收伪满映的故事。表现电影前辈们在战火硝烟中为人民拍电影,并付出生命代价,他们扛着摄影机和战士一起迎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他们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创始者,袁牧之、陈波儿、吴印咸、钟敬之、田方、王滨、沙蒙、于敏、舒群、罗光达、持永只仁等。这些前辈将是我们影片中聚焦的对象,也是后辈学习的楷模,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我们有理由自豪,70年来,从北京电影学院走出一支擎起中国电影脊梁的电影大军,他们为共和国电影事业赢得了辉煌。新时代,还将为中国电影由大国向强国迈进中发挥更加强劲的力量。

在母校70华诞之际,我诚挚地向母校致敬!祝我的母校永葆青春活力,办成多学科、标志性、世界前列的“双一流”大学。

作者简介

李前宽,1959级美术系校友。国家一级导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副部级)、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主要作品有《开国大典》《佩剑将军》《田野又是青纱帐》《重庆谈判》《七七事变》《抗美援朝》《星海》《红盖头》《传奇皇帝朱元璋》等电影及电视剧。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华表杯”政府优秀影片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