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录音艺术教育的反思与探讨

电影录音艺术教育的反思与探讨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电影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这个由杂耍演变的强大电影艺术,始终与录音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除了历史太短之外,录音艺术也受制于录音技术本身的不断演变,可以说是成也技术,败也技术。加之业内以往对电影录音的误导、误判,认为电影录音即录音技术,忽视录音艺术的存在,而电影研究者看到录音如此混乱、落后便也望而却步。

电影录音艺术教育的反思与探讨

如何开展录音系教改?怎样使电影录音艺术专业得到发展?这是我和同仁们需要反思决策的问题。我的母校是苏联唯一培养电影录音师的高校,偏重技术教育,远离电影其他艺术门类教育单打独斗,仅靠课程设置中的艺术讲座补充艺术理论教育,这样的方法对电影艺术中录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必须另辟蹊径。在朱辛庄我们虽然实现了前辈的梦想建成了录音系,也开设了声音讲座,但在社会上包括业界,对电影录音艺术仍然知之甚少,因此不得不在85班招生简章中在电影录音之后加上“艺术”二字以示侧重,并在入学辅导《欢迎你,未来的电影录音师》一文中对该专业详加说明。

学院我总把摄影系当作学习标杆,想象着摄影系和录音系是一对双胞胎,只是后者晚生了一会儿,它们有着相同的DNA——技术基因。我研读过葛德老师的《电影摄影艺术概论》等教材,发现摄影也曾不被认可是艺术。我们专业的技术课与摄影技术、技巧等有着可比性,因此其在课程设置、技术课和艺术课的配比等方面都对我们有参考价值。我们决定搭上教改快车追赶摄影系,期盼能与其共同发展、比翼双飞。

研究电影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这个由杂耍演变的强大电影艺术,始终与录音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梦想结合已发明的留声机创造一种有声有影的新技术。未及成功,卢米艾尔兄弟抢先发明了无声(默片)电影。30多年后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用留声机(机械录音)技术,完成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之后光学录音技术(胶片录音)使有声电影得以快速发展,迫使默片大师卓别林不得不割爱选择有声电影。磁性录音技术的发明和在电影中的应用,使录音摆脱了胶片,电影声音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很快由单声道发展为双声道、多声道立体声电影。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率先在电影录音中广泛应用,实现了电影录音、电影声音数字化,有了数字环绕声、数字全景声电影。此后又经过数年的研究试验,摄影、影像也摆脱了使用百余年的胶片载体,完成了数字化进程,终于诞生了今日的数字电影,这是电影史上的又一次革命。相比摄影技术,录音技术在多次电影变革中总是起着先锋带头作用。可为何录音艺术的发展远比摄影艺术落后?(www.xing528.com)

毋庸置疑,较之摄影,录音进入电影晚了32年,正规录音教育又晚了一二十年。除了历史太短之外,录音艺术也受制于录音技术本身的不断演变,可以说是成也技术,败也技术。不同的录音技术从原理、设备、构造、载体、操作、使用等都有着质的变化。录音师要下大功夫花时间学习钻研才能掌握适应复杂技术工艺的更新换代。录音师疲于拼命完成每部影片的录音任务,少有花精力去研究理论。加之业内以往对电影录音的误导、误判,认为电影录音即录音技术,忽视录音艺术的存在,而电影研究者看到录音如此混乱、落后便也望而却步。

尽管我们的录音师已创作出许多有特色、富有表现力的电影声音,出了不少电影录音金鸡奖获得者,我系张瑞坤老师即是该奖项的获奖第一人,但这都不能改变理论滞后于实践、录音艺术落后的现状。为此,我们不断做出努力,以求尽快改变现状。曾推荐吴凌、沈雁的毕业论文刊登在校刊(即现在的学报)创刊号上;本人也发表了论文《电影录音技术和电影中的声音》,指出电影中声音的虚假性;我们和学报编辑部共同举办了首届电影声音研讨会;开办全国性声音、录音短训班,仍请周传基老师大讲电影声音,直到我系吴昊、李伟、俞晓老师接班。这位并非录音系在编的周老师是录音艺术专业建设的有功之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