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现在又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影把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而信息时代又将会产生什么新事物?
视听制作大众化、平民化,是最主要的变化。电影胶片时代,成本昂贵、技术复杂,必须由专业人士和机构来进行艺术制作及商业运行。今天的数字制作,使视听制作和发行变得成本低廉、操作简易,成为社会各个行业、每个人都可以掌握与使用的现代交流、表达手段。
1998年,我开始用家用小摄像机拍摄一些出访、家庭聚会;直到2006年我才尝试着用premiere编辑软件把它们编剪成十几分钟的短片,放给家人、学生、朋友看着玩。我给它们起名“谢飞个人作品1”“个人作品2”,至今已经排列到七八了。50年前,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提出了“摄影机——自来水笔”理论:摄影机将和自来水笔一样,可以自由地书写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成为文字一样灵活、一样精妙的写作手段”。今天,活动视听拍摄已经普及到每一个人手中,许多初、高中学生早已熟练地掌握了拍摄与电脑声画编剪技术,网络上视频短片、“抖音”爆炸式地涌现,都告诉我们,传统的电影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视听制作的高等教育部门必须“与时俱进”,改革我们的观念与教学。前几年,我就用微博、微信向社会提出“视听制作应当进入中学课堂”和“让经典电影进入教学”的两个倡议。前者是提出让摄影、录音、剪辑以及编导的基本技巧与知识,如同古老的音乐、美术基础一样进入初中和中学课堂,使未来的孩子们尽早掌握这一现代技术提供的讲述与交流方式;后者是让百多年来电影艺术的经典作品成为小学、中学、大学的必看教材,提高未来一代的影视文化审美水平。和世界各地一样,手机、微信、网络造成了人们“浅阅读”、知识“碎片化”的浮躁现况;主流电影市场观众低龄化、过度娱乐、低俗化的现象,文化艺术电影生存困难。改变这一现状,应该是我们视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视听制作的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不矛盾,而应该是相辅相成。扫除了文盲,人人会用文字写东西,而作家、文豪还是凤毛麟角。在视听制作手段普及的今天,我们高等专业院校的视听教学如何改进,未来的电影专业导演,大师艺术家如何发现与培养,仍旧应该是我们专业院校教师们的首要课题。“精英培养”的课题又会回到我们高等传媒教育者的面前。
回顾半个世纪的教学经历与经验,我深感幸福与激动。我为能从事这一令人欣喜、愉快、极具创造性和乐趣的职业而高兴;为目睹、陪伴着一代代青年电影人起步、坎坷、辉煌而幸福;更为遇到了这个变化万千、充满机遇的新时代而振奋。(www.xing528.com)
这是2014年我退休前写的一些心得,今逢母校70周年大庆,又整理了一下文字,谨以此文贺寿,与校友们同飨。
作者简介
谢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1965级导演系校友,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导演系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并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国际影视学校中心”国际学术组织理事等职务,并担任金鸡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多个电影节评委。主要作品有《益西卓玛》《黑骏马》《香魂女》《本命年》《湘女萧萧》等。作品曾获政府优秀影片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银熊奖等多个国内外奖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