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期综合培养,后期专业深造

前期综合培养,后期专业深造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续苏联“分科教育”,还是借鉴欧美“综合培养”的模式,一直是北京电影学院近30年不停探讨的话题。“前期综合,后期分科”“本科综合,研究生分科”是中国电影教育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影展采取学生组织、学生打分评判的方式;每届观众人次超过万人。所谓“后期分科”不仅是指学生可以在高年级选修自己擅长和喜爱的具体专业课程,更重要是在研究生教学里开设专科的深入教学。

前期综合培养,后期专业深造

继续苏联“分科教育”,还是借鉴欧美“综合培养”的模式,一直是北京电影学院近30年不停探讨的话题。影视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培养”发展到今天的“普及教育”之后,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

“前期综合,后期分科”“本科综合,研究生分科”是中国电影教育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从被调查的600所开设影视教育的高校中,本科以“影视制作”综合教育为学制的学校数量占了70%以上。

目前,北京电影学院仍然保持了分科教学的建制,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制片、动画、图片、电影学、视听技术11个院系各成体系;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不断地在尝试“分科”与“综合”的结合。

其实,在我多年教授的“视听语言”“导演创作”等课程中,看电影、讲电影、拍电影是贯穿所有课程的核心内容。电影教育里的“博览群书”,就是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电影。好的、重要的电影对学生认识自己、开掘自我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贾樟柯曾说:“一个周六,相约的玩伴没来,21岁的我,无目的地在太原郊区溜达。一个俱乐部在放《黄土地》,进去看了10分钟,自己的感情就整个被吸引进去了。那里面的人、土地和我的家乡一模一样。还能这样拍,还有这样的电影!我一下子蒙了,也一下子突然醒了。”一部电影决定了他人生职业的选择。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后,一次在学院礼堂看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觉得特别像我中学那帮同学。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经验也可以拍成电影。”于是开始挖掘自身的记忆,写作故乡小县城的故事。看了过去崇拜的前辈校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明白“每个导演心里都有一个价值观,有他自己的一个逻辑世界”。于是开始寻找自己特有的、不同于过去大师或崇拜偶像的电影价值观,寻找自己的独有电影。

教师通过剧作、表演、视听语言、电影史、电影理论等课程,带领着学生去“说电影”、探讨电影,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作业的“拍电影”过程中掌握技能,开掘自己内在的形象感悟力、艺术构思力和创作执行力

1—3分钟的各类视觉练习,5—10分钟的纪录片、场面调度、小说、经典电影模仿拍摄,15—30分钟的毕业短片拍摄。50年来,我们坚持作业带教学,用5—7个“拍电影”的实践作业,贯穿3—4年的导演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0年代末期由于扩招,也由于经费紧张,学院曾经有几年停止了毕业联合短片的拍摄,使许多学生无法获得必要的实践锻炼。受90年代两次去以色列特拉维夫国际学生电影节的启发,2001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发起举办了首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影视作品展”(ISFVF),至今已经举办18届了。每年从世界报名的近千部学生短片中,挑选约90部,放映一周;并邀请外国、外校学生、教师来交流。影展采取学生组织、学生打分评判的方式;每届观众人次超过万人。看到世界各地影视专业院校的精彩作品,极大地启发和激励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发展。2004年,学院再次扩大各专业的毕业联合作业教学,把“拍电影”的教学方法制度化、规模化。现在,学院每年拍摄的学院毕业联合短片约20—25部,各系制作的毕业短片更是多达30—50部。(www.xing528.com)

所谓“后期分科”不仅是指学生可以在高年级选修自己擅长和喜爱的具体专业课程,更重要是在研究生教学里开设专科的深入教学。北京电影学院自2006年起,开设了“在职研究生”教学,即招收已经有了影视、艺术、文学等专业的业务实践经验的学生,入校深造编剧、导演、摄影、录音、制片、美术等专业。导演系的在职研究生经过3年学习,要求执导电影长片毕业。2012年,我主持了“电影新人培养——研究生毕业长片计划”的实施。每年两次在学生中征集长片剧本,经教师团评选后,由学院投入设备(折合80万人民币)和资金(50万人民币)进行拍摄。至今已完成了多部研究生长片毕业故事片《告别》《盛先生的花儿》等都受到许多赞扬。

从执导短片到长片,是一个电影导演成才的关键阶段。过去学校教育不承担这一工作,学生需要自己到社会,到影视制作业中去“摸爬滚打”。现在,我们应该开始为这一阶段的培养开展工作了。

电影导演是个需要精力、体力,有年龄限制的专业。我曾对近百年来世界上知名的400余名有成就的电影导演的学历、处女作、成名作年龄和作品数量做过统计学式的分析与研究,电影导演受教育的程度从20世纪20年代大专以上占49%,早就上升到90年代的85%—90%;但是导演长片处女作的年龄从20世纪20年代的26岁,反而上升到90年代的33岁,而拍出自己的成功代表作的年龄更是一直维持在38—40岁的年龄。这说明导演这个职业还是需要文化和经验的积累的。

科学生在23岁左右毕业,到30岁左右成为独立导演,有5—10年的准备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多数导演成才的唯一道路是到摄制组里做场记、助理、副导演。录像、数字技术出现后,拍摄各种短片,成为许多现代导演成才的捷径。我们高等影视、传媒教育,将过去“精英教育”的经验转换到这些处于“准备期”(23岁后)的青年人才身上,设置合理的学制和课程,使他们避免“商业娱乐大潮”和“政治宣传”的裹挟与干扰,早日(30岁左右)拍出自己的处女作;走上积累经验、阅历的成长期,在精力最旺盛时期(40岁左右)拍出自己的代表作;并尽可能地发展和延长自己拥有的艺术生命期(50—70岁)。

说来可叹,我自己23岁由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历史,有10年被政治运动、农村劳动所耽误,33岁开始教书与当导演助理,36岁才拍摄处女作,导演事业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2年左右。幸运的是,我还有自己的主要职业——教育,至今已经做了50年,如果身体允许的话,我还可以再做10年的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