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国初期:1956—1966年,中国的创立

建国初期:1956—1966年,中国的创立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学院的前身“表演艺术研究所”立刻成立了;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在章泯、吴印咸、钟敬之等前辈的努力下,升级为学院,开始招生与教学。以此组成了第一批导演教学师资,并于1956年至1966年,连续招收了6届四或五年制的导演本科生,此后逐步创建和开展了中国的电影导演教育事业。所谓“第三代”导演,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电影导演岗位的一代人。

1956年,曾经只开设表演、编剧教学的北京电影学校增加了导演、摄影、美术等专业,升级为学院,从此新中国电影导演的学校教育开始了。当时的学院是由政府开办的大学,一切经费、制度、管理都来自政府有关机构,也就是文化部的艺术教育司和电影局。1949年10月,追随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中国,对电影的宣传、教育作用极为重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两年后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莫斯科国立电影学校”,因为革命的领导人列宁说过:“在一切艺术形式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学院的前身“表演艺术研究所”(陈波儿主持)立刻成立了;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在章泯、吴印咸、钟敬之等前辈的努力下,升级为学院,开始招生与教学。

“苏联模式”的分科教学、精英培养,是中国电影导演教育第一阶段的特征。1955年,政府从苏联请来了4位来自莫斯科电影学校的教授(导演专业B. 伊万诺夫、表演专业A .卡赞斯基、摄影专业A. 西蒙诺夫、制片专业B. 安东年柯),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各种专业的培训班,为期二年。其中“导演培训班”从各制片厂招收了25名学员,多数是是从事过副导演、演员,乃至导演的中青年电影人才。以此组成了第一批导演教学师资,并于1956年至1966年,连续招收了6届四或五年制的导演本科生,此后逐步创建和开展了中国的电影导演教育事业。中国电影的“第四代”导演人才,就是北京电影学院“创建时期”的成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时期,当时高中毕业生的数量经常少于新建高校招生的数量。 比如1956年,全国高中毕业15.4万人,而高校招生数为18.5万人。北京电影学院那年的招生情况也是相当激烈,当时招收导演22人、表演33人、摄影31人、放映专科29人,共计115名新生,报名考试的超过2000人次。第一届的22名导演学生中,应届高中毕业与有工作经验者各占50%,最大年龄33岁,最小18岁。可见入学考试竞争、挑选之激烈。

北京电影学院是当时有着6亿至8亿人口国家中的唯一国立高等电影学校。四年学制(其中59班和60班学制为五年)学生不需要交学费,国家还给予贫困生生活补助费用。

《青春祭》工作照

78班毕业作业《小院》工作照

教学中,讲授与实习各占50% 学时,从舞台小品表演入手到正式舞台片段与戏剧的演出,让学生全面学习剧作、表演、导演技能;摄制实习用16mm到35mm黑白胶片拍摄纪录片、默片、毕业短片;大量观摩中外优秀电影作品贯穿于四或五年的学习当中,充分让学生掌握视听表现、剪辑、场面调度、色彩光线等手段。按照苏联专家的话说:“国家在学校培养一个电影导演花的钱,相当于培养一个飞行员。”可谓“精英培养”的典型。(www.xing528.com)

创建时期毕业生成才率达到84.2%,这是后来各个时期无法达到的高度,它得利于中国当时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当时我们刚刚毕业的师哥、师姐,全都被分配到国家的九大制片厂,作为助手跟随当时正处于创作旺盛期的“第三代”导演进入创作。

所谓“第三代”导演,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电影导演岗位的一代人。这是一个年龄在35—65岁的导演群,多数没有正规的大学影视教育经历,分别来自戏剧、文学、表演等领域,又在电影制片厂里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逐步学习成才,是一批有着深厚社会、战争经历和艺术经验的电影专业人士。吴贻弓(56班学生,导演过《巴山夜雨》(1980)、《城南旧事 》等著名影片)说:“我20世纪60年代到上海电影厂后,跟遍了有名的老一辈导演艺术家,师从沈浮、孙瑜、郑君里、吴永刚等,参加了几十部电影的摄制全程,为今后的导演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那时期中国故事片电影年产仅30余部,年轻导演独立执导的机会完全没有。再加上1966—1976年到来的“文革”,电影摄制几近停滞,我们这一批毕业生全部随着革命运动的浪潮,到农村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80年代重回电影摄制与教育的岗位时,已经都进入中年了。

56班导、摄、表三系联合毕业作业《父子俩》拍摄现场

我常常说,我们“第四代”导演是被耽误的一代,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是中国电影最蓬勃发展的时期,故事片产量突进到100—300部,影院观众在80年代初曾达到293亿人次,直到90年代中,一直保持在百亿人次以上。在中国电影“计划经济”的最后时期,北京电影学院的这第一批100余名导演毕业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纷纷拍出了自己的处女作以及成名作。《生活的颤音》(1979,滕文骥,64班)、《邻居》(1981,郑洞天,61班;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城南旧事》(1983,吴贻弓,56班;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青春祭》(1985,张暖忻, 58班;入选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野山》(1985,颜学恕,58班;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人鬼情》(1987,黄蜀芹,59班)、《开国大典》(1989,肖桂云,60班;获中国电影百花、金鸡奖最佳影片)、《大决战——平津战役》(1991,韦廉,64班;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香魂女》(1992,谢飞,60班;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周恩来》(1992,丁荫楠,61班;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等等。在电视连续剧方面,毕业生们也有着显著的成绩,诸如风靡全国的《蹉跎岁月》(1982,蔡晓晴,61班)、《围城》(1990,黄蜀芹, 59班)、《大宅门》(2000,郭宝昌,59班)等。第四代的电影、电视剧作品,证明了北京电影学院“创建时期”电影教育的成功。

表1 “56-66班”导演系毕业生情况概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