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

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移动剧团不同于当时的演剧一队、二队,他们都是搞戏剧的,而移动剧团本是进步学生想利用暑期在农村做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参加者大都是北平的大中学生,其中也有个别是左联剧联的文艺工作者。这是年轻人世界观最后的形成阶段,是思想最活跃、接受力最强的阶段,也是感情冲动、最容易犯错误的阶段。既然演员扮演的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就必须去熟悉他们。其实,演员的生活观察有其特点,主要是观察人,不一定有什么“事”。

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

张 昕

张昕

我没有上过正式大学,那是我终生的遗憾。当年(1937年)北平沦陷,各大学几次推迟考期,我不想再等下去,打算在南方考大学,离京去找先我离京的姐姐们。她们是移动剧团最早的发起人,就在剧团缺人、无法排某个戏的时候,我无奈参加了排演,也就参加了剧团。

移动剧团不同于当时的演剧一队、二队,他们都是搞戏剧的,而移动剧团本是进步学生想利用暑期在农村做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参加者大都是北平的大中学生,其中也有个别是左联剧联的文艺工作者。除此之外,大都无志于终生搞文艺工作,所以到延安后除姚时晓、陈荒煤二人到鲁艺戏剧系、文学系当教员之外,其余都上了马列学院、陕北公学、抗大等。解放后这些人当领导有不少,如市委书记、副市长、国家体委主任、文化部部长,等等。

1957年表演专修班与院领导合影。前排左起:史宽、欧阳儒秋、卢梦、邸力、吴印咸、苏联专家、章泯、钟敬之、张昕。第二排左起:陈强、胡悦;左八:黎莉莉;左十:黄关海;左十一:王树;最后排左起第四位:于文仲

40年代——忘了具体是哪一年,鲁艺排演苏联话剧《带枪的人》,当时我在女大高二班学习,被借去演其中一个角色(女大干部处通知我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十分服从组织分配的,二话不说就去了。谁知戏未演,女大就全校结束了。要么留在鲁艺,要么去我被指派考过的马列学院那个班,学习十年理论。十年,太不可想象了,我又稀里糊涂地算是鲁艺实验剧团的人了。

表56班是学院招的第一届的四年制大学生。苏联专家卡赞斯基主持了入学考试并亲自上表演课(同时还在专修班排毕业演出),专家回国后,这个班正是二年级,就由我们(还有其他的很多老师)来教了。

在这之前,章泯院长和我谈了一次话,要我留校当表演系教员,由于是组织分配,于是也就没有二话,并不是说我对教学工作有多热爱,也不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什么把握,只是久已养成的习惯,决定了就“好好干活”。

那时候招生主要看两个标准:一方面是在政治上要比较可靠,在学校表现比较好;另外就是专业方面,比如形象方面都很注意,因为当时整个大环境戏很少,所以出去的人要为他们的前途着想就不能招那些虽然有才能但是可能排不上戏的人,最后那个班招了三十几个学生,后来经过甄别留下了18人。

56班的二年级主任教员是邸力同志,我是班主任,开始由邸力主持课堂教学,学员二十几个,老师坐了一排。因为不让我主持,心情十分松弛。我看着这些年轻孩子,眼睛都闪亮闪亮的,看着看着就有点不安起来:我要和他们一起待三年,这是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的三年啊。这是年轻人世界观最后的形成阶段,是思想最活跃、接受力最强的阶段,也是感情冲动、最容易犯错误的阶段。我能“教”他们什么呢?何况还是班主任,是负责思想的老师。

退路是没有的,只有硬着头皮上。

表演系老师与卡赞斯基(苏联专家)参观梅兰芳拍电影。第二排:张昕(右一)、邸力(右二)、肖龙(右三)、唐远之(左一)、卡赞斯基(左四)

78班毕业论文答辩会上老师们在协商。左起:赵明、孙月枝、张昕

相比于56班而言,78班有好教的地方,就是他们确实是接触社会比较多一些,经历也比较多一些,他们理解角色的复杂性就更容易,所以我觉得78班有78班的优势,社会经验都比较丰富,不如以前的班单纯,集体的观念也不是那么强。我觉得一个班要有它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这样子容易有方向。

“不要误人子弟”就像一条鞭子悬在头顶,我一贯懒散任性的毛病也收敛了不少。

不管成效如何,在教学工作上我从未掉以轻心。实际上我们从苏联专家那里只学到了一些皮毛,何况学生情况也不相同,所以当我们发现同学在表演上的问题时,并没有可参考的解决办法,只有想办法试着来。时至今日,我还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他们,是他们真诚的合作,使教、学双方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从中我也提高了能力,引起了更大的兴趣。(www.xing528.com)

我觉得如果一个演员没接触过表演的话,首先要教会他演戏,他会在舞台上很自如,很真实,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还应该在学生的理解方面,不要太浮皮潦草。作为老师,也许确实更有学问一点,也可能更有办法一点,但是不可以把那个低级趣味、庸俗的东西给学生。比如说分析角色,分析的时候不能停留在肤浅的作品思想上,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假如你很肤浅地为迎合低级趣味而搞一些噱头,虽然这个戏排起来很好看,但是我觉得对学生的成长不利,所以最根本是不能走歪,要尽量地深刻,包括喜剧,喜剧也不能流于俗气。

同时,表演专业有特殊性,相对来说,演员的艺术生命比较短,艺术青春比较短,当演员具备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也是青春逐年逝去之时。而中医、老师、导演、剧作等职业都没这问题。所以时不我待,这个职业就是要求演员要尽快成长和成熟。

而且,演员总是比较被动的,总处于被挑选的地位,机遇对人并不总是平等的,但机遇落在有准备、有实力的手上才能焕发出光彩。所以,要想较快地成长,必须做个有心人,做个善于学习的人,向生活、向他人、向书本、向一切助你成长的事物学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既然演员扮演的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就必须去熟悉他们。不仅要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要熟悉他们的为人处世、言谈、音容笑貌、性格特点,不同的历史背景或是环境决定着一个人的内外部特征。做演员,随时观察与深入观察都非常需要,走在街头、医院、车站、菜市场、学校,都可以观察对象。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体验、体会,并发展想象,不要叫生活像风一样在你身边吹过,至少要像水,打湿你的双脚。

张昕(左一)、邸力(中)、海音(右一)合影

课堂上做过的生活观察练习,就是为了能养成观察的好习惯。但毫无例外的,同学都四顾茫然地去寻找那稀奇古怪的事,拿出来的作业都是可以编成故事的“生活”。其实,演员的生活观察有其特点,主要是观察人,不一定有什么“事”。例如街上有了纠纷,围观者很多,除了关注事态发展之外,你不妨仔细看看那些围观的人,争吵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眼神体态、性格特点、手势姿态,实在是丰富多样,不妨猜测一下他们的职业、文化背景……我希望看到的是这样的作业,有了这种习惯,就会扩大自己捕捉人物特点的本事。

再比如公交车在街上跑来跑去,对它们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不一定说出它的门窗是什么样子。可是当一幅画上的公交车少画了一个窗时,你就觉得不对劲。演员扮演的人物也一样,如果你演得不准确,观众也觉得不对,“不像军人”“不像农民”……

深入生活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的必须,演员也不例外,而且要更细致地从外观到内心去观察、去体会、去熟悉。养成这些好的习惯后,不仅丰富自己的形象小仓库,而且会逐渐获得迅速捕捉人物特征的能力。有机会深入生活的,就更要抓紧获取。生活是广阔的海洋,有取之不尽的宝物。丰富的阅历,即使是苦难的阅历,对演员来说都一份“财富”。但一个人日常的生活圈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不要总在演艺圈子中“侃大山”(虽然有相互启发的好处),有意识地找寻更多的朋友,你会发现在你生活圈子之外有一个庞大的宝库。即使在你的圈子之外也有各式各样的人,和他们做朋友吧,要像水一样共同沸腾,不要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总漂在上面,沉不下去。

另外,直接阅历再丰富,也是有限的,要开拓就必须从外界、从书本汲取营养。读书,读好书。书本不仅增长知识,多读名著还能陶冶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意识,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理解人性,有谁愿意自己是肤浅的、低级趣味的呢?

读书需要时间,可时间是有限的,当代年轻人,高中时代为了应付高考不可能多读“闲书”。工作后,如果片约不断,就更读不上了,只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把它列入计划,利用边角碎料的时间,见缝插针,手头准备好要读的书,不能临时乱找,只要有心,时间不是绝对挤不出来。也许,文学修养就是决定你的木桶究竟能盛多少水最短的那片木条,越往后就越感到它才是真正制约你成就的因素。

做一个好演员,也应当学会向优秀的影视作品学习。如果有可能知道哪些作品将要上演的话,你不妨也先设想一下:“如果是我演,我怎样处理”,这样当你看到这部戏时,你就会更好地发现别人的优点,“原来他这样演,真不错”。这就启发了你的想象,也可以弥补你的不足。总之,就不会浮光掠影地等同于一般观众。

总之,如果反反复复地重复自己,或千人一面地演绎着人物,或仅凭自己先天的外形条件和一点悟性,再加上现成的剧本,就想当然地“演”下去,是不可能尽如人意的。只有善于学习,随时观察,有意识地观察,养成捕捉性格特征的习惯,使自己的“记忆形象库”日益丰满,才能有不“一般化”的表演。

作者简介

张昕,北京电影学院教授。1937年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在延安陕北公学(高级班)、延安女子大学、鲁艺实验剧团学习与工作,解放后调入北影厂。1955年到表演系任教,曾担任多个表演班的表演课教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