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军
1948年,郑国恩才十七岁多一点,正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野)的松江三支队征兵,他就报名参了军。自己的家庭就能挂上“光荣军属”的牌匾,对自己、对家族都是件很光荣的事情。由于之前考上的是解放军的炮兵学校,但没有人来接兵,于是他就直接到了松江三支队,原来三支队就是为“东影”招的专业人才。先是到了哈尔滨,又转道佳木斯去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他参加过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三期训练班,经过三个月的正规专业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摄影车间任摄影助理。
后来郑老师回忆道:“当时对电影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在进电影厂之前仅仅看过两部电影。其中一部是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实话说,我当时是不懂电影的,但是,组织上分配了工作,就要坚决服从,于是我们凡事都是从头学起,我就是这样进入了电影界。”
郑老师在“东影”得到了非常多的锻炼,在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就做到了第一摄影助理,在他参加拍摄了三部影片之后,对电影摄影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当时摄影启蒙的师傅是著名摄影师马守清,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的著名摄影师聂晶,这些大师的言传身教、精湛技术和艺术修养,对郑老师的影响非常大,给了他摄影的初步知识。
1951年,当时电影厂里选人到大学进修,他被电影厂保送东北师范大学(俄语系)学习,1954年毕业。但是,恰好那时到苏联留学的留学生的名额非常紧张,幸运的是,同年国家电影局组织了一个电影实习代表团赴苏联,1954年随中国电影实习团赴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实习,就被编入了访问团当翻译,同时学习专业,使郑老师的专业学习得到了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机会。
郑国恩
1956年回国后,他留北京电影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在摄影系任翻译,讲授摄影造型和特技摄影;同时,准备“电影摄影艺术”课。1957年开始,作为专业教员,郑国恩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56级(首届)本科班开始讲授摄影艺术专业课课程。
1962—1964年,他被国家派遣,再次赴苏联,进莫斯科“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1965年学成回国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任教。“文革”后复课,担任摄影系负责人兼摄影艺术教研组组长,历任副教授、教授,摄影艺术教研组组长,系副主任等职,后任摄影系主任。(www.xing528.com)
“文革”后的1978年,他直接参与招收首批本科学生“78班”,担任78级(班)主任教员,并承担该班“摄影艺术专业”课程。1984年任摄影系系主任,同年,招收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专业首批硕士研究生,并任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被评为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理事,中国摄影家学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电视部高级顾问、《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指导委员会委员。
郑国恩老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电影学院教师和著作极为丰硕的电影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编剧和导演。
作为摄影系78班的主任教员,郑国恩培养了张艺谋、顾长卫、侯咏、王小列、张会军等出色的电影摄影艺术家,他们开创了中国电影新的影像风格。
在电影学院的教学工作中,郑国恩教授非常勤奋,撰写专业课程讲义和教材、专著包括《电影特技摄影》《电影照明》《电影故事片摄影创作》《电影摄影造型基础》《影视摄影技巧与构图》《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史略》《影视摄影艺术赏析》《影视摄影构图学》。发表电影专业文章、专论40余篇;拍摄故事片有《碧海红波》《九龙滩》;编剧、导演拍摄故事片《冰山脚下》,艺术指导拍摄故事片《姑娘坟》《苦藏的恋情》,电视连续剧《红土情》等;指导电影艺术和技术方向摄影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1955年在苏联《奥赛洛》拍摄现场实习
1992年,获北京电影学院首届“金烛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颁发的学会奖。1996年获得广电部离退休干部局、人事局颁发老有所为个人先进奖。1998年发表《20年光影回顾》获得“1998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改革开放20年中国电影研讨会优秀学术论文奖。1999年《影视摄影构图学》获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2018年11月10日,获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