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院长正式提出“常规电影”的思想是在1987年2月。他说:“目前来说,除了上课(以创作课和理论课为主)还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重视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审美趣味。为此,在作业安排上,应该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常规电影的拍摄。”(引自《电影通讯》1987年第2期)沈院长提出这个问题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性之一是学院内有个别学生既不能很好地借鉴西方电影中的叙事形态和技巧,又不能正确理解当时我国出现的“探索电影”,误以为这就是中国电影最高成就。沈院长高度重视这种情况(虽然这种情况是个别的)。所以他严肃地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个“社会责任感”就是“重视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群众审美趣味”。在安排作业时,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常规电影的拍摄。我当时任学院的教务处副处长,负责学生作业的安排等工作。根据沈院长的这个思想,我给85级的学生讲过两次关于“常规电影”的教育思想。
沈嵩生
随着电影创作的发展,沈院长在1987年继续发表文章进一步阐述他的“常规电影”思想。一方面,他针对社会上有些人片面地责难并误认为“第五代导演”都拍“探索片”的情况指出“这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他在文章中详细列举了导演系82届毕业生创作的片子,指出:“实际上被大家公认并谈得比较多的‘探索片’,主要有《黄土地》《猎场札撒》《一个和八个》等几部影片,不到82届毕业生拍摄影片的四分之一。”接下来,沈院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了“探索片的成就和不足”。他说:“对待探索,我们不应予否定,因为创新就要不断探索,青年导演在探索,中、老年导演也在探索。”另一方面,沈院长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发展社会上义的电影事业“以下问题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一、能否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系统;二、电影形态上要重视常规电影的发展”(引自《电影通讯》 1987年第7期),因为非常规电影——“探索片”“绝不是电影创作的主流”。(同上)接下来沈院长科学地分析了常规电影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它的叙事性、电影语言的通俗性和群众的认识性。这和前面谈到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审美趣味”是一致的。沈院长论述了常规电影与非常规电影的差异,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常规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主流,明确指出我们的电影教育必须要让教师和学生重视电影创作的社会效益和审美趣味,要求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他不仅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这样去做,而且认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从事影视创作也必须这样要求自己。(www.xing528.com)
沈嵩生
常规电影的教育思想是符合中国电影事业实际的。由于思想认识的统一,广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积极地按“常规电影”的思想进行教学;同时学院也允许学生的探索,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各自的艺术个性得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