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賦》二十五篇。楚懷王大夫,有《列傳》。
沈欽韓曰:“自《離騷》至《大招》,適二十五篇。《隋志》專列《楚辭》一家。後漢校書郎王逸集屈原以下,迄於劉向,逸又自爲一篇,並敘而注之,今行於世。”
顧實曰:“今《楚辭》,《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天問》一篇,《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三篇,凡二十五篇。王逸言劉向典校經書,分《楚辭》爲十六卷,而舊本《楚辭》亦題:‘護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劉向集。’惟《班志》無《楚辭》,豈以原本《七略》而從略耶?”
按:《屈賦》與《楚辭》,不可混爲一談。《楚辭》乃西漢末年劉向裒集屈原、宋玉、景差、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襃及己作而編成之總集。《楚辭》之名,亦向所定。《屈賦》特其中之一家耳。《漢志》旣列《屈賦》於《詩賦略》之首,又依次著錄諸家之作於下。旣分載甚明,不煩復列總集矣。
《唐勒賦》四篇。楚人。
嚴可均曰:“唐勒,楚人。事頃襄王,爲大夫。《水經》汝水注引唐勒《奏土論》。”
按:《史記·屈賈列傳》云:“屈原旣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唐勒之名,始見於此。其後劉向裒輯《楚辭》,選錄屈原、宋玉、景差諸家之賦,獨不取唐勒之作,故其賦散亡甚早。
《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並時,在屈原後也。
顧實曰:“《楚辭·九辯》十一篇,《招魂》一篇;文選《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四篇;凡十六篇。《古文苑》等載《諷賦》、《笛賦》、《釣賦》、《大言賦》、《小言賦》五篇,非玉作。”
按:王逸稱宋玉爲屈原弟子。蓋以有大名,故假託之作亦不少。《隋志》集部别集類有《楚大夫宋玉集》三卷,《唐經籍志》、《藝文志》有《楚宋玉集》二卷,皆後人所編集,僞品自在其中。
《趙幽王賦》一篇。
姚明煇曰:“本書列傳載歌一篇,殆即此也。”
按:趙幽王劉友,爲高帝諸姬子,初立爲淮陽王,後徙王趙,爲吕后所嫉恨,召至長安而囚之。趙王餓不得食,乃高歌以抒忿懣,卒以幽死。事見《漢書·高五王傳》。古人稱歌亦爲賦,故《漢志》著錄之於此。
《莊夫子賦》二十四篇。名忌,吳人。
顧實曰:“《楚辭·哀時命》一篇,王逸曰:‘嚴夫子所作也。’避明帝諱,故曰嚴。班《志》蓋本《七略》舊文。”
按:《漢書·地理志》云:“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之娛游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於文景之際。”而《鄒陽傳》稱吳王陰有邪謀,時景帝少弟梁孝王貴盛,亦待士,於是鄒陽、枚乘、嚴忌皆去之梁,從孝王游。可知莊(嚴)忌在漢初,與枚乘、鄒陽並有名於當時,時人尊之,稱爲夫子。《隋志》集部别集類,不見有莊忌《集》,知其所作賦,散佚甚早。今可見者,惟《哀時命》一篇耳。
《賈誼賦》七篇。
姚明煇曰:“《楚辭》載《惜誓》一篇;《史》、《漢》列傳皆載《弔屈原賦》一篇,《鵩鳥賦》一篇;《古文苑》載《旱雲賦》一篇,又《簴賦》殘;凡五篇。”
按:賈生根柢儒學,年少高才,乃卓然命世英傑。觀其論政諸文,議論甚偉,一時無可與比者。詞賦爲憂憤感事而作,特其餘事耳。《諸子略》儒家有其書五十八篇。《隋志》云:“梁有《賈誼集》四卷,《錄》一卷。”兩《唐志》並有其集二卷。
《枚乘賦》九篇。
顧實曰:“《文選》載《七發》一篇,《西京雜記》載《柳賦》一篇,《古文苑》載《梁王菟園賦》一篇。又有《臨霸池遠訣賦》亡。”
按:今所存枚乘賦三篇,惟《七發》可信。餘二篇,前人多以爲僞作。然第就《七發》一篇而論,實爲奠定漢代大賦形式之作。而其所用主客問荅之體,爲後世賦家所仿效。徒以數千言之賦,恐讀者厭倦,乃裁而爲七,移步换形,實爲詞賦創格。故梁昭明太子撰集《文選》,於諸賦之外,别立“七”類,誠重之也。始枚乘爲吳王劉濞郎中時,知濞怨望謀反,上書切諫,而濞不用。漢旣平七國,乘由是知名。景帝時,召拜爲弘農都尉。《隋書·經籍志》云:“梁有《漢弘農都尉枚乘集》二卷,《錄》一卷,亡。”《唐經籍志》有《枚乘集》二卷,《唐藝文志》、《宋藝文志》各一卷。《七發》及《上吳王書》,當皆在其中。班固以爲枚乘“游於危國,卒免刑戮者,以其言正也”(見《漢書》本傳贊)。可知其在漢初文士之中,亦卓然有以自立,不徒擅長於詞賦也。
《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
姚明煇曰:“《史漢》本傳載《子虛賦》、《哀二世賦》、《大人賦》。文選亦載《子虛賦》,而分爲二篇,其下篇曰《上林賦》。《文選》又載《長門賦》,《古文苑》載《美人賦》,總凡六篇。”
按:司馬相如爲漢代小學名家,有《凡將篇》,見《六藝略》小學家;又長於論事,有《荆軻論》,見《諸子略》雜家。詞賦之美,特其餘事耳。
《淮南王賦》八十二篇。
周壽昌曰:“《隋經籍志》有《漢淮南王集》一卷。《北堂書鈔》卷一百三十五、《太平御覽》卷七百十二引劉向《别錄》云:‘淮南王有《熏籠賦》。’《古文苑》有《屏風賦》。”
姚振宗曰:“《七略》六藝樂家有淮南王《琴頌》。班氏出之,或在此八十二篇中。《楚辭》中有《橘頌》,頌亦賦之支流也。”
按:淮南王劉安,有書《内外篇》,見《諸子略》雜家。固以長於持論有名當時。自其所著《鴻烈》二十一篇永傳於後,爲人所重;賦篇雖多,隨即散佚矣。
《淮南王羣臣賦》四十四篇。
王逸曰:“《招隱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之徒,閔傷屈原,故作《招隱士》之賦。”
按:《漢書·地理志》云:“淮南王安都壽春,招賓客著書。”此《志》著錄之《羣臣賦》,即其賓客所作之賦也。今可見者,惟楚辭中錄存之《招隱士》一篇耳。(www.xing528.com)
《太常蓼侯孔臧賦》二十篇。
姚明煇曰:“《孔叢子》末附《連叢子》,舊題孔臧撰。載《諫格虎賦》、《楊柳賦》、《鴞賦》、《蓼蟲賦》四篇。”
按:孔臧有書十篇,見《諸子略》儒家。《隋書·經籍志》云:“梁有《漢太常孔臧集》二卷,亡。”唐《經籍志》、《藝文志》並有《孔臧集》二卷,亦早散佚。
《陽丘侯劉隁賦》十九篇。
顔師古曰:“隁音偃。”
齊召南曰:“據《王子侯表》,陽丘應作楊丘,隁應作偃。齊悼惠王之孫,共安侯之子也。”
按:齊悼惠王劉肥,高帝子也。則偃爲高帝曾孫,乃文景時人,其賦早亡。
《吾丘壽王賦》十五篇。
按:吾丘壽王有書六篇,見《諸子略》儒家。《隋志》稱梁有《漢光祿大夫吾丘壽王集》二卷,亡。其賦不傳。
《蔡甲賦》一篇。
姚振宗曰:“蔡甲始末未詳。宣帝時有蔡癸,見諸子農家,豈其族歟?”
《上所自造賦》二篇。
顔師古曰:“武帝也。”
章學誠曰:“臣工稱當代之君則曰上。劉向爲成帝時人,去孝武之世遠矣。竊意上所自造字,必武帝時人標目,劉向從而著之。”
按:《漢書·藝文志》中有甚可疑者二事:一爲《詩賦略》中著錄《上所自造賦》;二爲《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中著錄之書,班氏自注“有列傳”者,凡十一見。使無顔《注》説明,孰知“上所自造賦”爲武帝作,“有列傳”謂《太史公書》乎。竊疑此等處皆史遷之筆,非他人所可爲。或太史公著書時原有辨章學術、簿錄羣書之作,因未成書,故不錄入百三十篇中。而其稿在漢世有傳鈔本,劉向父子得之,采入己書,班氏因而未改耳。世遠無徵,莫能定也。武帝所造賦,今可見者,《漢書·外戚傳》有《傷悼李夫人賦》一篇,文選有《秋風辭》一篇,《溝洫志》有《瓠子之歌》二章。《隋志》著錄《漢武帝集》一卷,梁二卷。唐《經籍志》、《藝文志》並有二卷。
《兒寬賦》二篇。
按:兒寬有書九篇,見諸子略儒家。亦擅長詞賦,班固《兩都賦序》云:“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寬、太常孔臧,宗正劉德、太子太傅蕭望之等,時時間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論,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於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可知倪寬善賦,早有定評。《漢志》雖但著錄其二篇,而亦不傳。
《光禄大夫張子僑賦》三篇。與王襃同時也。
按:《漢書·劉向傳》云:“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與王襃、張子僑等,並進對獻賦頌。”又《王襃傳》云:“宣帝時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羣書,博盡奇異之好。益召高材,劉向、張子僑等,待詔金馬門。”張在當時,至與劉向並名,爲時所重。知其學博識高,始得與於講論六藝羣書之選,不徒擅長詞賦而已。《漢志》著錄其賦三篇,今無一傳。
《陽成侯劉德賦》九篇。
顧實曰:“即劉向之父,《表傳》俱作陽城。”
按:劉德事蹟,附見《漢書·楚元王傳》。《傳》稱其少修黄老術,有智略,少時數言事,召見甘泉宫,武帝謂之千里駒。昭帝時,累遷太中大夫;宣帝時,封爲陽城侯。常持《老子》知足之計,性寬厚好施生。是固無競於物、闇然自修者也。其所作賦,卒無傳。
《劉向賦》三十三篇。
王逸曰:“《九歎》者,護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劉向之所作也。向以博古敏達,典校經書,辯章舊文,追念屈原忠信之節,故作《九歎》也。”
按:劉向所造賦,自《九歎》九篇收入《楚辭》外,《古文苑》有《請雨華山賦》一篇,《漢書·高帝紀贊》有《高祖頌》一篇,凡十一篇。其他篇什,非殘即亡,不可理究矣。《隋志》有《漢諫議大夫劉向集》六卷,唐宋史志並爲五卷,宋以後則散佚已多。向在西漢,博學而尤長於儒。故當成帝河平中受詔校中秘書,自校經傳、諸子、詩賦。其餘兵書、數術、方技三者,雖各委專才,亦由向總其成。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非有淵博之學,弘通之識,曷克辦此。向所自著之書甚多,其著錄於《漢志》者,有《五行傳記》十一卷,見《六藝略》尚書家;有《所序》六十七篇,見《諸子略》儒家;有《説老子》四篇,見道家。其他如《説苑》、《新序》之屬,尚不在此内。如此鴻儒,本不賴詞賦以傳也。
《王襃賦》十六篇。
王逸曰:“《九懷》者,諫議大夫王襃之所作也。懷者思也。言屈原雖見放逐,猶思念其君,憂國傾危而不能忘也。襃讀屈原之文,追而愍之,故作《九懷》以裨其詞。史官錄第,遂列於篇。”
按:王襃之賦,自《九懷》九篇收入《楚辭》外,《漢書》本傳有《聖主得賢臣頌》一篇,《文選》有《洞簫賦》一篇,凡十一篇。其他如《甘泉宫頌》、《碧鷄頌》之類,並已殘矣。隋、唐、宋志皆著錄其集五卷。
右賦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顧實曰:“此屈原賦之屬,蓋主抒情者也。”
按:今計家數篇數,悉與此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