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書首貴廣羅異本,其次莫若采相類之書以比勘其異同。如讀《逸周書·時訓篇》,則凡《吕氏春秋》十二月紀、《禮記·月令》、《淮南子·時則篇》,皆可供吾校勘之資。讀《墨子·所染篇》,亦可取《吕覽·當染篇》校勘。此皆篇題相似,而所載大同者也。他若《逸周書》有《官人篇》,《大戴禮記》亦有《官人篇》,《荀子》有《勸學篇》,《大戴禮記》亦有《勸學篇》,題既無殊,文亦少别,足供取證,爲用更多。若夫文辭全同,篇題有别,分之則各載本書,合之則固爲一物,左右采獲,彼此對讎,斯又校勘家之依據也。荀卿之書,與兩戴《禮記》相表裏,自《勸學篇》與《大戴記》全同外,如小戴所傳《三年問》,全出《禮論篇》,《樂記》、《鄉飲酒》義所引,俱出《樂論篇》,《聘義》“子貢問貴玉賤珉”,亦與《德行篇》大同;《大戴記禮三本篇》,亦出《禮論篇》;《哀公問五義篇》,出於《哀公篇》;兩兩相校,則文字章句間固有合有不合,學者宜擇善而從,又未可囿於經子畛域,而妄分軒輊矣。非特諸子之書可用以校經也,史官所載,亦有同於傳記者,取彼證此,爲益無方。《大戴禮記》禮察、保傅兩篇,《漢書·賈誼傳》悉有之,蓋原爲賈生《陳政事疏》之文,而見錄於禮家者也。《禮察篇》:“先王執此之正,堅如金石;行此之信,順如四時;處此之功,無私如天地。”《漢書》“功”作“公”,以文義繩之,則《漢書》是而《戴記》非也。下文又云:“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然,不可不察也。”《漢書》“積”下有“漸”字,以文義繩之,則《戴記》顯有脱字也。《漢書》“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句下,直總結之曰:“殷、周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文從字順,辭氣安雅。而《保傅篇》於其間多出“食以禮,徹以樂”以下一百九十五字,反致上下文意滯塞難通。其中大段文字,既稱引明堂之位,蓋即《漢志》所錄《明堂陰陽》三十三篇中之文,初爲旁注,後乃竄入正文者。使非《漢書》具存,將何以訂《大戴禮記》之失?舉一反三,無煩悉數。可知相類之書,有明見於篇題者,有不見於篇題者,要非博稽廣攬,融會錯綜以推尋之,固不足以校其同異,定其是非也。(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